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政府應加大投資醫療資訊基礎建設

在迎接健保IC卡20週年的同時,希望下一任總統能全面升級全國醫療院所的資訊系統,重建我國醫療資訊系統領先全球之雄風。圖/本報資料照片

2004年元旦,我國全面使用健保IC卡,全民健保領先全球正式進入全面數位化的時代。20年來它不知替社會節省下多少醫療資源,所以在2024年來臨,健保IC卡使用屆滿20週年之際,值得我們回顧歷史並展望未來。

說到健保IC卡的「功績」,在COVID-19抗疫初期,就扮演了關鍵性角色。先是幫助醫師在第一時間確認病人有無高風險地區旅遊史與疑似接觸史,大幅降低第一線醫護人員的風險,並協助指揮中心,在防疫初期口罩供不應求的階段,扛下了分配口罩的任務。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健保卡的話,口罩實名制要怎麼有條不紊的實施?

不只在疫情時間,這張卡早已成爲國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環,無論政府發消費券、搭國內線航班,在任何地方辦事,健保卡早已經成爲國人另一張「身分證明」,其原始設計的功能,除了看病之外,還可以儲存許多重要資訊,例如:器官捐贈、放棄急救、疫苗接種,並可以連結健保署的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知道自己過去用藥、檢驗資訊,醫生也可以跨院查詢過去一段時間在其他醫療院所的處方與檢驗、檢查,這些功能不知預防了多少不必要的重複開藥與檢查。

健保IC卡的建置是在2001年,整個計劃只投資了不到42億元。這筆經費雖然不大,但是當年爲了拿到全國民衆的照片與身分資料,並更新全國醫療院所資訊系統,裝上讀卡機,的確是一個重大工程。更重要的是,健保IC卡並非「從天而降」,而是建構在全國醫療院所爲了配合1995年健保開辦,而已經具有一定基礎的醫療資訊系統。

在這裡我們一定要提及中央健保局首任總經理葉金川的遠見,今天大家都很難想像,健保開辦時,一個Gigabyte的記憶體,重二公斤,大約新臺幣1,000萬元左右,他下令購買64個Gigabyte。同時規定醫療院所如果用「電子申報」,15天內可以拿到9成左右的「暫付款」。這個政策在短短兩年內,就讓全國醫療院所,從大醫院到小診所全面資訊化,這個電子申報所產生的數據,就是有名的健保資料庫。因此,大數據(Big Data)這個風靡21世紀的科技概念,早在20世紀末,就運用在全民健保以進行醫療費用的管理與查覈。

2008年,曾獲總統頒發大授景星勳章的美國知名衛生經濟學家-普林斯頓大學倫哈德教授(Uwe Reinhardt),訪臺之後,在飛機上寫了一篇文章《到臺灣感到謙卑》(Humbled in Taiwan),發表於英國醫學會雜誌。他在文中說道,美國的保險公司通常要到會計年度結束之後才知道去年理賠了多少醫療費用,而臺灣的健保局居然「第二天」就知道昨天誰在哪個醫療院所看病花了多少錢,而且還知道每一個國民那根牙齒被拔?什麼時候填了蛀牙?這個先進的資訊系統,讓世界所有的國家都應該感到謙卑。

不過,我們都知道資訊系統進步神速,15年前的世界冠軍,一不小心就會被別人追上,因爲當年一個Gigabyte重二公斤的記憶體(磁碟陣列),今天一個大拇哥就可以存幾百個Gigabyte。所以,時至今天,我們很不幸地已經落入「先行者的劣勢」。很像歐美國家花了幾十年鋪了電話線,結果一支手機就讓新興國家超越先進國家。

20幾年前建立的以健保IC卡爲基礎的醫療資訊系統,在當時雖然非常先進,但是其架構是以「健保申報」爲主軸,並不專注於醫療的過程與結果。健保並不需知道所有病歷的資料,例如病患去醫院照電腦斷層,醫院不需要(當年也做不到)把整個影像檔都給健保署。所以過去臺灣醫療資訊系統,偏重在健保申報,整體而言,臺灣醫院的電子病歷系統並不先進。而且,過去十幾年來,由於健保全面實施總額預算,長期本業不賺錢的醫療體系,除了少數例外,無法進行醫療資訊系統的大幅更新與投資。

比起鄰近亞洲國家,例如新加坡政府這幾年花了20億美元,引進美國的資訊系統正全面升級全國醫療資訊系統;韓國亦不落人後,十年前開發成功自己的一套系統,正一步一步推廣中。反觀我們,過去辛苦建立的系統其基礎架構已經跟不上時代,因爲未來醫療體系的運作會全面人工智慧化。在迎接健保IC卡20週年的同時,我們在此給下一任總統一個政策建議,希望他能追隨前人規劃執行全民健保,以及建置健保IC卡與健保資料庫的遠見,上任之後,全面升級全國醫療院所的資訊系統,重建我國醫療資訊系統領先全球之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