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不止於指數投資?主動型ETF成海外ETF前沿陣地丨ETF深觀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黎雨辰 北京報道

“ETF大時代”的下一站,會超越指數投資的“定勢”嗎?

隨着2024年進入尾聲,記者注意到,“主動型ETF”這一金融創新性產品在全球範圍內的高速發展,正引發國內多家公募機構的學習與關注。

顧名思義,主動ETF結合了主動管理基金和ETF的雙重優勢,在採取主動投資策略爲投資者爭取超額收益的同時,融入了ETF產品的低費率、組合透明、交易便捷的優勢,也意味着投資者可以藉助ETF實現更多元的策略配置。

儘管在全球ETF總規模中的佔比仍相對有限,但過去十年來,投資者應對市場環境波動性與不確定性的需求,讓主動管理型ETF的格局發生了迅速轉變。

機構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24年,全球主動型ETF的規模正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在2024年的最新規模已逼近1萬億美元。快速嶄露頭角的主動型ETF,對全球ETF市場資金流入和頭部資管機構的規模發展同樣均做出了不容小覷的貢獻。

當前,我國內地還尚未有主動型權益類ETF產品問世。但在部分海外市場,近年來,相關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已在推動主動型ETF發展方面做出了諸多實踐。在業內人士看來,在ETF投資理念深入人心後,將其作爲投資者追求主動管理的另一種工具,或成爲基金業可以探索的方向。

嶄露頭角

據瞭解,主動型ETF的核心特點,在於“ETF”這一交易運作形式和“主動”這一管理形式的結合。對比被動或指數增強型ETF,主動型ETF不以複製、追蹤指數表現爲目標,而是將ETF擴展到主動投資,由基金經理進行主動管理。

區別於主動型LOF,在可以和買賣股票一樣於二級市場實時交易的同時,主動型ETF不僅具有持倉透明、盤中披露實時參考淨值的特徵,也會通過公佈申購贖回清單披露基金份額所對應的持倉標的,因而產品透明度相對更高。

從全球範圍來看,最早的主動型ETF於2008年誕生於美國,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相對“默默無聞”。但隨着全球ETF市場的快速崛起,主動型ETF在近兩年正成爲全球資產管理行業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之一。

華南一家大型公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全球範圍內,主動型ETF的速度已遠超指數ETF的增速:在2013年,全球管理的主動型ETF的規模僅爲250億美元,佔ETF資產總額的1%。在2024年6月30日,這一數字已迅速增長至9000億美元,佔比達到7%。

據貝萊德年內發佈的一份報告,截至2023年末,全球指數型ETF規模的三年複合增長率爲11%,而主動型ETF規模增長率高達31%。貝萊德還預測稱,到2030年,全球主動型ETF規模將達到4萬億美元,並佔全球ETF行業的16%。

從地域來看,當前美國發行的主動型ETF佔據了全球市場四分之三的規模。在亞太地區,主動型ETF市場仍處於萌芽階段,但在產品創新、生態圈構建和提升流動性方面已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爲當前全球增速最快的主動型ETF市場。

在中國,主動型ETF在內地公募市場仍處於概念階段,股票ETF方面尚未有純主動型的ETF發行。

不過自2019年6月,香港已經迎來了首隻主動型ETF的上市。在今年4月的一篇文章中,港交所指出,截至2023年底,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主動型ETF數量已增至24只,總市值高達86億港元。這些主動型ETF覆蓋了包括貨幣市場、區塊鏈、科技以及ESG投資等廣泛領域。

“主動型ETF在亞太區的管理規模在2023年末同比增加了82%,淨流入飛速增長,達到92億美元,同比增長220%,而其於香港的市場份額亦由2019年底的1%急升至2023年底的13%。”港交所稱。

“吸金”秘籍

整體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主動型ETF在全球ETF產品資產淨流入中的規模佔比愈加顯著。對於全球範圍內領軍ETF業務的資管機構而言,這一產品的發展也對公司的規模與業績貢獻頗豐。

貝萊德統計顯示,2013年,主動型ETF在當年全球ETF總資產淨流入中的佔比爲3.3%,而在2020年末,這一比例首次突破10%,達到11.3%。

截至2024年年中,主動型ETF在全球ETF淨流入的佔比進一步達到22%。如果僅看美國市場,同期主動型ETF的淨流入佔比則超過三成。

此外,根據貝萊德2024年9月30日的三季報,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同期創下了歷史新高,達到了令人矚目的11.5萬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81萬億元,同比增長26%。同時,貝萊德在前三季度的淨流入額超過36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ETF,超過1700億美元。

而彼時貝萊德首席財務官馬丁·斯莫爾曾表示,公司在2024年度有望實現資金淨流入額的歷史新高,“主要得益於主動型ETF產品線”。

無獨有偶,Wind數據顯示,主動管理ETF總資產管理規模排名前二的摩根資管,旗下的JP 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JEPI)在2020年成立後,於當年年末的規模僅爲1.7億美元,但在此後的兩年,基金獲得的總資金流入達到了200億美元以上。截至2024年12月25日,JEPI進一步增長至371.79億美元,併成爲全球規模最大的主動型ETF。

主動型ETF緣何受到投資者追捧?摩根基金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主動型ETF近年來倍受投資者歡迎、資產管理規模快速上升,主要得益於幾大優勢:

一是產品特性,體現在主動型ETF簡單易操作,投資組合透明,投資者能實時瞭解持倉;成本控制出色,費用較低;流動性強,可隨時交易。

二是相對主動型共同基金的優勢,二者雖核心的投資團隊、研究與流程一樣,但主動型ETF每日更新持倉,透明度遠超共同基金的月報模式;在交易靈活性上,能在交易所全天交易,而共同基金一天僅一次交易機會;並且成本效益更好,定價接近共同基金的機構份額級別,成本更低。

“另外,美國ETF面向全球投資者開放、受衆更廣,不像美國共同基金只針對本國投資者,進一步拓展了資金來源。”摩根基金表示。

相比主動型共同基金,貝萊德還在報告中提到了ETF這一形式對提高主動管理型基金稅收效率的影響:“事實上,主動管理策略越積極、變化越頻繁,使用ETF結構的好處就越大。”

貝萊德指出,首先投資者在交易所買賣ETF股票、與其他投資者進行交易,因此ETF基金經理不必爲滿足投資者贖回而出售所持基金份額。其次,一些主動型股票ETF採用實物創建和贖回流程,這意味着ETF管理人可能有機會交付原本會在投資組合再平衡時出售的股票,從而限制了基金內發生的應稅事件的數量。

制度探索

眼下,我國一些以頭部規模和外資屬性爲首的公募機構,已經更進一步地關注起主動型ETF在全球資管市場的趨勢性變化和未來的發展潛質。

“我們非常看好國內ETF的發展。在全球ETF市場的蓬勃增長中,主動型ETF的崛起,可能也代表着國內ETF市場明日的發展方向。”華東一家公募人士向記者指出。

事實上,主動型ETF的概念在內地公募市場尚處於較爲起步的階段,其發展在客觀上對管理人能力和公募市場制度環境都提出了一定要求。

摩根基金向記者表示,一方面,爲了充分發揮主動ETF的上述優勢,公募管理人需要有合適的投資策略應用於主動ETF,以便爲投資者創造中長期超額收益。

另一方面,主動ETF作爲創新產品,與現有的被動ETF及增強ETF的運作模式存在差異,海外主動ETF也存在不同的運作模式。因此,公募管理人需要在現有ETF的運作管理經驗基礎上,結合產品特點和國內市場的發展現狀,開發設計出適合國內主動ETF的運作模式,並建立完善的主動ETF內部流程和制度,以確保產品的平穩運行。

不過2021年以來,伴隨首批指數增強型ETF的上市,部分公募管理人已經開啓了我國公募基金在主動管理與ETF結合方面的初步實踐。

數據顯示,過去三年來,我國全公募市場的指數增強型ETF增長到33只,背後涉及18家機構,截至2024年12月25日的總規模爲87億元。其中以跟蹤中證500、1000和2000指數的產品數量最多。

在監管方面,記者注意到,舊有市場規則默認將ETF定義在“被動投資”的模式之中,也曾是主動型ETF在全球範圍內面臨的挑戰。但當前,一些在金融創新方面較爲領先的資本市場,也已在爲推動主動型ETF發展提供便利。

例如2019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通過了後來被稱爲“ETF規則”的法案,爲更廣泛的ETF策略鋪平了道路。該規則降低了新ETF發行商的准入門檻,導致大量新發行商涌入,美國ETF市場的策略也更加廣泛。

統計顯示,在美國上市的1300多隻主動型ETF中,有1100只是在2019年上述ETF規則通過後上市。美國管理的主動型ETF資產已從2019年的1000億美元增至2024年6月的6930億美元。

此外,在2024年5月16日,香港證監會還曾發表經修訂的通函,容許採用聯接基金結構的證監會認可聯接ETF在符合某些條件的情況下,根據簡化規定投資於來自不同市場的海外上市主ETF,當中包括主動型ETF。

據瞭解,香港證監會曾在2019年12月發佈了採納簡化規定,容許證監會認可的聯接ETF在特定情況下投資於合資格的海外上市ETF而無需證監會認可,但此前這一規定默認投向的ETF,依然停留在被動ETF層面。而最新修訂的推出,進一步意味着符合條件的聯接基金可以投資於海外上市的主動型ETF。

有業內人士認爲,ETF投資理念在國內逐漸深入人心,爲今後推出主動ETF奠定了良好的客戶基礎。從海外市場的ETF發展歷程來看,在指增ETF逐漸成熟的基礎上,公募機構尋找ETF差異化路徑的需求,或將讓對主動ETF發展的探索成爲國內基金業較爲可行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