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避戰纔是民之所欲延長兵役非正辦,兩岸恢復對談方爲上策

工商社論》

跨年之交,總統蔡英文與護國神山臺積電分別拋出一顆震撼彈與一顆彩蛋。前者暌違745天舉行記者會,一開口就宣佈義務役役期將從四個月延長至一年,被圈入「愛國軍」的當事人與家屬有如被雷打到般錯愕。後者選在封關前一天,熱鬧慶祝南科Fab18廠3奈米量產,產官同臺齊聲破除「去臺化」傳言。

這一顆震撼彈與一顆彩蛋看似不相干,但其實均源於綠色執政「親美抗中」的戰略選擇。蔡總統在2023年元旦文告第二段明言:「去年8月,中國在臺海周邊的大規模演習,世界矚目,而我們沉穩應對,讓世界看到臺灣的堅韌與捍衛自由的決心。」她隻字未提的是,對岸大規模演習乃肇因於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在先,且作爲民國112年的開年談話,「中華民國」竟然付之闕如,不免令人質疑小英政權到底是爲誰執政?

因爲預設中共必然犯臺,再加上唯美國是瞻,蔡政府決定自2024年元旦起將義務役役期延長爲一年,並適用於2005年(民國94年)出生的役男,理由是「備戰才能避戰,能戰才能止戰」。爲了營造全民共識,民進黨還刻意將只需立法院「查照」的此案改爲「審查」,硬要各黨爲綠色執政背書。

贊成延長兵役者以民意支持率高達7成,女總統做了男總統不敢做的決定,大肆鼓吹。反對者則疾呼「和談才能避戰,備戰不能止戰」,且7成民意多非當事人,「別人的小孩死不完」,以相對高薪(二兵薪資從6,510元跳漲至26,307元)利誘從軍,也勢必加重財政負擔。首當其衝的,莫過首屆適用的94年生,他們在疫情中戴口罩度過高中三年,未來還要率先戴鋼盔學近戰格鬥保臺,莫怪該屆役男父母聞訊「94」崩潰!

上述正反論述勢均力敵,可謂夏蟲不可語冰,也反映出臺灣社會對於以戰止戰與爲誰而戰,並無全民共識。試問如果綠色執政選擇的是「親美友日和中」,輿論還會陷入戰與不戰的焦慮中嗎?

事實上,臺灣兵役制度從李登輝總統任內開始就朝縮短方向推進,當年的時空背景是全球化大趨勢下,「反攻大陸」不再是終極目標,因此原本的兩年役期從2000年元旦起降爲1年10個月;陳水扁上任後,逐年調整徵兵募兵比例,從6:4改爲4:6,役期也從2004年起每年減少兩個月,直到2008年縮短爲1年。

其後政黨輪替,馬英九上臺後,兩岸交流日益密切,Chiwan(China+Taiwan)一度蔚爲「合則兩利,天下無敵」的時代關鍵字,政府進一步推動全募兵制,自2013年12月起,在1994年後出生之役男僅需接受四個月軍事訓練役,也象徵臺海終於迎來和平的契機。

兩岸互動在2015年11月7日「馬習會」達到最高峰,怎奈2016年因爲政黨再度輪替而急轉直下。時至今日,中國大陸的領導人還是習近平,甫於2023新年賀詞柔性訴求:「海峽兩岸一家親,衷心希望兩岸同胞相向而行,攜手並進,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如果兩岸能繼續以和爲貴,又何需大開延長兵役的倒車?偏偏自蔡英文上臺以來,極盡所能「親美友日」,又無所不用其極地「仇中」,終陷臺灣於烏克蘭化的險境。

臺灣「親美友日」的極致,就是把護國神山往外送,在政治領導經濟下,臺積電被迫不顧生產成本高漲,遠赴美國亞利桑那籌建5奈米+3奈米廠,政府美其名爲分散地緣政治風險、提高在地供應效率、緩解臺灣五缺危機,並藉由東進促成產業轉型升級,進而延伸臺灣國力。在此同時,臺積電與日商索尼合資的熊本廠也正積極建設中,未來更以12至16奈米爲升級目標。然而臺積「受命」在美日臺火速架構起三國共榮生產體系的同時,卻也被斷了在全球最大市場(中國)推升製程的後路。

臺積的三國演義,不存在「去臺化」危機,卻暗藏「毀臺化」風險,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與董事長劉德音近期曾先後警告,一旦臺灣發生戰事,所有一切都將毀滅。言下之意,引戰大不智,避戰纔是民之所欲。因爲大難來時,真正受苦受難的,是臺灣島上的芸芸衆生。至於盟友所謂臺灣有事就是美日有事的保證,很可能隨着時移勢易而180度翻轉。莫忘了,此刻綠營津津樂道的臺日友好50週年的反面,正是臺日斷交50週年。

孫子兵法有云:「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我們並不反對整軍經武以保衛國土,但反對引戰,塗炭生靈。更何況中國是敵是友,全在執政者的一念之間!但願蔡總統能起而行,落實其在元旦文告後段所稱:「戰爭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選項,只有對話、合作、共同以促進區域的穩定發展爲目標,才能夠讓更多人得到安全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