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遠征:優秀文化可以引起共情   北京文化論壇

2024北京文化論壇於9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舉辦。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在採訪中談到了中國文化出海、話劇與影視劇創作、文化傳承與創新等。他表示,深化文化交流是我們應該與世界對話的方式,建立大的文化圈需要每一個國家的文藝工作者和藝術家們共同努力。

中國文化作品出海是馮遠征關注的熱點話題。他認爲,這些作品能夠成功出海,主要是因爲故事好、製作精良、技術先進,並且製作者的眼光具有國際化。“其實我們的很多作品製作水平已經很高了,講的又是中國故事,中國文化對於我們走出去是非常有好處的。”馮遠征提到,他在俄羅斯演出話劇《知己》和《司馬遷》時,當地觀衆對中國故事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喜愛。他認爲,文化是可以共通的,好的文化、帶有藝術層面的優秀文化,是可以引起共情的。

與此同時,馮遠征也提到了文化出品出海的難度。“話劇可以通過打字幕或同聲傳譯來解決語言問題,影視劇的翻譯則更爲複雜。”他還表示,文化作品出海還面臨着傳遞難度,如何準確地將中國文化傳遞給世界,讓世界能夠接受,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如何應對這些難度?馮遠征表示,只有從大文化的視角出發,反映大文化背景下的中國人的現狀,才能讓外國人真正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

北京人藝翻譯並表演過很多外國話劇作品,形成了“洋戲土演”的風格。馮遠征認爲,這種風格的成功之處在於共情。無論是《推銷員之死》還是《譁變》,演員們沒有把自己化裝成外國人的樣子,而是用本色的出演和語言的本土化來打動中國觀衆。

與此同時,在將本土作品翻譯成外語的時候,也會結合外國文化進行再創作。馮遠征特別提到了英若誠老師:“他在翻譯劇目《茶館》時,找了很多當地的俚語和笑話放到了臺詞中,外國觀衆在看字幕時也能會心一笑。”馮遠征說,這種共情的能力,使得外國作品能夠打動中國觀衆,也讓中國話劇能夠走向世界。

對於當下火爆的短劇市場,馮遠征認爲,這是生活節奏加快導致的結果。短劇能夠在短時間內讓觀衆找到情感的爆發點和共鳴點,成爲碎片化生活中的一種小憩。然而,他強調,劇場藝術是無可替代的。無論是話劇、歌劇、音樂會還是中國傳統劇目,都需要觀衆走進劇場,與演員面對面交流,享受一場藝術盛宴。

他提到,去年北京人藝請到的俄羅斯8個小時的《靜靜的頓河》,觀衆幾乎沒有人退場,也沒有人睡覺,這說明只要演得好、創作得好,長篇劇目依然能夠吸引觀衆的注意力。

文、圖 記者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