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多變的全球,待變的臺灣
主計總處、央行都預估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可以突破3%,但其實挑戰比想像更大,隨着新政府即將在520上任,無論是山雨欲來的兩岸互動,甚至是近年發展相對順暢的臺美關係,都充滿着難以預測的變局。圖/本報資料照片
大年初七,當大家還沈浸在春節假期之際,美國公佈的1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升幅數據比預期來得高,這讓投資人憂慮通膨可能再度彈升,美股也跟着應聲下挫。無獨有偶,2月21日的元宵前夕,市場矚目的聯準會(Fed)貨幣政策會議紀錄出爐,顯示Fed官員果然開始憂心降息步調過快的風險,金融市場不確定因素再次迴歸。到了2月29日,備受Fed決策重視的1月個人消費支出(PCE)指數揭曉,漲幅卻又符合預期,令市場小松一口氣。
現在的問題是通貨膨脹到底被馴服了沒有?看來這個問題必將困擾着債券市場並左右着全球經濟的前景。身在臺灣的我們又應該抱持什麼樣的心情,面對2024年的全球政經變化?
記憶猶新,去年歲末,在Fed幾乎宣佈戰勝美國物價的急速上漲之後,債券殖利率因降息預期而一度暴跌,但今天看來,這個預想真的爲時過早。過去三個月,核心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4%,已經高於去年第四季的2.6%。PPI漲幅則是超乎預期,長期債券的殖利率甚至仍然居高不下。
想了解正在發生的實際情況,這次必須從需求模式下手。沒錯,疫情爆發導致的封控和紓困救濟,在當時刺激了商品需求,導致了供應鏈不堪重負。但今天,供應鏈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通貨膨脹因子,現在問題的根源在於全球服務價格的上漲,另外就是缺工加上對政經前景的侷促不安,導致全球需求疲軟,歐洲失業率雖然較低,但經濟成長明顯趨弱。英國早在2023年底就陷入了衰退。中國的經濟則不但低迷依舊,物價還在不斷下跌。日本的利率仍低於零,但通貨膨脹如果捲土重來,日本央行就有可能展開升息。
如果深具破壞性的第二波通貨膨脹果真陰魂不散,全球貨幣政策非常可能展開分化,Fed維持高利率,其他富裕國家則削減利率試圖重振成長。這將推升美元價值,讓許多難以借入美元的新興經濟體備感壓力。美國降息一旦變卦,華爾街馬上禍福難料,因爲股市根本沒有對貨幣緊縮採取避險,美國中小型銀行也還沒擺脫高利率對資產負債表的威脅。通貨膨脹也許不像一年前那麼可怕,但這個世界也尚未成功擺脫風險。
其中,最大的風險當然是宏觀因素。從金髮女孩轉向20世紀70年代停滯性通貨膨脹的風險確實存在,當時的地緣政治發展和今天乍看之下極其類似:東南亞(越南)代理人戰爭方興未艾、中東地區緊張局勢驟升、石油禁運導致了能源危機、航運中斷和赤字的不停增加,以上種種一下子拖累了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
今天的全球局勢除了東歐、中東甚至南海,都有可能爆發衝突,更不要說今年還是一個選舉大年。西方的赤字根本就不可持續,而中國卻正爲了擺脫通貨緊縮而努力掙扎。當然,最大的風險就是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這將對全球經濟影響巨大。總而言之,整個趨勢稍不留意就可能演變成1980年代至2000年代的倒退,當時的西方幸而有着全球化紅利帶來的正循環,但現在的世界面對的卻是風起雲涌的民族保守主義崛起。
拉回臺灣,臺灣去年經濟成長率來到1.4%,這是14年來的最低,各方莫不將希望寄託在今年,主計總處、央行都預估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可以突破3%,但其實挑戰比想像更大,隨着新政府即將在520上任,無論是山雨欲來的兩岸互動,甚至是近年發展相對順暢的臺美關係,都充滿着難以預測的變局:
首先,全球化已經一去不復返,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在2023年6月簽訂第一階段協議後,談判進度明顯延宕,至今也僅在去年8月進行了一次實體會議,談判速度減緩已經是既成事實。新政府能不能維繫臺美談判動能,或是善用談判空檔盤點整頓,最需要的就是聰明的外交斡旋智慧。
除此之外,新政府更大的挑戰在於年底美國大選後誰將入主白宮?川普執政的特立獨行,新政府又準備怎麼掌握川普執政的喜好與風格?
最後,要注意的是,不同於前兩任總統,賴清德上任將面臨着「雙少」,也就是得票率不到50%,執政黨立院席次未過半。賴清德的挑戰欲小不易,而產業界面對詭譎多變的全球政經變化,更需要賴政府儘快端出一份擲地有聲的拚經濟政策。
平心而論,兩個多月後上任的賴政府其實時間有限,財經幕僚諮詢圈應廣納賢才,努力聽取不同的產業領袖建言,才能讓新政府上臺後的財經政策更接地氣;新內閣除了落實賴清德的「民主大聯盟」政見,也應有「拚經濟大聯盟」的特色,才能讓賴政府上任拚經濟的第一步走得踏實,並讓國人打從心底感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