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費率改革週年記
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正式迎來一週年。回顧一年前的2023年7月8日,中國證監會表示,全面優化公募基金費率模式,穩步降低行業綜合費率水平,至此,公募行業掀起一波降費浪潮。時至今日,107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份額合併計算,含普通股票及偏股混合基金,下同)管理費率低於1%(含),多隻產品更是低至0.6%。伴隨第一、第二階段費率改革落地,第三階段規範基金銷售環節收費及推動其他配套改革也有望於年內落地。有業內人士表示,推進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對投資者而言是直接的讓利方式,對機構來說也是提升自身客戶服務能力的契機,在降費繼續推進的背景下,更需要公募機構以投資者需求爲要,苦練內功。
主動權益基金費率最低0.6%
2023年7月8日,中國證監會制定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由此,公募行業掀起一波降費浪潮。如今,距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已滿一年,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費率步入“1.2%時代”,更有多隻產品低至0.6%。
同花順iFinD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8日,全市場數據可取得的3031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中,除37只浮動費率產品外,多達2939只產品的管理費率爲1.2%及以下,佔比達96.96%。其中,更有107只產品的管理費率爲1%及以下,最低已至0.6%。
託管費率方面,3031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中,2976只產品的託管費率在0.2%及以下,佔比達98.19%。招商裕泰混合、惠升領先優選混合、中歐優勢成長混合等14只產品相關託管費率更低至0.05%,爲上述篩選條件下託管費率的最低水平。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評價稱,可以看到,公募基金費率改革這一年時間內,公募基金在降費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浮動費率基金更體現了基金公司在費率上的一些創新和探索,相關數據足以看出公募基金行業對於費率改革的響應程度和落地執行的力度較大。
中信建投基金表示:“不可否認,權益基金的費率調整對公司整體業務收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基金管理人還應始終以持有人利益爲第一原則,出於讓利投資者、降低投資者投資成本的考慮,公司及時調低了相關費用。”
公募掀起降費潮
回顧公募降費之初,2023年7月8日,在傳聞四起之中,醞釀已久的公募費率改革拉開序幕。彼時,中國證監會制定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將監管引導推動與行業主動作爲相結合,指導公募基金行業穩妥有序開展費率機制改革,支持公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他行業機構合理調降基金費率。上海證券此前發佈的研報顯示,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按照“管理費用(第一階段)—交易費用(第二階段)—銷售費用(第三階段)”的實施路徑分階段推進費率改革。
在循序漸進的降費大潮中,讓利投資者的目標得以實現。2024年1月,中國證監會在新聞發佈會中表示,公募行業130餘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已發佈降費公告,降費產品超3300只,初步測算,平均每年將爲投資者節約成本約140億元。
有公募從業人員解讀稱,第一階段降低主動權益類產品的管理費率和託管費率已於2023年10月底前完成,爲投資者節約了大量的費用支出。第二階段主要聚焦於降低交易佣金費率和加強交易行爲監管。2024年4月19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證券交易費用管理規定,隨着7月1日相關要求實施,第二階段的降費舉措也正式落地。
苦練內功成公募發力點
目前,公募費率改革仍在穩步推進。北京商報記者從業內瞭解到,第三階段規範基金銷售環節收費及推動其他配套改革有望於年內落地。前述公募從業人員表示,第三階段費率改革主要是規範基金銷售環節收費及其他配套改革,相關改革措施正在穩步推進中,預計將於2024年底前推出。
在監管的明確要求下,已有機構開始行動。有中型公募市場部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公司正在推進基金銷售環節費用調整,預計年內完成,折扣力度較大。
前述公募從業人員指出,在費率改革的推動下,公募基金行業整體的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費率改革促使基金公司通過提升服務質量、加強投研能力來增強競爭力。同時,公募爲了應對費率下降帶來的收入減少,開始探索多元化的業務模式,如發展基金投顧、養老金融服務、公募REITs等。從行業來看,公募加大了對“固收+”、資產配置型、ETF等產品的佈局力度,以吸引投資者。此外,費率改革也將促使基金公司提升自身的投資管理能力和風險控制水平。公募還應該積極響應高質量發展的監管要求,苦練內功,注重投資者的獲得感。
另一位公募從業人士坦言,其所在機構作爲一家成立多年且以權益擅長的腰部基金公司,已經體會到了降費帶來的費用支出壓縮,也感受到了“降本增效”的緊迫性。在降費潮之下,未來,公司將在產品創新、服務提升、風險控制等方面尋求新的發力點。從宣傳維度看,加強投資者教育,鼓勵投資者理性投資、長期投資;從基金產品維度看,產品線將不斷拓展,如發行紅利類產品、推進公募REITs等。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總結表示,降費對公募市場來說,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提升吸引力,但長期來看,把握市場環境變化的能力、向投資者提供個性化服務的質量水平等仍是公募競爭力的關鍵。
北京商報記者 郝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