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墨林院士說楊振寧:關於執教清華、關於李政道、關於翁帆

文/金鑫

不久前,楊振寧先生度過了他一百歲的生日。我想有一份生日禮物他一定印象深刻,那就是商務印書館2022年9月剛剛出版的《我知道的楊振寧》。這本書的作者是南開大學的葛墨林院士,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多次到美國石溪追隨楊振寧先生開展研究工作,後又在楊先生直接領導下創建了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協助楊先生創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他與楊先生相識四十餘年,得到頗多提攜和幫助,始終保持着亦師亦友的關係。在2021年夏,葛院士就決定寫這本《我知道的楊振寧》爲楊先生賀壽。作爲南開中文系的教師,我有幸參與到圖書的撰寫工作中。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我不僅接觸到大量與楊振寧先生相關的一手文獻資料,還傾聽並記錄整理了幾十萬字的葛院士回憶楊先生的口述材料,從中我能感受到葛院士對這本書的重視,能體會到他以真實言說記錄感動、表達敬意的良苦用心。

楊振寧與葛墨林合影,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美國石溪楊振寧妹妹家中。

歷時一年的資料整理和圖書撰寫工作與我而言並不輕鬆,因爲隔行如隔山,記錄兩位物理學家的交往,第一個難題就是那些拗口的名詞和複雜的理論,第二個難題是物理人凡事直指本質,不修飾、不描述的思維習慣,第三個難題是體會科學家的興奮與快樂實現共情。幸而有葛院士的幫助,他給了一個法寶,就是聆聽,不要以整理者、撰寫者自居,當好聆聽者,忠實記錄自己聽到的內容。而今新書付梓,曾經的一個個難題似乎已成爲《我知道的楊振寧》一書的特點。而我呢,與其說是整理者,倒不如說是《我知道的楊振寧》的第一位聆聽者和閱讀者。如果問我聆聽和閱讀後最深刻的感受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楊振寧先生的愛國精神。葛墨林院士說的:“楊先生實際爲祖國做了很多事,只是他自己不願意說,也沒有多少人知道”。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幾乎在每一場關於楊先生的熱議背後,都是他默默爲國奉獻的身影。

《我知道的楊振寧》,葛墨林口述並審定、金鑫整理,商務印書館2022年9月。

*迴歸清華任教已十八載

楊振寧在晚年選擇回國到清華任教,這件事曾引來很多關注和議論,在歡迎與讚揚之外,也有質疑和非議的聲音,但楊先生從未作出任何迴應。轉眼很多年過去了,在國外很少上課的他已在清華默默任教十八載,其中包括清華物理系一年級本科生的基礎課。《我知道的楊振寧》中有一章叫《初創期的清華高等研究中心》,其中介紹了楊振寧與清華園的淵源,詳細記述了楊先生爲創建清華高等研究中心付出的心血。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先生是清華數學系教授,所以他從小在清華園長大,是不折不扣的清華子弟。後來就讀於西南聯大,楊先生的清華情緣又得到延續。所以晚年回清華任教,對於楊先生而言,就是遊子回家。上世紀90年代中期,楊先生在南開大學創建的理論物理研究室已初具規模和影響,隨即他就把國內的工作轉向清華,支持清華大學創辦高等研究中心。雖然楊先生在自己“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主任”的頭銜前面加了“榮譽”兩個字,但在葛墨林院士的記憶中,他的工作都是實實在在的。創建研究中心,一是要人,二是要錢。人的方面,楊先生親自選聘中心的研究人員和行政人員,還在國際範圍內聘請兼職教授,自己也堅持每年回國做講座,後來乾脆回到清華任教。事實證明,楊先生回清華任教後,高研中心的工作有了明顯起色,也培養出不少優秀人才,做出了很多很好的工作。錢的方面,楊先生首先動員家人捐款,他和夫人杜致禮、三個孩子每人捐款20萬美元,總計100萬美元。隨後他又憑藉個人影響在美國、香港等地募集經費,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楊先生爲清華高研中心募集到的經費累計超過1500萬美元。回到清華任教後,楊先生更是把工資全部捐給高研中心,自己則過上了非常簡樸的生活。

關於楊先生爲清華付出的心血,葛院士有一段很有趣的回憶。有一年,他去北京接楊先生到南開大學,路上楊先生接到數學家、成功商人西蒙斯打來的電話,對方說自己花30萬美金包了一架法航飛機到中國來,準備在北京降落,但是事先並未按照中國的要求申請批准。楊先生聽了很緊張,馬上請清華大學協調包機入境、降落等事宜,終於趕在飛機飛入中國領空前辦完了全部手續。西蒙斯很高興也很感動,爲了感謝楊先生和清華大學,他捐贈了一座樓,用來接待訪問清華的學者。就這樣,楊先生靠自己的影響和熱心助人,爲清華大學募集了一座樓。

可謂:任教清華,遊子回家。情緣再續,有國無他。

物理界學者法捷耶夫,楊振寧,尼埃米,葛墨林(從左到右)在清華大學合影。

*在愛國這件事上與李政道攜手

我們都知道,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關於“宇稱不守恆”理論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又傳出二人產生分歧的消息,直到今天兩位科學家之間的不合仍是人們關注和議論的話題。葛墨林院士認爲,兩位傑出科學家的恩怨,自己沒有資格評價,因此《我知道的楊振寧》一書也並未談及這個話題。但書中多次談到李政道先生,而且都是與楊先生互相幫助,看不出任何矛盾和分歧。對此,葛院士說:“楊先生與李政道先生是有分歧,但是他們在愛國這件事上是完全一致的”。能有這樣的印象,與他在楊先生身邊工作時的見聞和經歷有關。

1983年,爲了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發展,李政道先生積極推進“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這個項目可以讓一部分學生通過考試選拔到國外交流深造。這個項目當時遭到國內一批保守人士的反對,李先生知道這個情況非常着急,聯繫了40多位在美國的華裔物理學家聯名給中央領導寫信,希望項目能夠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當時正趕上楊先生回國訪問,就有人問他對李政道這個交流項目的看法。楊先生的回答非常乾脆,他說他不能反對學生出國,因爲自己就是出國但沒回國的。但是他接着又說:“我雖然出國後沒回國,但我們在美國也能爲中國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現在我們年齡逐漸大了,要在美國培養楊振寧、李政道的接班人。” 後來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得以順利實施,很多學生,包括家境困難的學生,都因此獲得了出國交流的機會。這對國內科研能力的提升無疑是有積極推動作用的。

上面的事例還只是葛墨林院士的聽聞,後來他經歷的兩件與李政道先生有關的事,讓他徹底認識到兩位科學家在愛國這件事上的一致性。第一件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葛墨林剛調入南開大學不久,在楊先生的直接領導下開展理論物理研究室的工作。當時他聽聞李政道在中科院物理所也成立了一個研究中心,再聯想到兩人不和的傳聞,心裡就不免有些擔心,希望楊先生給他指指方向。楊先生很快從香港打來電話,很嚴肅地對葛墨林說:“你們不要聽外面的一些傳聞,更不要介入到我和李先生的關係裡,我們在幫助祖國這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我還希望兩個中心在工作中通力合作,不要和上一輩人的事產生什麼聯繫,大家都安心把自己的事做好,爲國家發展多貢獻力量。”後來,南開大學理論研究室舉辦大型國際會議,缺乏組織經驗,正趕上有李政道在美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回國,就請他給予協助,李政道先生非常支持。

第二件事發生在1990年,當時李政道先生要在蘭州大學組織一次核物理方面的國際會議,會議本該由葛墨林在蘭州大學的同學具體負責組織,但他正在伯克利工作,無法回國。當時葛墨林在美國楊先生那裡訪問,蘭州大學就想請葛墨林回國負責會議的組織工作。當時葛墨林很爲李先生積極推動國際交流而感動,覺得自己應該出力支持,就去徵求楊先生的意見,希望可以早點結束在石溪訪問,比規定時間早兩三天回國。楊先生知道情況後馬上讓葛墨林提早一週回國,回去好好組織會議,還爲他多發了一週的酬金。在會議組織過程中,楊先生還幫助邀請海外頂尖科學家參會。最後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李政道先生還專門請葛墨林吃飯表達謝意。

可謂:楊李雙璧,或有分歧。爲國出力,心有靈犀。

楊振寧和翁帆在新加坡植物園合影。

*翁帆的貢獻與支持

《我知道的楊振寧》中有一章叫《翁帆印象》,裡面很明確的表達了葛墨林院士對翁帆的看法:人很好,很安靜,把楊先生照顧得很好,對楊先生的決定都非常支持。其實關於要不要專門設一章談翁帆,我與葛院士交流過多次,他的態度一直很堅決,要談,要讓大家瞭解翁帆這個人,瞭解她的貢獻。

後來通過葛院士的講述我才知道,楊先生的第一任夫人杜致禮在病重時最擔心的就是楊先生,她覺得楊先生不太會料理自己的生活,很希望未來能有人能好好照顧他。後來翁帆走進了楊先生的生活,把楊先生照顧得很好,讓他能夠以一個好的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投入工作。葛院士認爲,這是對杜致禮在天之靈最好的告慰。杜致禮的妹妹杜志廉也非常認可翁帆,非常同意葛院士的說法。

我們都知道,在楊先生與翁帆結婚時,社會上的聲音是混亂且嘈雜的,甚至不乏一些惡意的人身攻擊,但楊先生和翁帆都沒有做出任何迴應,他們安靜地生活,楊先生也繼續着自己的科研事業。其實楊先生晚年仍能爲國家做貢獻,繼續踐行自己的愛國精神,與翁帆的支持是分不開的。葛墨林在書中回憶了兩件小事。

楊振寧80壽辰時,楊振寧、翁帆和友人在新加坡一起慶祝。

第一件是吃飯。楊先生把工資都捐給了清華高研中心,所以平時和翁帆的生活就要簡單甚至節儉一些。他們平時吃飯非常簡單,一小份肉菜,一小份青菜,一個湯。如果葛院士夫妻去看望並一起吃飯,那就再加一盤餃子,吃不完的都打包帶走,下一頓熱熱繼續吃。葛院士說,每次吃完飯,翁帆都拿着錢包,去結賬,把剩的飯菜裝好帶回去。看得出她過得很仔細,也很自然。第二件是購物。葛院士說翁帆很簡樸,穿的用的都是很一般的,不講究什麼品牌和時尚。有一次他們兩家一起參觀,翁帆看到一個小首飾非常喜歡,看了又看,但最終也沒有買,葛院士老伴看也不貴,就買下來送給了翁帆。翁帆很感謝,也很喜歡,經常戴。葛院士覺得,翁帆爲了支持楊先生的事業和愛國心付出了很多,這應該讓更多人知道,她也應該得到更多的尊重。

可謂:夫妻情深,無懼凡塵。敬業愛國,共擔責任。

(本文原題《愛國於無聲處——《我知道的楊振寧》整理散記》,作者金鑫,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我知道的楊振寧》一書的整理、撰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