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推進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協同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

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高校作爲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關鍵樞紐,肩負着培養具備科技素養和人文情懷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的重任。這一重要部署,在對高等教育改革創新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爲高校踐行立德樹人使命、加快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步伐提供了政策引導和實踐路徑。

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的重要意義

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各自蘊含着豐富的知識體系和深遠的教育意義,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科技教育的關鍵是培養創新能力、形成創新思維、養成創新人格,鼓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嘗試、創新創造;人文教育具有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養正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功用。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同,對於推進教育現代化、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同,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爲,人的全面發展,是人在體力、智力、情感和審美情趣諸方面協調和諧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是多維度的社會發展進程。人們在關注物質世界的同時,越來越關注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全面發展問題。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同,是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當下,教育“量”的短板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質”的提升成爲緊迫要求,黨和國家事業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任何時候都要迫切。而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社會發展所需的高素質人才不僅要擁有過硬的專業素質,具有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還要具備極強的人文素養和文化自信。加強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處理好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重大關係,是不斷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也是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迫切需要。

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同,是培養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新時代大學生肩負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隨着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大學生的生活場域逐漸向“虛擬+現實”的雙重融合空間延伸,以網絡小說、網劇、手遊、短視頻爲代表的碎片化、感性化內容廣泛傳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創新能力與批判思維的培養。高校要以加強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爲重要抓手,不斷增強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文化自信,引導大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培養敢鑽研、善創新、肯思考、能吃苦的時代新人。

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的現實挑戰

當前,高校已經在科技素養和文化素養結合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但仍然面臨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各自發展存在短板,兩者協同發展不深入、融合不到位的挑戰。

一方面,在科技急劇變革、就業壓力日增的影響下,部分高校存在科技教育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批判性思維培養、注重技能獲取而缺乏創新思維養成的現象,這種科技教育的工具性、實用性傾向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創新動力不足、探索意識不強等問題突出。

另一方面,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人文學科在部分高校面臨被邊緣化的困境。人文教育的本質是心靈教育、情感教育,其結果很難用量化指標進行測評,尤其是新技術的崛起以及績效驅動的教育模式更加重了人文教育的危機,部分高校人文學科專業裁減、招生萎縮。這些都對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同發展帶來了挑戰。

探索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高質量協同路徑

加強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效協同,應積極推行並採取一系列創新舉措,構建一個全面而富有活力的教育體系。

找準協同方向,明確協同理念。加強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深度的嵌入和互補。兩者協同發展中,既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引導青年學子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鬥者,又要堅持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並重,警惕片面重視科技教育而產生的否定人文學科價值的傾向。

夯實協同基礎,強化協同根基。要強化學科專業融合,打破傳統學科專業邊界,促進不同學科專業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還可通過成立聯合實驗室、交叉學科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平臺,開展跨學科專業的文化活動,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跨文化創新思維能力。要優化課程設置,開發跨學科專業課程、通識課程等,將科技知識傳授與人文精神培養深度融合。要改進教學方法,認真研究分析當下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規律,注重宏大敘事與精準說理相結合,在注重人文教育的教化性、趣味性、深刻性和鮮活性的同時,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思辨能力。

健全協同機制,完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評價體系。要轉變教育評價,打破分數至上的單一評價方式,探索多元評價機制,將科技素養與人文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設立科技倫理、創新思維、人文關懷等維度指標,明確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的育人要求,實現從“重智”向“五育”融合的轉變。優化動態反饋機制,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評價網絡,利用大數據技術跟蹤科技與人文素養髮展軌跡,如通過職業傾向測評、創新能力評估等多維度數據動態調整教學策略。完善質量檢測體系,建立包含課程融合度、師資交叉性、成果轉化率等在內的檢測數據庫。

深化協同創新,推進數字化賦能。依託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開發“科技+人文”主題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如打造虛擬仿真實驗室、人文經典數字館藏、跨學科在線協作項目等,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創新教學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創設沉浸式學習場景,可通過VR技術還原科學史經典實驗場景,結合人文背景解讀科學發現的倫理意義,或利用AI輔助設計文理交叉的個性化學習路徑,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和人文關懷能力。

拓展協同要素,構建協同格局。一方面,要實現線上線下、虛擬現實、課內課外的多維聯動,打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豐富科技人文教育資源,增強學習的直觀性和互動性,促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強化協同育人成效;另一方面,要注重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的開放性、戰略性和持久性,避免重短時效應輕長遠效益、重表面文章輕內涵挖掘,在文明交流互鑑、科技創新合作的背景下,以更加開放的視野、更爲包容的姿態建立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的長效機制。

(作者:楊志敏、宋偉、高雪霞,分別系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副教授、河南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後,新鄉學院黨委副書記、河南大學教授,新鄉學院教務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