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灣應儘速擬訂對陸總體戰略

工商社論》

隨着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訪中並會見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美中緊張關係出現轉圜,臺灣也當審慎因應。事實上,自大陸商務部4月12日發佈啓動對臺貿易壁壘調查後,本報即以一系列社論提醒:臺灣的當務之急,是在客觀認識大陸經濟對我影響的前提下,建構以臺灣爲主體的經貿戰略,才能建立健康對等的兩岸經貿關係。特別是大陸已提出「對臺總體方略」,臺灣若無法提出相對應的「對陸總體戰略」,將逐漸陷入左支右絀的窘境。

近年來臺灣面對大陸諸般舉措之所以進退失據,有其主客觀因素。客觀方面,主要是沒有認識到大陸經濟崛起下的兩岸實力消長;主觀方面,則是未能理解大陸對臺總體戰略的核心意涵,以致誤讀大陸對臺政策。

從數據來看,大陸經濟的快速崛起已無需贅言,其GDP總量已超過全球經濟的18%、僅次於美國。反觀臺灣經濟總量佔大陸比重,則由1990年的43.8%降至2022年的4.2%。雖然兩岸的土地面積、人口等條件相差巨大,不能完全類比,但隨着2000年大陸加入世貿組織(WTO),沿海經濟大省加速崛起,經濟總量紛紛超越臺灣,以致臺灣和大陸31個省市相比較,排名逐年落後,2022年已被福建超越,落到第九。此外,外商直接投資2022年以家數計,臺資企業雖仍居大陸主要投資來源地區的前15位,但若以金額計算,則佔比不到1%。

也就是說,客觀來看,中共建政以來,從來沒有改變對臺政治意圖;唯一不同的是,隨着大陸綜合國力的強大,臺灣之於大陸的政治價值逐漸高過經濟價值。

另一方面,自2021年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所謂「對臺總體方略」後,即揭示對臺頂層設計與總體戰略。雖然「對臺總體方略」多是原則性、政治性的論述,但歸納中共相關官方文件來看,大陸「對臺總體方略」不脫以下內涵:一、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二、臺灣問題的解決,必須在大陸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三、兩岸要透過交流促成融合發展,最終達到心靈契合。因此,基於「總體方略」可以確知:對中共來說,已上綱上線爲神聖歷史任務的兩岸統一目標,絕對不可能放棄;但解決臺灣問題不能牴觸大陸的發展與進步;而和平發展、爭取臺灣民心,仍是大陸對臺政策的主軸。

在「總體方略」指引下,大陸對臺政策設定了促統、反獨、促融、反介入等四大戰線。實務來看,這四大戰線並非單獨推動,而是在各領域交錯雜揉。基本上,促統是終極目標,反獨是基本原則,促融爲現階段主要手段,反介入則是不可碰觸的紅線。因此,可以觀察到:近年來大陸一方面以中華民族復興作爲號召,希望建構兩岸更多認同;也提出各種所謂「惠臺措施」以磁吸臺灣企業與人才赴陸投資發展;但與此同時,也不斷透過軍演常態化、海峽中線隱形化,讓臺灣爲避免戰爭而不願獨立;並以經貿制裁爲手段,阻卻西方國家介入臺海事務。

在堅信「時與勢」在大陸這邊,因此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前提下,大陸對臺基本上採取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兩手策略。但由於臺灣無法理性分析大陸對臺政策下的臺灣利益之所在,致使大陸就算提出對臺灣有利的政策如ECFA,臺灣在無力抗拒的情況下,只能斥之爲中共陰謀或統戰手段。而面對陸方的經貿制裁,例如農漁產品禁運或貿易壁壘調查時,臺灣更沒能力提出具體策略解決問題,只能跳針式譴責,或訴諸義和團式的民族主義。換言之,無論大陸採取施惠或施壓,臺灣都只能採取被動防守策略,無法展現該有的主體能動性。

臺灣要理解的是:隨着美中科技對抗的加劇,大陸對臺戰略重心已轉向加強兩岸經濟產業的鏈結;且基於比較利益法則,大陸亦希望臺灣能在大陸產業升級轉型過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臺灣應以務實的思維、彈性的原則,擘劃增強臺灣經濟韌性的路徑圖;其中關鍵,就是切實掌握大陸對臺總體方略及對臺政策,從經貿領域切入,擬定對陸總體戰略。

面對全球經貿情勢的急遽變動,臺灣沒有消極的本錢;因應大陸對臺總體方略的步步推進,臺灣更不該一味退卻。雖然兩岸經濟量體彼長我消,已是難以逆轉的現實,但臺灣特定產業具備的硬實力,以及文化上蘊含的軟實力,都讓臺灣有足夠底氣思考如何在加速全球化佈局的同時,積極「力」用大陸,以走出一條最符合臺灣利益的最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