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丨張勇:哪吒鬧海

銳公司(ID:shangjiezz)報道

作者/ 樑 坤

編輯/ 周春林

攝影/ 葉 屈

新能源汽車的江湖,常被稱爲“牌桌”。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隱喻:儘管這是一條厚雪長坡,卻也只能容得下有限的玩家。這是一場資格賽,更是一場淘汰賽,高手過招間,“生死之戰”的賽點終會到來。

規模,是牌桌資格評定的基本維度。當蔚來、小鵬、理想組成新造車頭部陣營格局初定之時,2021年5月,哪吒汽車銷量突然超過理想汽車,向“鐵三角”的排位躍躍欲試。

隨後,哪吒汽車的動靜越來越大,頗有“鬧海”的陣勢。去年11月和12月,哪吒汽車連續兩個月交付量突破1萬輛大關,全年同比增長362%,又在2022年初迎來第10萬臺量產車下線。

從第1臺到第10萬臺,哪吒汽車只用了42個月。

雖然“10萬”數字的商業意義已經不那麼清晰,但仍舊是考驗車企功力的重要標識。

這時,市場才認可哪吒汽車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的地位——它走到了牌桌旁。大浪淘沙,新能源的故事正是當下製造業戰場最恢弘和吸睛的敘事,恢弘在於增長潛力,吸睛則在於變數。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整合年代,哪吒汽車的突圍,萬衆矚目。

伴隨“超速”的哪吒汽車一起火起來的,是哪吒汽車聯合創始人兼CEO張勇。這個情感內斂、言談不多的管理者,開始頻繁出現在聚光燈下,闡述、迴應,順便成爲焦點。

起勢

“我給哪吒汽車去年的表現打70分。”

在張勇看來,儘管2021年是哪吒汽車各項數據爬坡過坎的一年,但依舊在努力“活下來”。剩下的30分,纔是制勝的關鍵。

他心裡緊繃的那根弦,刻度在50萬輛。“新能源車如果產銷沒達到50萬輛的門檻,都難言自己安全。”在張勇的規劃中,哪吒汽車要在2025年前達到這個規模,市場份額到8%~10%,才能夠站穩腳跟。

事實上,張勇的造車故事並沒有太多跌宕,也沒有什麼決定命運的轉折,更沒有像李斌那樣“年度最慘”的劇目。哪吒汽車的故事之所以迷人,在於這個人、這家企業展現出來的“逆襲”氣質。

“我們剛開始造車時,根本沒人看好。”在張勇看來,他和哪吒汽車的經歷很像,都是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輩,用專注、定力和理想主義精神“修煉”成今天的模樣,讓江湖上關於自己的故事多了起來。

▲哪吒汽車聯合創始人兼CEO張勇

最早創辦哪吒汽車這個品牌時,張勇面對的是沒人、沒錢的困局。他笑稱自己當時的“修爲”還不夠,這些高壓和緊張的狀態,總讓他半夜睡不着覺。

閒暇時,他喜歡宅在家裡,隨便找些書排解壓力。他不愛看那些企業管理、財務統籌方面的教程,反而癡迷那些打發時間的雜書。“你聽過的好一點的仙俠類小說我都看過”,張勇笑着說。他喜歡跳出世界看宇宙的視角,網文世界天馬行空的想象、雄健恢宏的敘事,成了他放空自我的最佳手段。

當下大火的電視劇《雪中悍刀行》的原著,幾年前就在網絡上連載,張勇是一路追過來的書粉。直到今天,他還保留着追小說的習慣,只是忙碌的工作不能讓他每天都顧得上,只得“養”上幾天,在閒暇時捧着手機一口氣讀完。

仙俠小說的精神內核是俠士文化,張勇欣賞這些角色抱打不平,仗劍天涯的豪邁,欣賞俠之大者,爲國爲民的氣度。在他的理解中,這些作品表面上是打打殺殺,骨子裡卻是一種自我的超越與實現。

這與他心中期待的新造車江湖是一致的。

新能源市場的佈局、博弈和對決,和武林中的高手過招一樣,招招快準狠,閃轉騰挪間閃着刀光劍影。身在其中,張勇希望哪吒汽車能成爲一個個性鮮明的存在,扛着“讓高品質智能電動汽車觸手可及”的大旗,致力於向“豪車霸權”說不,不斷超越自我,做點江湖中還沒人做的大事。

就像那些瀟灑率性、衝勁十足的俠士,張勇也在心理蓄着一股勁,目視遙遠,磨礪着進攻的刀鋒。

今年46歲的張勇,職業生涯始終以汽車爲圓心。

他出生在河南信陽的一個小縣城,父母都是普通老百姓。大學時,他選擇了汽車設計製造相關專業,讓這一生與汽車結下不解之緣。

1998年,張勇畢業後去山東做了兩年汽車研發工作。2000年,他掉頭北上,加入北汽福田,成了“北漂”中的一員。朋友們都很難理解,他這種內向的性格,喜歡在家宅着,不喜社交的性格,居然幹起了汽車銷售。憑藉一股韌勁,張勇不斷錘鍊自己的業務能力,逐漸嶄露頭角。2008年2月,他升任北汽福田商務車銷售公司總經理,風頭正盛。

在北汽福田,張勇摸索出自己的營銷方法論——“土狼戰法”,就是先從空隙中創造市場,再從“老虎”嘴裡拔牙的打法。這門心法,也成了張勇行走江湖的利器。

2010年9月,他加盟奇瑞新能源汽車公司,擔任常務副總經理一職。在這裡,他接受了新能源汽車的啓蒙,也結識了後來的創業搭檔方運舟博士。

在奇瑞,因新能源項目剛剛獨立運營,沒有人也沒有錢,張勇硬是用他的“土狼戰法”,一年就將奇瑞電動版的QQ3賣出8000臺,順便和團隊鋪出一張覆蓋半個中國的銷售網。

2014年,奇瑞新能源項目主持人方運舟離開,帶領創業團隊,在浙江桐鄉創辦了合衆新能源汽車;而張勇則重返北汽集團,出任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營銷公司總經理,主管營銷板塊,負責產品市場銷售、渠道建設、售後服務和品牌推廣等業務。

在北汽新能源這個練兵場,張勇迎來了他作爲職業經理人的高光時刻。他和團隊一起,用巨大努力把北汽送上冠軍寶座,名動汽車圈。

2017年,北汽新能源銷售10.3萬輛,業績翻倍增長,創下歷史最好成績。至此,北汽新能源成爲國內首家年銷量突破10萬的純電動車企,還連續5年蟬聯國內純電動汽車產銷冠軍。

和張勇一道快速進步的,是高歌猛進的新能源汽車行業。

這一年,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一路馳騁,本土的造車新勢力不斷涌現,傳統主機廠紛紛轉型,新能源似乎從未有過如此喧騰的場景,到處熱氣騰騰,活力四射。此起彼伏的聲音在張勇心裡激起強烈的共鳴。

面對歷史性的機遇,張勇有了不可抑制的參與熱情和慾望,深藏在骨子裡的冒險精神也浮出水面。在北汽拿了幾次“10萬+”之後,他給這份階段性挑戰做了總結。再延續這條路徑,或許就是重複勞動,他想找點讓自己更興奮的事,換一種狀態,迎戰屬於自己的歷史。

這時,哪吒汽車創始人兼董事長方運舟遞來橄欖枝——邀請其出任哪吒汽車聯合創始人、CEO。張勇一直對這位清華的老同學、老同事心懷敬意。這麼多年,他們的交流總離不開汽車和創業,對彼此的脾氣、人品和能力也都知根知底。以車爲原點,這份關係裡沉澱出更多的信任和默契,簡單、純粹。

2018年,兩位行業老兵的聯袂,正式揭開了合衆汽車嶄新的一頁。方運舟是技術出身,懂研發,精於製造;而張勇曾是多年“銷冠”,擅帶兵打仗,謀篇佈局。兩者的互補,把一直沒有太大水花的合衆公司推進了新的想象空間。

“董事長已經帶領合衆完成了從0到1的過程,我們需要做的是從1到100的飛躍”,張勇說。在新能源語境下,汽車行業舊的秩序正在被打破,而合衆公司必須掌握新世界的遊戲規則。

合衆,這幾乎是一張白紙的新創車企,讓張勇能夠肆意揮灑,大破大立。

重生

張勇轉身加入合衆汽車時,公司有500多人,只有一款微型車,尚未建立產品體系。可以說,這時的合衆汽車處在沒產品、沒技術、沒人才和沒錢的“四無”狀態。

對於一個急於擺脫傳統造車路徑,要更高速成長的企業來說,張勇目力所及,都是迷惘困頓。他要做的,是像黑暗中的蚯蚓一樣,一節一節往前拱,去開拓自己的疆域。

刷新合衆汽車的第一個突破口,張勇選擇了他擅長的營銷。

“‘合衆’做公司名字可以,做品牌就太平了,沒有吸引力。”張勇喜歡“合衆人之力”的做事格局,但把合衆這個牌子打響,需要付出太多的真金白銀。創業公司沒有這個能力。

爲了省錢,從事汽車營銷多年的他當下就有了打算:他要在“合衆”這個企業名稱之下,再造一個產品品牌。而且必須找到一個有記憶點、又潛藏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元素,以此來節約品牌推廣成本。

上大學的時候,張勇是個漫畫迷,酷愛《灌籃高手》《海賊王》《死神》這些熱血漫畫,他清楚IP的價值,品牌就是這麼微妙而神奇的創作,起對了,就像船帆揚起了最合適的角度,風力就能推着品牌縱橫馳騁;起得不好,前面盡是漩渦和亂石灘。

張勇想到了“哪吒”。

這是一個婦孺皆知、老少鹹識的民間神話形象——腳踩風火輪,手持紅纓槍,肩膀一晃,便生出三頭六臂,能夠喚起廣泛的集體記憶。其實,哪吒這個品牌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在腦海中勾畫。看着熱火朝天的新造車戰場,他早就動過成立新品牌的念頭,但一直沒能派上用場。

剛開始,90%的人都嘲笑他們,說這個名字起得太差勁,勸他放棄。而事實證明,這是個頗爲成功的選擇。首先,這是個高認知度的形象,有羣衆基礎;其次,哪吒形象本身就有鮮明的個性,有內在的情感張力,能夠打動人心,引發共鳴。

哪吒二字,把張勇闖蕩市場的執着與莽撞,挑戰巨頭的幹勁與信念,都融於其中,而且讀起來也非常順口。合衆所走的大衆市場路線也終於找到了承載之物,一個立體的、生動活潑的品牌躍然紙上,所有的產品路徑和品牌情感似乎都有了接地氣的表達。

在哪吒汽車總部,每個會議室都有自己的名字:哪吒、李靖、殷夫人、太乙真人……這是張勇構建起來的故事,也彰顯着這家公司新的氣質。

神話傳說裡,哪吒在蓮藕拼接的身體上迎來重生,現實故事裡,哪吒汽車也靠重組肌體,走上了更具創新性、挑戰性的道路。

產品是企業的鉚釘,人才則是發展的拱頂石。在CEO這個崗位上,張勇給自己規劃了兩個最要緊的角色:哪吒的產品經理兼組織架構師。

他不太認可“造車新勢力”的提法。十幾年前,王傳福、李書福、魏建軍、尹同躍也都是新勢力,和今日相比,他們只是進入的時間更早,運用的資本來源各異,僅此而已。

所謂“造車新勢力”和傳統主機廠唯一的不同,就是更強的用戶思維。前者的產品與服務都以用戶需求爲核心,強調用戶體驗、用戶服務。

長期以來,主導汽車行業的是“工程師思維”,設計和生產主要從工業角度出發,追求齒輪咬合中的操控性能和熱效率,忽視的是用戶的真實感受。而當新能源汽車被視作“智能座艙”,徹底從工具變成人生活的空間與場域,用戶思維的重要便不言而喻。

“用戶思維的貫徹,應該是我給這個企業帶來的最大變化”,張勇說,這件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不容易。他這個產品經理的責任,就是擺正產品與用戶的關係。原來車企的產品更多是同業競爭導向,別人出了一款這樣的車,我也要跟上,模仿着做出一款類似的產品。張勇徹底放棄了這種套路,轉而成立“用戶運營委員會”,研究起用戶的真正需求,讓企業的產品規劃、技術創新、銷售服務和渠道佈局都以客戶爲中心。

哪吒汽車的用戶統稱“哪鐵”,親切、時尚、隨性。爲了讓哪吒汽車的品牌價值觀傳達更徹底,張勇給用戶建立了社區——“哪鐵宇宙”,交流、吐槽、反饋、增值服務都在這個App裡。

未來,車不再是人身份的象徵,卻是用戶個性的表達,情感價值的承載。張勇也在探索,在提供好產品好服務的過程中,沉澱出哪吒汽車更鮮明、更具個性的品牌形象,讓用戶價值成爲品牌經營的最大進境。

如今,張勇管理着哪吒汽車6000多人的團隊,其中的3/4,都是張勇任CEO之後搭建起來的人才梯隊。

加入合衆的頭3個月,張勇絕大多數精力都用在了招聘上,一直以每週見二三十人、每個人談40分鐘到1小時的節奏招兵買馬。

他想吸引到心態年輕,有創業精神的人才,打造一支務實、高效、創新、面向未來的團隊。面對一波又一波面試者,張勇每週都得把相似的企業介紹複述幾十遍,還要用最大的誠意和人格魅力打動來訪的人才。張勇說,“這是一件讓人很疲憊的事,但也是讓人興奮的事,每個人對於業務的看法都有自己的角度,有自己的理解,我也學到了很多,收穫很大。”

這是哪吒汽車呼吸吐納、錘鍊筋骨的日子。在這名組織架構師的調試下,哪吒人站在一條線上,像一組集成的齒輪一樣,緊緊地齧合在一起,有了更強的生命力。

現在,哪吒的內部組織也保持着每半年調整一次的節奏。這些手段,讓企業能充分面向市場,擁有快速反應能力。

原來,哪吒的銷售公司統管品牌、渠道、交付、服務、用戶運營和直營機構。後來,張勇發現這種大包大攬很容易失去焦點。爲此,張勇馬上給銷售公司瘦身,果斷將品牌、直營分出去管理。

在這些精細化調整中,哪吒逐漸找到了自己的成長節奏。

合衆

2021年,周鴻禕入局智能電動車賽道,是互聯網和新能源汽車市場最轟動的新聞之一。

2021年10月27日,哪吒汽車宣佈完成D1輪40億元融資,360集團領投20億元,成爲哪吒汽車第二大股東;建銀國際、中信證券投資、申萬宏源香港旗下新能源產業基金、吉富創投等機構跟投,投後估值339億元。就在一年前,其估值還是35億元左右。

“我不願意在這個巨大的機會改變中國的時候來袖手旁觀”,在此前360和哪吒汽車合作的媒體溝通會上,周鴻禕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智能網聯車,是先進製造業和數字化產業的交匯點,“360希望能和哪吒汽車一起打造一個新的轉基因的產物”。

此番合作不僅是財務投資,還是戰略合作,360會將互聯網運營思維和能力導入哪吒汽車,真正實現互聯網造車。同時,360計劃將網絡安全領域的深厚積累應用在哪吒汽車上。

那天,周鴻禕和張勇手扶寫着“爲人民造車”的背景板合了張影,定格兩個人同有的“科技平權”的價值觀。在張勇看來,周鴻禕是個“依然保持着少年般的理想主義,有着滿腔熱血的人”,依靠科技的力量做出更好更便宜的產品,是他們共同的信念。

▲ 周鴻禕(左)和張勇(右)

“哪吒汽車不做富人的玩具,只做老百姓買得起的車。”哪吒汽車的信念很難,也很燃。當然,外界也在見證,這兩個互聯網圈和汽車界的“遊俠”,到底能碰撞出多大的火花。

360和哪吒汽車的聯姻,在周鴻禕看來是必然的選擇。他用幾張PPT解釋他的邏輯。第一張,是市場上官宣造車的企業,幾十個汽車logo密密麻麻裝了一整頁。第二張是實現量產車下線的,品牌減少到十幾個。再往下,就是年銷量過萬輛的新勢力陣營,僅剩下6個。刨去已經上市的“蔚小理”,再去掉2家有靠山的和合作夥伴的公司,答案就剩下哪吒汽車。

因此,這起投資從開始接洽到官宣,不過2個月時間。互聯網思維,成了兩者合作的切入點。原來,整車企業都有着線性化、標準化的嚴謹開發流程。而在互聯網思維之下,新技術的創新研發需要更多數據,需要在組織架構上擁有更大的彈性。360的加入,將撬動更多資源,讓哪吒汽車的血肉更豐滿,產品更多樣,渠道更多元。

去年11月,哪吒汽車的“朋友圈”再擴容,吸引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參與D2輪融資,在技術研發和供應鏈保障方面開啓戰略合作。

明星資本扎堆擁入,張勇卻依舊保持着低調的作風,因爲他想要的不是一個資本市場的現象級“曇花”,而是真正的長期企業。

“我們一直都沒在光環下,很少被別人關注”,張勇誠懇地說。就在三四年前公司最艱難的日子裡,他還瘋狂見了不下200個投資人,找錢給哪吒汽車“續命”。

但那時,敢投哪吒的人還寥寥無幾。

那兩年,很多新能源車企都死在了資本的冰天雪地裡。張勇看着一個個看起來比他們還風光的新勢力接連倒下,心裡很着急,“自己又怎麼向投資人證明哪吒汽車能活下來”?

那段時間,張勇不僅要承受資金壓力還要繼續給團隊鼓勁,保持士氣,咬着牙繼續做產品和技術積累。

回望那段最困難的時光,他仍心有餘悸,“初創企業,最重要的能力有兩點:第一是低成本運營能力,在新一輪融資進來之前活下去;第二個能力就是用戶定義和定位的能力。一款或兩款產品決定生死,不允許你第一步踏空,第二步還踏空。”

他慶幸自己在最困難的時候,也始終沒有放棄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否則,今天他就看不到山海平臺的發佈,也不可能有承載品牌向上重任的哪吒S車型。

“一個企業最困難時候的堅持,往往反映着真實的信念,也決定了它的底色。”這段驚險的考驗,將“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勁頭烙在哪吒汽車的骨子裡。

時代潮起潮落,企業也隨時面臨衝擊和考驗。所謂居安思危,戒驕戒躁,就是在巨浪來臨前夜,得成爲那個奔上甲板、穿好救生衣、隨時準備好破浪而行的人。

踏浪

很多驚訝於“哪吒速度”的人,都會問張勇一個問題:如何看待哪吒汽車今天取得的成績?

張勇的回答雲淡風輕:“整個市場是高速發展的,我們的定位是大衆市場,比別人多賣兩三倍才能證明自己做得好。”

所謂大衆市場,是哪吒汽車“爲人民造車”的題中之意。“我們可能做不到爲下面的兩三億人服務,也不爲上面的一兩億人服務,我們能爲中間的10億人服務,這叫大衆化的市場,這是我們的目標。”張勇帶領哪吒汽車,本着“爲人民造車”的初心,進入這個最廣闊的市場,要踐行的也是“科技平權”的價值觀。

這是張勇一直秉承的平民哲學,也是屬於這個團隊的英雄主義。

哪吒的形象,在中國傳統語境中自帶反叛性與對抗性,這家公司,也打心眼裡排斥精英主義敘事。他們最關心的是最廣大的用戶能不能有一款有品質的智能汽車,而不是一窩蜂擁向高端市場,形成另一種科技不平等。這份熱忱,情懷與堅守,形成了一種科技的善意。

圍繞這個戰略,哪吒汽車也建立了自己的產品定位、技術路線和渠道策略,張勇也不認爲高端品牌未來能夠真正形成規模化。

面對這豐富且巨大的用戶羣體,哪吒汽車正努力把“人民的車”做深做透。2021年4月,哪吒U Pro正式發佈,10月,哪吒V亮相,兩款產品都成爲市場上的爆款。

“我們的強項之一,就是極致的精益運營能力”,張勇很自信。價格打到這個段位,哪吒汽車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毛利率,關鍵就在於張勇聚齊了一衆懂車的人。“把我們技術、製造、質量的人員牌打出來一看,合衆的研發能力不弱於任何一個造車新勢力企業。”

未來,哪吒汽車也會嘗試品牌向上,豐富產品矩陣,但張勇很篤定,“哪吒汽車沒有做高端的衝動,一定會做大衆化的品牌”。

在哪吒汽車從低打高的進程中,三四五線城市的渠道佈局尤爲紮實。而隨着公司發展,張勇也在及時調整策略,在一線、準一線城市拓展直營業務。

新能源汽車的競爭,最終的落點還是科技。

面對這場殘酷的廝殺,張勇給出了應對之法,是不做軍備競賽,有所爲、有所不爲,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一種更適合創業公司的平衡和取捨之道。

具體來說,張勇要求哪吒汽車不做芯片,不做傳感器,把有限的資源投在軟件算法、決策控制、大數據平臺建設上,但硬件、系統級整合則聯合供應商一起完成。

三五年內,新能源這場戰役將進入戰國時代,決勝的關鍵是智能技術。爲此,哪吒汽車提出“千人百億”計劃,要組建1000個人規模的隊伍,投入100億元來打這場仗,在面向未來的關鍵戰局做飽和式進攻。

去年廣州車展,哪吒汽車發佈了行業首個全棧自研的智能安全汽車平臺——山海平臺。這個平臺,將成爲哪吒汽車控制成本、提高研發速度的重要依託,保障2025年達到50萬臺目標的實現。

“這就像竹子一樣,現在還在往下紮根,看不出什麼結果,今明兩年纔是它向上快速生長的時候。”對於山海平臺,張勇的語氣裡充滿期待。

這時,市場纔看到他們的野心:3座自建工廠,自研關鍵智能技術,發力全球化佈局,真正成爲一家用戶驅動的科技公司。如今,針對海外市場打造的哪吒V右舵版已經發布,將進軍東南亞市場,哪吒S車型上市後,也計劃同步銷往歐洲,擴大哪吒汽車全球化戰略版圖。

去年,有媒體用“張勇迴應質疑”爲標題刊發了一篇報道。哪吒汽車受的關注越多,張勇需要闡述的也就越多。至於“哪吒toB市場佔比太高”“10萬元以內做不了智能汽車”的質疑,張勇選擇讓數據和產品來證明。

“其實哪吒去年to B交付累計不到10%,‘7萬級智能科技艙’哪吒V Pro也搭載了L2級的智能輔助駕駛”,張勇說,在質疑中前行,把不可能變爲可能,也是哪吒精神的最好詮釋。

現在,新造車的刀劍聲仍不時傳來,“智能汽車賽道,終局是8年到10年,但其實三五年局勢就會基本明朗”,張勇說,公司內部對站穩新勢力第一陣營這個成績並沒有太多欣喜,反而都憋着一口氣,步態穩健,目光堅定。

精氣神,始終是決定誰能留在牌桌上的關鍵。

關於本文

綜合編輯:蓋 蓋

原創來源:銳公司(ID:shangjiezz)

版權說明:版權歸原作者及其原創平臺所有。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繫。

BUSINESS

《商界》雜誌編輯部出品

記錄時代企業 傳播經營智慧 探究商業本質 透視商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