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投了一個上海團隊:漢丞科技完成B輪融資

又見氫能。

投資界獲悉,今日(8月30日),漢丞科技宣佈完成超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由國際能源巨頭企業福德士河(Fortescue)與高瓴創投(GL Ventures)共同領投。

成立於2016年,漢丞科技身後是一羣海歸科學家。蟄伏數年,公司集結一支投資人隊伍,國家級基金混改基金、臨港科創投、上海自貿區基金等身影浮現。

崛起於上海,漢丞科技恰是氫能火爆的一縷縮影。這兩年,從投資人到各地地方政府,大家都激情澎湃地聊起了氫能,大額融資比比皆是,成爲新能源大時代的又一註腳。

海歸科學家帶隊

上海誕生一筆氫能融資

故事要從2016年說起。

彼時,漢丞科技正式創立。其中“漢”表示中國,“丞”則意喻報效祖國。創始團隊由海歸科學家爲核心構成,擁有強大的技術背景、同時兼具深厚的產業經驗。

成立之後,漢丞科技一直致力於氫能技術發展和應用,形成“一體四翼”的業務格局。具體而言,“一體”指增強型全氟磺酸質子交換膜(超薄增強型),“四翼”指電解水(制氫)、燃料電池(用氫)、液流電池(儲能)、二氧化碳濃縮電解還原(減碳)。

衆所周知,質子交換膜作爲氫燃料電池的核心部件,我國對進口的依賴程度一度達到99%。轉折出現在2022年,漢丞科技質子交換膜工廠在上海臨港建成,從而打破國外壟斷,實現核心原材料至最終成膜全鏈路國產化。隨後,漢丞科技也將總部落戶至上海臨港新片區。

成立至今,漢丞科技已完成多輪融資,前期投資方陣容包含了國家級基金混改基金、臨港科創投、上海自貿區基金等。

此次B輪融資,領投方來頭不小。其中,總部位於澳大利亞的福德士河爲國際能源及資源公司,對綠氫及相關產業鏈有廣泛佈局。據悉,本輪融資前,漢丞科技已與福德士河達成了深度戰略合作。而高瓴創投則是中國最活躍的創業投資平臺之一,專注於創新型公司的價值挖掘與價值創造。

一路走來,漢丞科技的崛起也離不開上海臨港。據《臨港藍灣》平臺透露,園區在產業生態與企業扶持上,給予了漢丞科技許多幫助,不僅提供了設備搬運落地、安裝調試及各項跑腿服務,也及時告知各類優惠政策。

此前漢丞科技團隊也表示,臨港國際氫能谷聚集了很多產業鏈上下游的頭部企業,因此漢丞選擇遷址到臨港,“擁抱客戶,快速響應與上下游企業聯動,發揮產業鏈集聚效應,共同推動氫能規模化發展和全場景應用。”悄然間,一個氫能新星正從上海衝出。

高瓴,投出一條氫能產業鏈

伴隨着這次出手,外界得以一窺高瓴的氫能投資版圖。

此前一幕發生在今年2月,明陽氫能宣佈完成超億元A輪融資,由公司創始股東高瓴創投持續領投。成立於2023年的明陽氫能,由新能源龍頭企業明陽新能源投資控股集團與高瓴創投共同投資創立。換言之,高瓴在公司未誕生之時,就以深度參與孵化的方式,推動了明陽氫能的成立。

稍早前,陽光氫能也宣佈完成6.6億元的A輪融資,領投方爲君聯資本,跟投方則再次出現高瓴創投的身影,此外還包括鐘鼎資本、招商局創投、仁發碳中和、中肅資本、上海臨港氫能基金、好買母基金等。據悉,融資後陽光氫能估值約60億元。

時間線再向前移至2023年9月,上海氫能企業ROTOBOOST(羅託布斯特)宣佈完成由高瓴創投領投的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這是一家致力於實現大規模低成本製備氫氣的氫能源公司,通過結合源自挪威的「甲烷催化熱裂解」先進技術產業需求,實現大規模、低成本的綠氫製備以及其他具有高經濟價值的碳產品,並且整個過程可以做到零碳排。雖成立時間不長,但ROTOBOOST迅速受到了產業客戶的歡迎,目前已和各國船級社、國際航運龍頭、以及馬來西亞及印尼的油氣企業等展開深度合作。

梳理下來,還意外看到兩個IPO的身影。

今年3月,重塑能源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身後掌舵者林琦,早年畢業於南昌大學,職業生涯起步於氫能行業。2015年,他在上海創立重塑能源,聚焦於氫燃料電池。2022年重塑能源完成了E輪系列融資,共募集資金約21.78億元,高瓴位列投資方陣容之中。

還有浙江藍能,去年完成數億元戰略股權融資,由中國石化資本領投,光速光合、高瓴創投、孚騰資本、氣候資本、中金資本、國泰君安、上汽集團、混改基金、魯民投等10名國內知名產業及金融機構投資人共同參與投資。隨後,浙江藍能在浙江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

縱觀氫能產業鏈,主要由制氫、儲運、加氫、用氫等幾個核心環節構成。細細梳理下來不難發現,高瓴圍繞氫能的投資打法,即在每一個環節中尋找確定性更強的需求,尋找技術共識接近形成且存在長期技術門檻和技術迭代的空間,以及能夠重塑競爭格局或者供應鏈的節點,去進行投資佈局。

比如制氫環節中,高瓴團隊投資了ROTOBOOST、明陽氫能等,且均爲最早期投資人;而在儲運環節,因爲氫存在生產和使用的節奏錯配而存在需求,因此出手了浙江藍能;至於在用氫環節,高瓴在A輪便投資了唐鋒能源。唐鋒能源同樣坐落在臨港,是一家致力於燃料電池“心臟”膜電極的研發和規模化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經過數年發展,目前在國內同行中已做到了絕對頭部。

2023年底,高瓴創始合夥人李良在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表示,近年來,高瓴圍繞科技與製造業的投資主要圍繞幾條主線來推進。一是能源變革的持續深入所造就的巨大機遇;第二是在此基礎上,全球進入再工業化的“大興土木”階段,這帶來製造業的全面升級,如數字化、智能化包括機器人的各種機會;以及對上述變化涉及到的相關產業鏈供應鏈的深耕。

由此可以理解,除氫能產業鏈外,高瓴近年在光伏、在儲能領域的鋰電、液流等方向,以及在電氣化、材料創新等領域,均做了系統性投資。比如在儲能方向上,高瓴的出手包括全球化戶儲龍頭企業思格新能源、分佈式儲能解決方案商奇點能源,以及星光微網、時代儲能、液流儲能等;在光伏方向上,高瓴所投的微導納米已登陸科創板,永臻科技則於6月底完成了A股上市。

城市競賽

爭搶中國氫能之都

此番落子上海,並非偶然。

放眼全國,上海作爲氫燃料電池技術發源地,在氫能領域起步早、創新強、產業鏈較全。2022年,上海出臺《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產業創新能力總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培育5-10家獨角獸企業,建成3-5家國際一流的創新研發平臺,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

行至今日,上海已規劃“南北兩基地、東西三高地”的氫能產業空間佈局“兩基地”爲金山和寶山兩個氫氣製備和供應保障基地;“三高地”爲臨港、嘉定和青浦三個產業集聚發展高地。

正所謂一產興一城,不止於上海,眼下主要城市都在爭搶中國氫能源之都。

正如北京,早已在氫能賽道暗暗發力“氫能第一股”億華通便誕生於此。猶記得2022年冬奧會,212輛氫能源大巴集體亮相,展示北京氫能實力。而在2021年,北京就曾發佈方案培育氫能產業,計劃在2025年之前培育10至15傢俱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鏈龍頭企業,產業規模超過1000億。

還有合肥,同樣熱情高漲。2022年,《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就立下佈局推廣應用氫燃料汽車500輛,佈局氫燃料供給體系,力爭2025年建成加氫站10座的目標。據不完全統計,合肥已集聚陽光氫能等上下游企業近30家。

此前業內更有一個觀點:中國氫能看佛山。這並非誇張,在當地政府扶持下,這裡聚集100多家氫能企業、科研院所及相關機構,佔廣東省總數約三分之一,包括國家電投氫能、清能股份、異輝科技、韻量燃料電池、濟平新能源等一批企業紛紛在此落腳,形成千億集羣。

相比城市之間的激烈比拼,投資人更爲冷靜,常常聊到氫能很多亟待解決的難題首先是大量廉價氫氣的獲取問題,電解法在生產效率上無法與化石燃料制氫媲美,但後者碳排放又會大幅增加。

此外,氫氣的存儲和運輸,甚至加氫站高昂的造價等都是發展瓶頸之一。並且氫氣屬於易燃易爆氣體,安全性問題也不容忽視。

因此,氫能也成爲了一級市場極具爭議的賽道有無數堅定信仰者,也不乏看空者。而回望人類歷史,從柴火到煤炭,從煤炭再到油氣,人類社會每次巨大的進步,都是伴隨着能源革命而來。這注定是一條漫長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