工信部已認定300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 多地實現集羣數量“零的突破”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於2024年度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名單的通告》,新認定100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認定有效期爲三年。

工信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促進工作開展以來,聚焦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發展,以優勢特色產業爲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培優企業、做強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迄今已累計培育認定300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

21世紀經濟報道梳理髮現,今年新認定的產業集羣中,機器人、新能源裝備產業以及新材料產業集羣的出現頻次較多,各地對新興產業佈局明顯增多。同時,多個省份更是在今年實現“零的突破”,全國已有30個省份具備各自的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

山東、江蘇、廣東集羣數量位居前三

從區域分佈來看,全國300箇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中,東部地區156個,數量增長較快,中部地區76個,西部地區63個,東北地區5個。

具體到各地,若合併計劃單列市的數據,山東、浙江均以23個的數量並列榜首,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經濟大省普遍新增集羣數量在8個以上,黑龍江、寧夏、青海等省份實現集羣數量的“零的突破”。

隨着東西部協作機制的不斷完善,先進地區產業轉移加快,如廣東向江西轉移,上海向雲貴轉移等趨勢明顯。

與此同時,在推動縣域壯大市場主體、提升創新能力、培育專業化水平、增強縣域經濟發展韌性和競爭力等方面,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揮着重要作用。《“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和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都向着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方向部署要求,釋放出縣域產業發展的積極信號。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1865個縣(市、旗),貢獻了全國37%以上的GDP、39%以上的第二產業增加值、46%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帶動和保障作用。

據賽迪顧問統計,截至2023年,縣域324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佔總數的25.6%,分佈在全國769個縣級行政區,佔全國縣域總數的1/4,縣域已成爲孕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重要支撐單元。縣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部分城市高度集聚特徵明顯,傳統制造強市成爲“小巨人”集聚的主陣地。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孫文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能有效緩解區域差距、城市行政等級差距,促進協調共享社會建設。實踐證明,特色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出路,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能夠發揮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近年來,各地也在着力打造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9個省份相繼制定了2025年省級特色產業集羣的培育目標和培育辦法,加快了區域產業集聚化發展。

爲避免盲目發展和趨同現象,多地政府發文明確了認定辦法,按照國家對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發展要求,省級特色產業集羣需結合產業發展形勢和自身發展特點,科學制定3~5年的發展規劃和行動計劃,明確發展目標,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另外,各地中小企業主管部門也被要求積極引導集羣發展,定期開展集羣診斷,總結先進經驗,精準扶持方向,挖掘當地特徵,走出特色模式,形成別具一格的培育體系。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並舉

從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的產業分佈來看,裝備製造、輕工、有色、汽車等行業集羣佔比較高。其中,“智能”“智慧”成爲高頻詞,涉及30個產業集羣,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更是多次出現。比如,廣東的有機高分子材料、智能傳輸及感知器件等,北京的機器人、航空裝備配套產業,上海的高端通用芯片、空間信息產業等。同時,還有一些地區也因爲特定的地理、文化或資源優勢而發展極具地方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如河北省的中藥材精深加工、山西的法蘭鍛造、重慶的火鍋食材產業。

傳統行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命脈,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了80%左右,我國仍是以二產製造業爲主的產業體系,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積累,前期建立了以石化、裝備、輕工等重工業製造爲主的產業體系,奠定了我國工業發展的強有力基礎。近年來,加快了數字經濟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形成了一批特色有亮點的產業集羣。因此,推動傳統產業集羣創新發展是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必要措施,也是我國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必要舉措。

“國家在多次規劃或重大戰略中提及產業集羣發展。”孫文凱表示,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產業、先進製造業發展。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就是重要的一部分,當前的關鍵是推動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關鍵環節配套能力。對於單個企業,工信部已經出臺創新型中小企業梯度培育辦法,比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等培育辦法,培育特色產業集羣更多是從產業鏈完善視角出發。在集羣內部推動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發展,能增強產業鏈完整性和競爭力。推動企業間鏈式合作而非高烈度競爭,也能提高企業效益。

比如,廣州白雲區化妝品產業集羣持證化妝品生產企業1253家,約佔全國25%、廣東省40%。隨着化妝品產業的繁榮發展,白雲北部的化妝品生產園區不斷集聚。

白雲區科技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張豔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白雲美灣”已形成南部總部集聚、北部工業園區集聚的“北產南貿”空間格局,生產、銷售、原料包材、展貿、設計、研發等產業鏈條一應俱全,並且是廣州唯一擁有化妝品全產業鏈的區域。接下來,將推廣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助力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打造智能製造平臺,提升產業鏈各環節的效率。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會同各地進一步做好集羣促進工作,完善集羣梯度培育體系,健全政策支持體系,強化精準服務體系,推動東、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特色集羣協調發展,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發展經驗,不斷提升集羣核心競爭力,打造縣域經濟新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