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產業供應鏈重組 更需政府積極參與協助

工商社論》

過去五年來,因新冠疫情持續干擾、國際淨零碳排壓力、中美貿易戰等,導致產業供應鏈風險提升,愈來愈多國家及企業因安全考慮,開始思考重組新產業供應鏈,以在地化和區域化取代全球化。多年前,已有不少國際企業,開始啓動「迴流」策略,將製造轉回母國,如今「在地化、區域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如何重組新產業供應鏈?這是需要時間,也是對所有相關國家及企業的挑戰,此刻更需要政府積極參與協助。

企業的成長茁壯是經由微型、中小型、大型、再邁向國際型企業;臺灣地小山多平原少,人口迄今已少於2,319萬人,內需市場、資源有限,這種環境支撐微型、小型企業發展尚可,但是當企業邁向中型、大型企業後,若產品無法行銷全球,無法吸納、運用全球資源,是無法在國際激烈競爭中持續成長、甚至生存的。然而產業發展必要的水、電、土地、人才、人力這五項資源,在臺灣已因嚴重不足被戲稱五缺,要成長只能到海外發展。

臺灣五缺問題多年懸而未解,所以自李總統登輝以降,歷任總統都有南向政策,20餘年來成果不如預期,何以致之?此事值得我們深入探討;民間企業響應政府南向政策,本以爲政府會與日本一樣,對南向政策已有周詳的規劃與準備,但由全國工業總會今年8月1日發表的白皮書九大建議,其中第七項「協助產業應對通貨膨脹與供應鏈重組」的內容,可以發現是有很大差距;因爲產業界在海外發展愈來愈重視在地經營與軟硬體整合,政府與民間企業要合作,有組織、有系統規劃的海外投資計劃,提出完整配套措施,並將國內與海外投資視爲一體、統籌規劃,特別在兩岸有爭議時更是重要,才能強化海外供應鏈的韌性,以防颱灣受到「類封鎖」時無法生存。

如何有組織、有系統規劃的海外投資?政府方面:行政當局可效法日本政府協助其民間企業海外投資做法,不論在法規、人才、金融等方面,要讓民間企業感受到政府已爲他們超前規劃佈局。民間企業方面:一是需要視國內與海外爲一體,要統籌規劃,而不是將國內與海外生產各自獨立互不相關;二是企業至少要有兩期以上的企業發展五年計劃,如此將能涵蓋國內、海外與二者相結合的發展規畫,例如:國內生產需進用外籍勞工,若企業五年計劃中已規劃三年後,將因應東南亞市場所需,要在泰國清邁設廠,此時外籍勞工招募時就應由泰國清邁招募,若能如此,則當泰國清邁廠落成啓用,廠內熟練工就可以由國內廠區外籍勞工返國擔任,如此可縮短海外廠人員培訓時間,也能確保生產的品質一致性。

觀察臺灣近30年來企業海外發展史,海外投資可歸納成四種原因;一是因生產成本過高,爲求生存而外移,1990年代臺灣因匯率大幅升值、工資和生產成本高漲,低附加價值產業只好外移大陸;二是因應客戶方要求,或爲降低大陸生產比重,或因不同產品市場,需要不同地區供應,而分散生產基地;三是爲滿足不同產品特性,或爲適用區域貿易協定,需依產品生產區域佈局供應,而將採取就近市場生產;四是因應地緣政治風險考量,依客戶方要求在特定國家、區域生產供應。

由於國內市場規模較小,廠商海外生產佈局又深受客戶方影響,在中美貿易戰下,已是以第四種因應地緣政治風險爲主,在特定國家、區域生產供應已是必要;目前廠商海外生產基地除大陸外,將以東南亞、墨西哥、歐美等地區爲主,特別是墨西哥是供應美國最適合的生產地;目前國人在墨西哥投資廠商最需要懂西班牙語的人才,人才基礎教育不能沒有政府參與協助,缺乏政府參與協助,廠商海外生產將延後多年才能上軌道,恐因此失去加入新產業供應鏈機會。

綜上所述,當今世界兩大強權爭雄,世界和平令人憂心,目前強權各自重組產業供應鏈,這已是他們最重要的議題與重點工作。以臺灣強項半導體爲例,半導體晶片已被植入人類使用的各項產品中,用它與各項產業產品整合,它已是世界各國不可或缺的核心產業;世界高階半導體晶片代工,臺灣佔比達80%以上,臺灣已是各國搶奪的目標,此時政府應以臺灣全民最大利益與福祉維護臺灣半導體等各產業,能有尊嚴的參與全球供應鏈重組,這是政府當前最重要的工作與使命,也是臺灣產業界的殷殷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