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極端傾斜:美股贏家全拿的趨勢與風險
美國股市今年表現不只獨大,更成爲超級吸金機器。圖/美聯社
2024年即將寫下句號,今年是史上罕見的超級大選年,以臺灣開場、美國收尾、最後又加碼演出德國提前解散國會、明年2月改選的戲碼。但是,民主國家的劇烈選舉,並沒有成爲資本市場的包袱,全球主要股市都繳出優異的成績單,持續創下歷史新高,或在歷史高價區間浮動,惟也出現了一個極端的現象,美國股市「贏家全拿」,所凸顯的金融資源極端傾斜現象,對人類永續發展衝擊值得深思。
及至12月27日止,美國標準普爾指數從年初起算上漲27.3%、科技股NASDAQ上漲35.6%,報酬率稱霸全球主要國家股市;相形之下,亞洲除了韓國斯人獨憔悴,日本、香港、上海都繳出上漲的成績單,印度股市今年則是第十年上漲。至於經濟表現疲弱的歐洲,最受到矚目的是遭中國經濟拖累的德國,DAX股價指數卻在下半年迭創歷史新高,投資人顯然對於2025年德國龍頭企業的展望持相對樂觀的看法。臺股也受到臺積電今年帶頭衝刺而屢創新高。
惟在一片看似欣欣向榮的榮景中,也出現了美國股市「贏家全拿」的現象,頗值得正視。全球前十大股票市場總市值,在今年12月來到95兆美元,即將挑戰100兆美元大關。但需注意的是,所謂「前10大」,其實是一個大巨人,加上九個小矮人的不平衡結構,目前美國股市總市值約60兆美元,而第二名的中國股市(上海加深圳兩市)總市值才10兆美元,其餘都只有美國的零頭。
美國股市不只獨大,更成爲超級吸金機器,今年年初至12月中旬,「外資買超美股」的金額超過4,000億美元,相較之下,排名第二的中國股市外資持續流出,排名第三的日本,今年累計外資買超只有133億美元,歐洲與英國則是大賣超,兩者合計外資賣超764億美元。
在臺灣,外資同樣將臺股與臺積電作爲提款機,今年累計外資賣超金額高達新臺幣7,439億元,換算約爲賣超228.89億美元。在此情況下,臺股還能勇奪亞洲第一、全球第二的績效,不只證明臺股的深度與規模已非吳下阿蒙,也和臺灣市場調整結構、積極發展ETF商品,讓本土投信累積買超超越外資賣超規模,更是主要的原因。
股市是經濟的櫥窗,美股成爲全球最大、甚至唯一的超級吸金機器,當然是美國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卓着,不只是科技龍頭,還有金融業、醫療生技、化學等龍頭產業,獲利不斷提升的整體成果。這趨勢更證明了,證券市場的發展不只擴大了個人財富分配不均,富者更富,貧者更貧的現象,在國家等級的競爭,也同樣因爲金融資源的不平均分配,使全球資金更向美國集中,讓善於利用金融資源的美國企業,取得全球壟斷的地位。
如今美國上市公司擠滿「富可敵國」的超級企業,排名第一的蘋果公司總市值3.6兆美元,單獨一家公司就能站穩全球第五大市值國家,全球前10大市值的企業,只有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與臺積電不是美國公司。說白了,臺股也是拜臺積電、及臺積電的美國科技龍頭客戶所賜,纔能有此表現。這些富可敵國的企業,實際主導了全球經濟金融秩序,影響力超越絕大多數的國家,不用選舉的執行長權力更高過五日京兆的國家總統、總理。
金融市場無疑是全球經濟表現的大櫥窗,極端傾斜的現象到底是福是禍無人知曉,對投資人來說,「買美國」、「買龍頭企業」是相對簡單的答案,但是,金融資源極端傾斜的極限到底何在?有沒有縮小國家之間大者恆大、財富分配不均的手段,恐怕是比ESG、淨零排放更重要、更衝擊人類永續發展的核心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