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歐美國家對罷工處理方式看未來的選舉

工商社論》

能源危機、通貨膨脹、遊行示威、罷工抗爭,在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之後,在世界各國,形成一場完美的政治經濟風暴。反映在政治的意識型態,面對政經的重大挑戰,各國政府乏善可陳的政黨競爭,以及公民參與逐漸成爲政治難題、而不是解決方案,政治和經濟邏輯的不同態樣,令人費解。此其中,近來最值得我們關切的當是美國總統拜登,處理工會罷工的強勢作爲,以及其對於美國政治發展的重大影響。

在政治邏輯上,景氣不好,就不利於執政黨,並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在歐洲,瑞典和義大利則演變成爲政黨輪替,並「向右走」;但政治立場親俄的匈牙利和塞爾維亞的現任總統,都獲得大勝;積極斡旋於北約國家和俄羅斯之間的法國總統馬克宏,也有驚無險的順利連任。在南韓,親美、保守派的尹錫悅,於總統大選中勝出;而在美國,執政的民主黨在11月8日的期中選舉,參議院51:49雖然險勝,但卻失去了原本在衆議院的過半數優勢。對於12月9日可能的全國性罷工,參議院在12月1日以80:15通過,拜登總統簽署要求12個鐵路工會必須與資方進行協商的法案;政府以法令禁止工會「帶薪病假」的罷工,在資本主義的美國,是非常獨特的政治現實。

在經濟邏輯上,景氣不好,罷工愈多,進一步影響疫情後經濟復甦,惡性循環成爲難解的政府夢魘。2022年的歲末寒冬,面臨嚴冬的能源通膨與物價上漲,進入冬季的歐洲各國街頭,愈來愈多的示威遊行和罷工抗爭。而由於英國10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超過11%,是40年新高,迫使10萬名護理師在12月15日進行史無前例、具有象徵意義的「一日罷工」。遠在亞洲的南韓,公共運輸工會所屬的「貨運連帶本部」所發動的強悍罷工,從11月24日(西方)的感恩節開始,重創對外經貿港埠運輸的貨櫃車,影響國內經建的建築工地水泥車、以及運送石油到加油站的油槽車,引發南韓總統尹錫悅的強力抨擊。而更值得重視的還有,上半年,全美最大、位於加州的兩大港埠,碼頭和倉儲貨運相關工會的談判,以及美國聯邦政府介入勞資雙方的罷工協商;令人意外的是,雷同的情境,也見諸於12月來自鐵路運輸工會的提前預告罷工,以取得與資方和政府進行談判的籌碼。

從春季以來,到聖誕節之前,今年是國際政治的選舉大年。有南韓總統大選,有法國總統大選,也有美國的期中選舉。在民生物價高漲,人民口袋縮水的今時,最值得觀察的是美國。向來以支持工會權益著稱於世的拜登總統,今年全年面對海運和陸運相關工會陸陸續續的罷工,凸顯出他從政以來的最大困境。

在2020年總統大選險勝的拜登總統,儘管今年11月期中選舉在衆議院失去的席次,低於政學各界的預測,但工會問題,卻也成爲除了年齡與精神狀態因素以外,拜登總統「工會喬」(Union Joe)連任的最大障礙。拜登總統與民主黨也逐漸和基層勞工的需求脫節,將勞工、特別是藍領勞工的傳統票倉,視之爲「經營的標的羣體」,而不是「效忠的自我羣體」。也因此,對於資方和勞方而言,民主黨和共和黨與兩大政黨的政治人物,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差別,都只是爲了自己手上的選票。

有鑑於疫後重建的國際社會,適逢戰爭與通膨的完美風暴,歐美先進國家對於工會罷工的處理方式,大相逕庭。就短期而言,在歐洲人民透過罷工權利、表達不滿意見的同時,美國政府則是直接介入,而且是由向來支持工會的總統,簽署法案再經國會通過,以解決聖誕節之前對於民生經濟的負面影響。就中期而言,明年春天過後,民主黨和共和黨都要啓動2024年總統選舉的黨內初選,對於勞工選票的爭取,繼2016年和2020年後,民主黨的傳統優勢將愈來愈小。就長期而言,對於一向標榜「自由-民主-人權」的民主黨來說,如果無法提出改善普羅大衆和基層勞工的困頓生活,「價值至上」的政治口號,一次又一次的不再獲得藍領勞工的信任,勢必影響民主黨未來總統大選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