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推動高質量發展·權威發佈)

本報記者 陳沸宇 張 棖

6月7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內蒙古自治區有關負責同志介紹了相關情況。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勉勵我們緊緊圍繞推進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主線,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爲導向,積極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建設‘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上展現新作爲,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王莉霞說,內蒙古全區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感恩奮進,聚焦聚力辦好完成“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這兩件大事,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祖國北疆呈現出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美麗景象。

2023年,內蒙古地方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進出口總額這三個指標的增速都位居全國前三,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位列全國第七。

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爲導向

內蒙古是我國東西跨度最大的省份,東西直線距離約2400公里。內蒙古的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係全區各族羣衆生存和發展,而且關係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我們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挺在前面,讓廣袤的草原‘帶薪休假’,在大興安嶺‘掛斧停鋸’、昔日伐木工人成爲護林員,對重點沙漠‘鎖邊治理’,讓流動的沙丘停下腳步。”王莉霞說。

內蒙古是我國治理荒漠化的主戰場,也是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重點地區。2023年,全區完成防沙治沙面積950萬畝,完成年初計劃的1.5倍,預計到2030年將完成9700萬畝治沙面積。10年來,內蒙古累計造林、種草、防沙治沙規模都居全國首位,草原植被蓋度達到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減少6000多萬畝,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立足稟賦優勢,逐“綠”前行,向“新”出發。內蒙古積極推動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區新能源裝機突破1億千瓦,今年底將提前完成超過火電裝機的目標。今年,內蒙古實施了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規劃配套新能源裝機超過1億千瓦。

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立足資源稟賦和戰略定位,內蒙古精心打造了八大產業集羣和16條重要產業鏈,一批具有成長潛力、發展後勁的產業不斷壯大,新能源、稀土新材料、現代煤化工等一些主導產業在全國也有了一席之地,伊利、蒙牛、鄂爾多斯等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內蒙古始終把維護國家能源安全擺在重要位置,煤和電的保供量居全國第一。2023年,內蒙古完成了29個省份、9.45億噸的煤炭保供任務,外送電量達到3065億千瓦時,相當於3個三峽工程的年發電量。23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跨越700多公里溫暖了京津冀,1億多千瓦時的綠電跨越1600多公里點亮了杭州亞運會。

內蒙古牛肉、羊肉、牛奶、羊絨產量均爲全國第一。2023年,內蒙古糧食總產量達到791.6億斤。“全國每10斤牛肉就有1斤產自內蒙古、每5斤羊肉就有1斤來自內蒙古、每6杯牛奶就有1杯來自內蒙古,全國近一半的羊絨來自內蒙古。”王莉霞說。

內蒙古是我國向北開放的前沿,具有對內對外開放的獨特優勢。近年來,隨着共建“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不斷推進,內蒙古與俄蒙等國的經濟合作規模不斷擴大,向北開放的水平越來越高。2023年,全區進出口總額增長30.4%,增幅位居全國第三,全區口岸貨運量超過1億噸,刷新全國陸路沿邊口岸紀錄,全國近半數的中歐班列從內蒙古始發和通行。

各族羣衆守望相助

內蒙古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黨組織的民族地區,也是在黨中央直接領導下建立的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7年來,廣大幹部羣衆團結一心,贏得並長期呵護“模範自治區”的崇高榮譽。

內蒙古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爲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出臺了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的決定、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的28條具體措施,頒佈實施促進條例,提出和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並常態化開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羣衆教育實踐活動。

內蒙古各族羣衆過上了現代化新生活。呼和浩特、烏蘭察布、赤峰等城市坐高鐵兩個小時即可抵達北京,12個盟市所在地全部通了高速公路,103個旗縣全部通了一級以上公路。內蒙古各族羣衆無論是在邊陲小鎮還是在邊遠牧區,都能就近上學、看病,智能家電、寬帶網絡、快遞外賣等更是進入草原深處。

“內蒙古生活着56個民族,各個民族同村莊、同社區,同班級、同企業,共居共學共事共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族羣衆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王莉霞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8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