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資房企也扛不住了
近期,兩則有關港資房企的消息,在地產圈內引發了關注。
一是長實地產北京樓盤7.6折甩賣,價格甚至低過周邊的二手房;不久前,長實地產剛被曝出東莞項目5折拋售;二是香港置地宣佈撤出亞洲的住宅開發業務。
兩件事放在一起,怎麼看都不太尋常。有人猜測,港資房企是不是也扛不住了?
業績普遍下滑港資房企也不好過了
10月30日,香港置地發佈公告稱,將不再於亞洲區內投資“建售物業”(build-to-sell)項目,當中包括住宅及擁有中期租賃的資產。
根據公告,香港置地將繼續完成該業務板塊中的全部現有項目,同時積極從中回收資金,投入到新的綜合商業地產業務機遇中。後續將專注於亞洲主要城市開發尊尚綜合商用物業。
建售物業,就是我們常說的房開業務。這次的戰略調整,概括起來就是退出開發業務,就加碼商業地產。
香港置地成立至今已逾百年,佈局中國內地市場也已有20來年,在商辦物業和開發領域留下不少代表作。其中,住宅領域以豪宅開發爲主。
在內地,香港置地的業務分佈在北京、成都、重慶、杭州、南京、上海、蘇州和武漢8個城市。其所開發的樓盤,在市面上認可度頗高,尤其在深耕城市重慶,項目銷售情況一直都不錯。
上個月重慶觀宸項目開盤即售罄;此前四月份上海豪宅項目香港置地啓元開盤同樣熱銷,單價17.8萬元/平、套均5500萬的80套房源,兩小時就被搶光,單日攬金44.55億元。線上獲客不停歇,點擊瞭解
項目持續熱銷,依然無法抵消行業下行的影響。
今年上半年香港置地虧損8.33億美元,股東應占基礎利潤-700萬美元。
其中,投資性物業的貢獻相對穩健,虧損主要是因爲對內地發展物業做了一次性撥備。而撥備的原因是由於項目“以價換量”,預期實際銷售價格低於賬面價值。
很明顯,持續低迷的樓市以及逐年下滑的利潤,已經對香港置地整體盈利能力造成拖累。
事實上,香港置地並非個例。這兩年盈利困難已成爲房地產行業普遍現象。長達三年多的行業下行,不止內地房企扛不住,就是素來以穩健著稱的港資房企也壓力倍增。
新世界發展在2023年遭遇了20年來首次虧損,股東應占虧損達118.07億港元;九龍倉置業今年上半年虧損10.5億港元;恆基兆業的虧損面也在繼續擴大,上半年虧了6900萬港元;長實集團、恆隆地產、太古地產等的淨利潤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造成盈利困境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三個:
①住宅銷售疲軟,房開業務成爲拖累。
受市場影響,部分港資房企這兩年項目竣工量下降,由住宅業務帶來的收入和利潤也相應減少;再加之在售項目以價換量,開發業務陷入虧損,進而拖累了公司整體的利潤水平。
②寫字樓、商場等空置率上升、租金下滑等導致營收減少。
受宏觀大環境影響,今年上半年的九龍倉的寫字樓租賃業務持續承壓,其中海港城寫字樓收入下跌2%,營業盈利下跌5%,時代廣場寫字樓收入跌8%,營業盈利跌10%。酒店業務尚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再加上同行競爭加劇,上半年酒店收入雖然略有增加,但盈利卻減少了約64%。再加上投資物業重估減值,導致九龍倉上半年出現虧損。降低空置損失,資產應租盡租,戳此瞭解
③物業估值下降,不得不進行減值處理。
例如去年虧損的新世界發展、今年上半年虧損的香港置地及九龍倉等,主要都是受到投資物業撥備的影響。
面對行業變革,港資房企與許多內地房企的戰略調整方向基本一致,都在剝離或收縮開發業務,迴歸或聚焦於經常性業務。
和內地房企不同的是,港資房企素來以物業運營見長,且手頭大都持有優質的寫字樓、商業物業及酒店等物業。不過,這些細分市場其實也存在過剩風險,競爭一年比一年劇烈。如何從中突圍,也是當前擺在轉型房企面前一個問題。
重新聚焦經營性業務 港資房企也要謀求差異化突圍
儘管業績下滑的因素是多方面,但毫無疑問,開發業務的影響最大。對於手握優質物業的港資房企來說,利潤微薄的開發業務,甚至已經不值得留戀了,迴歸現金流穩定的經營性業務,是一種確定性更高的選擇。
1、賺錢效應變差,開發業務利潤不及製造業
這幾年,聚焦房開業務的房企,虧損幾乎已成常態。不僅民企虧損,就連“濃眉大眼”的國央企虧損的也不在少數。
國金證券的一份研報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其選取的房地產板塊樣本房企的整體毛利率爲13.3%,整體淨利率爲-1.8%。去年同期淨利潤還有3.9%,到今年整體已由盈轉虧。
克而瑞的統計也顯示,上半年有九成房企毛利潤下滑,58%的房企淨利潤爲虧損。
房地產曾經也被稱爲暴利行業之一,如果卻淪爲“困難行業”。很多房企近兩三年不怎麼拿地,主要消化的是2022年前的存量土儲。過去的高價地遇上當前的低售價,基本上開一個虧一個。
而少數仍然盈利的房企,整體利潤水平也在下滑。據明源君觀察,目前以房開業務爲主導的房企,淨利率最好的水平也就5%左右。而上半年作爲典型製造業的家電行業,歸母淨利潤率都還有7.9%。
也就是說,現在開發業務的利潤水平,已經不如製造業了。
這也是爲什麼,港資房企中內地業務尤其是房開業務佔比越高,這幾年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比如九龍倉及恆隆地產約七成收入來自內地,儘管有投資業務做爲壓艙石,但受大環境影響整體業績依然承壓。
2、港資房企紛紛調整戰略,重新聚焦經營性業務
一是削減重資產業務,向輕資產模式轉型。
較之香港置地,九龍倉對內地開發業務剎車更早。自2019年以後,九龍倉就沒有在內地拿過地。2024年中期業績會上,九龍倉集團主席吳天海表示,暫時未看到適當的投資機會。
有的港資房企則採取輕資產模式,減少資金投入,降低經營風險。
例如與其他房企合作拿地,或採用小股操盤的模式進行聯合開發;也有一部分港資房企通過出售資產來緩解短期的資金壓力。
港資房企的投資風格大多偏謹慎,這兩年不少港資房企的投資建設節奏有所放緩。
比如九龍倉的管理層在2023年業績會上就透露,早段時間前停止投資寫字樓的土地,原因是內地寫字樓供應過剩,而空置率高的問題短期不會出現改善。
新鴻基地產核心管理層今年初在上海考察之後,也決定暫緩徐家彙中心的開發速度。
當然,也有部分港資房企在逆勢加碼內地業務,不過投資標的更多聚焦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尤其商業地產等現金流穩定的細分賽道。
二是聚焦自己擅長的賽道,尋求差異化突圍。
儘管整體投資偏謹慎,但也有部分港資房企在加碼押寶內地市場。今年上半年,包括太古地產、新世界發展、嘉裡建設、嘉華國際等港資房企在內地仍有投資拿地動作。
太古地產在2022年便制定了“千億港元投資計劃”。根據計劃,2032年前把內地的總樓面面積增加一倍。截至2024年8月2日,投資計劃已完成了65%。
而從目前來看,港資房企會更傾向於迴歸資產運營管理。
例如香港置地此番戰略調整後,將全面聚焦其擅長的商業地產領域。根據公告,香港置地將進一步強化在亞洲市場的商辦項目佈局,未來十年把資產管理規模從400億美元擴張到1000億美元。
3、商業地產分化加劇,房企開啓差異化競爭策略
在資管賽道,商業地產一直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不過,商業地產也面臨着供應飽和,需求不足的矛盾。
普通商業競爭加劇不說,高端乃至頂奢商業同樣面臨着需求不足的困境。
以港資商業一哥恆隆地產爲例,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7%至61億港元,淨利潤卻大跌了56%。
恆隆地產在內地擁有多個高端商場,上半年除了大連恆隆廣場外,其他商場的營收都在下滑,其中最大下滑幅度達到了14%。
內地業務在恆隆地產的業績佔比達到7成左右。而去年下半年以來,內地市場奢侈品消費走弱,成爲恆隆地產營收下滑的一個主要原因。
一邊是消費疲軟,另一邊入局者增加,競爭還在進一步加劇。
例如央企華潤置地這幾年加碼佈局重奢萬象城,對太古匯、恆隆廣場等高端定位的購物中心來說,無疑又增加了一個勁敵,在一些商圈,各個高端商場之間已經出現嚴重的“搶客”現象。
相反的,次高端定位的購物中心反而有了更好的表現。
恆隆地產二線城市,如大連、濟南、天津等地的恆隆廣場的收入反而有所增長。
而這並非偶然現象。
今年以來,不止恆隆廣場,同樣高端定位的太古匯也難逃營收下滑。
而就在上海恆隆廣場業績下探的同時,上海環球港,一個高奢品牌佔比較低的購物廣場卻實現了逆勢增長。這也再次印證了,高端購買力下降,部分奢侈品人羣“消費降級”的現象。
而這,也給商業地產運營商打開了一條新思路。
點擊下圖,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