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跨部門協作 強化護國神山韌性
工商社論》
烏俄戰起,國際政經情勢快速轉變,臺灣角色日益受國際重視;而讓國際肯認臺灣重要性的原因,最關鍵的還是因爲臺積電,或者是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國際的地位。近幾年來,也有臺灣須造出更多護國神山的倡議,但有識者都知道,這幾乎不可能!不過,讓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先進製程技術持續領先,持續提升應用晶片相關產業的競爭力,同時延伸連結友臺國家共同產業發展,卻有其可行性。
持續加深臺灣在先進製程技術的領先,維繫臺灣在半導體領域的國際領先優勢,絕對有其必要。只是,臺灣人口已進入減少趨勢,近幾年臺灣博碩士生畢業人數持續減少,再加上多數產業朝數位轉型及應用人工智慧方向發展,人才需求相當殷切,國內人才是供不應求。
再者,從技術趨勢看,不但幾個新興前瞻領域,如5G/6G、無人載具、太空及國防等,晶片都是不可缺的關鍵角色;在傳統垂直領域,如車用、智慧城市、醫療、製造及物聯網應用,透過晶片提升垂直應用效能、降低能耗也是有其必要性。在這些必然趨勢下,全球晶片長期需求機會相當可觀。
第三,事實上在傳統垂直的機會,並非僅晶片而已,其周邊零組件、生產製造組裝都有發展機會,及其後端延伸的產品與營運服務系統,特別是透過軟體提升晶片與硬體的服務效能,發揮節能及資安功能都將有機會創造新市場價值。當然也可能結合雲端及人工智慧進一步創造新商業服務模式,持續推升各類傳統垂直應用的整體創新,形成新典範的商機。
對於半導體的人才不足,政府藉着「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在多所大學與民間企業合作成立半導體學院,希望培養更多的半導體人才。只是,這樣的機制,一方面在人才供應上仍有所不足,另一方面在臺灣整體人才數量有限的情形下,非常可能產生排擠效應,排擠到其他產業及各部門的人才供應。
面對前述的長期趨勢與發展機會,在臺灣人口的減少,而且土地及資源有限的情形下,臺灣必須策略性地擴張人才與資源來源,與友臺的國家透過互利的目標,形成密切合作的互信機制與平臺,應是個必要的戰略思維。在作法上,引進國際新創及建立人才培訓認證機制應須納入考量。
在引進國際新創方面,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及各垂直產業製造的優勢,本身就有機會吸引全球新創興趣。不過,參考國際新創加速器的成功經驗,協助連結或提供市場需求、提供場域驗證機會,更是吸引新創的充分要素。所以,如果要吸引國際的新創,需要的是先集結臺灣特定垂直方向業者在晶片發展及未來長期發展的需求,同時與國際創投合作,設計一套資助初步開發、提供現場驗證的機會與流程,開放向友臺國家徵案,經幾輪的競賽及配對篩選合適團隊。臺灣業者除藉着參與過程接觸到創新想法外,更可能因而接觸甚至延攬優秀人才,當然後續進一步會有驗證、合作機會及投資的可能。
由於新創可能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後續的人才流向、合作機會及投資,可以有多元的發展可能方向。除了新創可能在臺灣落地外,也可能在其母國落地。當然,如果合作國家的垂直業者有興趣且有意願,也可以一起出題,一起參與這個過程,共同促進兩國在共同領域的創新發展。在這些情形下,對其母國的發展,也是有相當的助益。
在人才培訓方面,對人才需求的業者而言,最期待的是合乎品質需求的人才,所以成立學院或在海外成立培訓基地確實有其必要性;對於年輕人才的供給而言,最爲重要的還是在於未來的長期發展機會。各產業學院應共同開發職能基準及等級;各個學院需在初階基本要求有一致的要求,在高階則允許差異化;然後,再進一步設計出凝聚國內半導體及相關垂直業者,共同向國際發出人才需求殷切的訊息;依循職能基準,共同開發出教材,並設計出教材授權及師資培訓機制,授權有意願合作國家的大學。最後,需要設計人才認證機制及迴流教育要求,確認合乎品質的人才並形成社羣。
這整套人才培訓認證的運作機制,除了藉臺灣半導體及相關垂直領域製造的優勢與發展機會吸引國際人才外,同時將藉由教材及師資的授權培訓,可以擴大人才來源及人才培訓效能;藉着認證及迴流教育要求,將有機會持續擴大整個認證機制的影響力。當然,最爲重要的,還是在於有機會協助合作國家培訓相關的科技專才,爲其發展投資累積人力資本。
當然,不論是吸引國際新創的機制,或者是人才培訓認證機制,其運作都需要多方的協作與協調,特別是要吸引業者參與的動機與意願,一旦機制形成,逐步運作成熟,這套機制不但有機會持續強化臺灣半導體及相關應用產業,同時也可以透過這些機制實質地與友臺國家建立緊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