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報考是投資,要計算機投產比,要計算回報率

大學本科學歷在貶值,研究生人數倒掛,碩士是標配,大學本科高中化……

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纔能有結果,但是咱們年齡在增加,對於我們要不要花更長的時間去換取學歷,而長時間的結果並不一定會有好結果,所以我們需要深度思考,提前規劃,不要簡單的跟風選擇,等你到的時候,風口已經過了。

高考志願填報就是投資,一定要計算性價比,要計算回報率,要計算投產比。這幾年的填報已經不再是前些年的高考了,能夠上大學,選個不錯的專業,未來就有不錯的結果。但是現在的高考報考,包括接下來的幾年,其實這樣的想法已經不現實了,尤其是很多家庭認爲,我們選個好專業,或者選個不錯的學校,未來就有確定性。哪怕是非常優勢的熱門專業,人數多的情況下,一樣的會很卷。

接下來給大家分享幾個案例,看看咱們有什麼可以值得借鑑的。

咱們家是體制內或者這塊有資源匹配,未來想考公的,但是分數不理想,然後花各種成本去提高分數,漲上去的可能非常的低,如果能夠上的去,早就上去了。高考能夠考高分的,其實高一高二就決定了,當然這兒也有少量的同學能夠超常發揮。公務員當中真正的分界線其實是定向選調,換到報考當中來看,其實就是985、211和普通院校的選擇問題。既然你的可能性很低,那最好的方法就是讀一個普通的院校,提前準備公考,先上岸,然後利用資源進行後續路徑規劃。這兒付出的成本分數上不去,把這個成本用到其他地方,你的回報率超級高,在公辦和民辦交界的地方,努力去公辦,把費用節約下來就行。即便你上去了,衝不上211或者985,意義也不大。

從很多單位的錄用名單中,是不是經常發現留學回來的,或者中外合辦的院校,費用花了很多,但是目的很簡單,就是一個穩定的崗位。一句話就是,這個崗位上班10年20年都掙不回來,雖然咱們家庭有資源。但是這個路徑在國內普通院校就能夠解決,但是付出的代價很大。那麼我們要出去嗎?到底選高學費的院校還是普通的院校,核心是你到底要什麼?你想把孩子打造成什麼樣的人?咱們這部分家庭條件很好,不缺這一點,但是投產比不高。爲啥會不高,因爲孩子不知道怎麼學,也不知道學啥。

大部分家庭是不是都要考研,爲啥要考研?因爲大家都要考研啊,考研的目的是什麼?先考了再說,但是很多路真的需要考研嗎?又或者我們考了研究生後,就真的有優勢嗎?尤其是在當下學歷貶值的情況下,未來的崗位越來越少,大學生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要計算好投產比。有很多的專業其實讀了研究生也沒多大意義,同樣我們很多家庭也只是跟風考研而已,大家可以去搜一下,經常有同學在分享,我多讀了幾年,發現研究生讀完還幹不過本科生。另外就是接下來的研究生會擴招,考研接下來幾年會比較容易,但是考好的大學和專業難度會加大,同樣有的行業必須要考研。

這三個案例其實比較典型,核心問題很簡單,填報的本質是弄清楚我們到底要什麼?

大家比較常見的填報邏輯,其實是正向思維,但是我們更傾向於逆襲思維,從未來去反推,而不是看一步然後走一步,這樣的結果一直在追趕,你會發現永遠都落後。好一點的會落下一步兩步,嚴重的會發現落下很多步。報考的時候是風口,畢業風口就消失了。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跳出這個問題,而不是被牽着鼻子走。

給大家演示一下,大家是怎麼報考的,先等高考分數出來,然後看對應的位次在什麼地方,看大家選什麼專業,然後咱們就跟風選,再去看看相關的院校有沒有能夠撿漏的。然後等着錄取,大家關注的是這張志願表,呈現的方式是以分數驅動的。但是我們更建議大家反着來,從未來就業去反推,我們家應該往哪個方向走,這個方向需要什麼學歷,需要什麼專業,需要什麼證書,要不要考研或者讀博。這時候咱們的路徑就很清晰了,回到志願表中,去看看分數位次匹配院校專業,這就是爲啥有的家庭會浪費分數去保院校專業。表面上看是浪費了分數,實際上他們回報率非常高。有沒有發現在警校、公費師範等一些路徑中出現高分去搶的情況。

當畢業生足夠多,崗位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學歷貶值越來越嚴重。我們需要的就是提前去思考清楚,不是簡單的填一張表,只看當下,去跟風選擇熱門。而是要跳出當下的境遇,去思考未來7年8年,甚至10年後的情況,另外所有的事都不能保障我們未來100%的確定性。我們需要的是探索自己,找到自己,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這個纔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核心關鍵。前面咱們也說過,如果咱們分數只能在普通公辦或者民辦院校的情況下,要不要去考研,或者去追求相關的專業。其實核心的處理就2個,一個是練自己的銷售能力,第二個去提前準備考公,因爲你的學校幫不上你,就算是熱門的專業,依然給你的幫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