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糧收購價提高5元額外增加百億支出 農業部再次反對
立法院上會期最後一次院會,國民黨及民衆黨立委力挺提高公糧收購價格,最後決議每公斤提高5元,農業部基於將大幅增加政府財政支出近百億,以及無法實質提高所有民糧爲由多次反對。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7月16日立法院決議通過政府公糧收購價格每公斤調漲5元,由現行每公斤26元提高到31元,農業部基於會大幅增加政府財政支出近百億外,以及繳交公糧者僅佔總體3成,因此多次公開反對調漲公糧價格。農業部長陳駿季今天再次強調,只有降低稻作種植面積,達成稻米供需平衡才能實質提高民糧價格,再次反對提高公糧收購價。
稻穀保價收購政策爲60年代嚴重缺糧下激勵生產的措施,政府爲掌握糧源,於1974年推出稻穀收購政策,設置「糧食平準基金」,以優於市場的保證價格向農民收購稻米,以確保國內安全存糧,但因世界貿易組織(WTO)認定扭曲市場應予削減之境內支持(AMS)措施,日、韓已分別於1998年及2005年取消保價收購制度,目前國際上僅剩臺灣仍具稻米保價收購措施,也是唯一保價收購的農產品。據統計,公糧價格自1974年起至2024年曆經12次調升收購價格,最近1次是在2011年提高公糧價格每公斤3元
陳駿季今天於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決議提高公糧收購價格之評估與執行方案」進行報告,並備質詢。陳駿季說,提高稻農收入不是隻有一種選項,提高公糧收購價格也非唯一和最好的選項,公糧收購價格若增加5元,種稻面積預估增加3萬公頃達27萬公頃,收購經費需要177.5億元,每年至少增加91億,加上轉作休耕獎勵金亦須同步提高,則每年收購經費至少需增加48.4億元,加計轉作休耕獎勵金每年需增加62.1億元,合計至少需增加經費111億元。
陳駿季說,以2011年提高公糧價格經驗來看,稻作面積從24.4萬公頃逐年增加到2017年最高27.5萬公頃,造成稻米產銷嚴重失衡,糧價跌到10年內新低,另由於種稻誘因推升,導致原來轉作雜糧農民又回來種稻,過去幾年政府轉作雜糧作物成效將化爲烏有,認爲持續推行「1集、2轉、3加3」調整稻米產業結構纔是正確的方向。
陳駿季也指出,主要繳交公糧的人數及數量僅3成,銷售市場數量及人數約佔7成,亦即銷售民糧稻穀數量遠大於公糧數量,等於高達7成銷售民糧者無法因爲公糧收購價的提高而受益,強調只有降低稻作種植面積,達成稻米供需平衡才能實質提高民糧價格,因此再次反對提高公糧收購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