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政府的淨零排放路徑,有路還是沒路?

工商社論

政府日前公佈2050淨零排放目標及路徑圖,然而細看這份規劃,規劃目標一如外界預期,於2050讓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升至60%~70%,這份報告圖文並茂,只是達到淨零的方法是什麼?這條28年的漫漫長路該怎麼走?有路還是沒路?朦朦朧朧,非常飄渺。

我們肯定國發會在這麼短的時間能完成如此艱困的工作,整合經濟部、環保署、內政部及交通部這份工作,可謂經緯萬端,非常不容易,尤其是主委龔明鑫披星戴月,不眠不休的對這份報告多次修訂,務求其完備,據聞在公佈的前一晚還熬夜到凌晨四點,令人萬分敬佩。

這份路徑圖明確告訴我們,未來的臺灣要從低碳邁向零碳,從現在到2030年是用既有的技術來減碳,從2030年到2050年則是寄望於還在發展中的新技術來減碳。由於能源部門的排碳量最大,在這兩階段減碳過程中,自然是首當其衝,依這份規劃,到2030年我國風力及太陽光電的裝置容量要達到40GW,然而迄今我們卻還不到9GW,兩者合計發電量佔比於今年一月也才3.9%,落後甚遠,更遑論2050年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比重要提升至60~70%,裝置容量要達到80~135GW,這實在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想想,臺灣有這麼廣大的土地可供太陽光電板舖設嗎,有這麼多海域可供風機架設嗎?在在都是問題,然而在淨零目標總說明裡只說:「光電透過土地多元化應用擴大設置場域,並汰換更新爲新世代高效率光電,規劃太陽光電。風電朝大型化與浮動式離岸風機發展,規劃離岸風電。」這麼偉大的目標,卻沒有深入的計算,仔細的評估,只有寥寥數語的說明,朦朦朧朧,有路沒路都看不清,難怪路徑圖一公佈即被外界評爲畫餅。

我們擔心的是,新的能源路徑如此飄渺,而既有的核電、燃煤電廠都將按既定時間除役或停建,2025年將讓臺灣所有核電廠走入歷史,而燃煤電廠則是自2025年起停止新建新電廠,如此臺灣真的不會缺電?龔主委於公佈路徑圖時解釋,依規劃,未來臺灣長期電力平均年增2.0%加減0.5個百分點,這個電力的成長足以支撐產業的發展。然而,龔主委過於樂觀了,當舊有的核電、燃煤電廠明確的依既定時程消失,而新的再生能源卻未必會如期出現,如此未來電力供給每年還能成長2.0%加減0.5個百分點嗎?令人懷疑。

非但供電能否每年成長2%加減0.5個百分點讓人懷疑,供電穩定度更讓人擔心,電力有基載、中載及尖載三類,一國電力要穩定必須要有六成的電力屬於基載,因應淡旺季電力需求變化則以中載電力調節,而因應每日用電尖峰則以抽蓄水利這類尖載電力來調度。然而,這份淨零路徑圖卻逐年增加非基載的太陽光電、離岸風電,而廢掉核電及燃煤電廠這兩類基載電力,電力供給穩定度自然將大受影響,至2050年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電力佔比果真升至60~70%,那會是什麼情況,還有好日子過嗎?對此龔主委及經濟部次長林全能也承認沒有足夠的基載電力,確實會影響供電的穩定度,然而兩人所提的解決方案就是寄望未來慧電網及儲能設備,這聽起來依然很飄渺。

這次淨零所仰賴的技術,多在未來,大多要寄望於2030年之後可能發展出來的新技術,然而包括氫能的開發、混氨燃燒、碳捕捉與封存等等都還在萌芽階段,這些新技術何時能開發成功,何時能進入規模經濟,何時能發展成商業模式?仍在未定之天,變數如此之多,風險如此之大,說這條路能引領我們安穩得走向2050淨零目標,其誰能信?

政府今天之所以規劃2050淨零目標,是呼應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的格拉斯哥氣候協議,用以緩和全球暖化,我們雖非聯合國成員,仍是地球一員,自不應做壁上觀。不過,各國天然資源不同、產業結構不同,因此在規劃路徑時,如何在減碳過程仍能維持經濟的成長與人民的幸福仍是首要之務,若因此而導致缺電、跳電,那就是本末倒置了,爲政者必須有智慧。

我們朝2050淨零目標前進,好比西遊記裡唐僧赴遠方取經,光有目標不夠,還得有方向有路,而且還要有孫行者這樣神通廣大的智者,才能在火焰山受阻、無底洞遭困、隱霧山遇魔等八十一難裡化險爲夷而取得真經,據西遊記統計,唐僧西行取經到返回長安總共花了14年(貞觀13年~貞觀27年),恰恰是我們淨零路徑28年(2022~2050)的一半時間,淨零這條路比唐僧取經的路還要漫長。未來這28年我們如同走在唐僧取經的路上,有着八十一難等着,若要成功,政府必須像孫行者一樣神通廣大,知所應變,且明辨真僞,不能迷路,否則,非但達不到淨零目標,取不了經,最後恐怕連臺灣經濟和人民的幸福都要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