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當韓流登上了諾貝爾獎殿堂

圖/美聯社

202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了,由53歲的南韓作家韓江獲獎,她是繼前韓國總統金大中在2000年獲得和平獎之後,第二位榮獲諾貝爾獎的韓國人。耐人尋味的是,如今「韓流」風靡全球,正是金大中在總統任內製定《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播下「文化立國」的種子,其後24年間逐漸開枝散葉,茁壯成堅強的文化大樹。如今韓流進一步登上了諾貝爾獎殿堂,昔日與韓國並列四小龍的臺灣,應該見賢思齊,嚴肅思考如何擺脫政治意識形態的桎梏,提升我們的文化軟實力。

諾貝爾文學獎自1901年設立至今,共有121人獲獎,其中女性只有18位。韓江是第一位獲頒此獎的亞洲女性。近年來從《寄生上流》勇奪奧斯卡最佳影片,《魷魚遊戲》成爲全球最熱門影集,防彈少年團(BTS)專輯銷售量奪全球冠軍,韓江的大獎爲南韓文化王冠鑲上另一顆寶石。

瑞典學院表彰韓江以充滿詩意的散文面對歷史創傷,揭露生命的脆弱,在其作品中可看出對身體與靈魂、生者與死者間的聯繫,見解獨到,堪稱當代散文的創新者。有人說韓江是「韓國卡夫卡」。她的變形不是巨型蟲子,而是植物。學者評述韓江的寫作風格多元且前衛,涉及的議題廣泛,包含女性、生態、政治、個人生命以及存在的探討等,總是有辦法將沉重的議題,透過作品取得文學上的平衡。

其中,《素食者》處理家庭倫理、女性壓抑、素食與偏食、韓國男女階級,以藝術性手法將兩株植物的交配比擬人類的性愛。《少年來了》從親友的視角,回看在政治暴動裡消失的年輕生命,探討被大事件波及的當事者、旁觀者和見證者,如何在各自悔恨、哀慟、怨懟或罪過中面對自己,將政治議題處理得貼近常民,把韓國當代政治上最殘暴、直到近年才解密的光州事件黑歷史,透過人性與存在的幽微,解讀國家暴力,讀來不會顯得過度沉重,也容易引發外國讀者共鳴。《白》則是描述23歲的媽媽在完全沒有準備下,獨自把孩子生下來,雖然懷孕八個月早產,母親抱着嬰兒反覆地說:「不要死,拜託不要死」,1小時後嬰兒眼睛緩緩睜開,母親繼續念着「拜託不要死」,再1個小時後嬰兒死了。這來自她對姐姐的懷念與生死的想像。韓江的作品從不說教,而是富有趣味性、幽默感和超現實色彩。

除了韓江獲獎令世人驚豔外,近期在各國迷倒不少觀衆的韓文化,是以韓國料理爲競賽主題的實境秀《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節目邀100位背景迥異的廚師展開料理對決,找來國民大廚白種元與韓國唯一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擔任評審,於Netflix上線後討論度居高不下,連續兩週在「全球非英語電視節目類別」榜單中獲得冠軍。

《黑白大廚》是怎麼成功的?這不得不佩服其製作水準與氣魄。節目設計讓80位「黑湯匙」無名廚師與20位「白湯匙」菁英主廚,進行個人與團體多場競賽,從今年1月在1,000坪的攝影棚內進行拍攝,之後再花三個月剪輯,投入時間與金額規模都驚人。9月中節目上線後,不僅在韓國、臺灣、新加坡和香港四地區拿下第一,也在28個地區中進入TOP 10榜單,在全亞洲造成風潮,更讓每位參賽的廚師暴紅,餐廳一位難求甚至預約到明年。製作人受訪時坦言「確實沒預料會如此受歡迎」,也相當自豪能夠讓疫情後低迷許久的韓國餐飲業市場更加活絡。

從韓國看看臺灣,我們缺作家?缺廚師?缺錢?缺影視團隊?其實都不是。我們有李安、蔡明亮等國際級導演,有過楊牧,還有白先勇、吳明益、張貴興、龍應臺等等知名作家。我們是缺創意、缺製作眼光,缺乏文化策略與國際行銷。

不容否認中文華語在全球文化影響力不如經濟影響力。世界的分工體系與文化霸權,還是以西方核心國家爲主,並朝邊陲地區單方面輸出,而且只出不入。但韓語是比中文華語小的語言,韓國人能,臺灣爲什麼不能?最近中國大陸的《黑悟空》電玩紅遍全球,臺灣爲什麼要放棄中華文化的詮釋權?我們的文學與影視得獎作品真要那麼「愛臺灣」才政治正確嗎?

當金馬獎爲該不該讓中港澳華語電影參賽奪獎起爭議時,當臺灣的明星與作家得獎感言必須說「愛臺灣」、「反送中」、不能隨便喊祖國時,臺灣的國際文化戰略就已經關起門了。在臺灣的世界文化戰略上,臺灣的政府與企業都沒有足夠的角色。別再說「好想贏韓國」,我們就繼續沉醉在我們有護國神山臺積電,但講到文化,世人卻不知道臺灣究竟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