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熱搜榜丨市場空間預期超千億元!10家動力電池企業爭相佈局電池回收業務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盧陶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德尚玉 北京報道

近日,工信部就修訂形成的《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2024年本)》(以下簡稱《規範條件》)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對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企業的選址、固體廢棄物的處理、節能評估、研發及工藝改進等方面提出新要求。

歐盟新電池法對於電池循環回收也提出了明確規定,要求企業設定最低迴收率及材料回收目標。歐盟新電池法規定,2027年12月31日之前,再循環應至少達到以下材料回收目標(部分):鈷爲90%;(b)銅爲90%;(c)鉛含量爲90%;(d)鋰爲50%;(e)鎳含量爲90%。2、2031年12月31日之前,所有再循環都應至少達到以下材料回收目標:(a)鈷含量爲95%;(b)銅爲95%;(c)鉛含量爲95%;(d)鋰爲80%;(e)鎳含量爲95%。

鋰被譽爲“白色石油”。在新能源車產業飛速發展的同時,鋰資源自給率極低的缺陷是行業發展之路上繞不過去的瓶頸與風險。除了政策的強制規定,電池回收也已成爲鋰電池資源爭奪戰的下半場。根據諮詢機構EVTank統計,2023年國內鋰離子電池實際回收量爲62.3萬噸。

中信證券在一則研報中指出,電池回收是典型的新能源後周期行業,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帶來動力電池裝機量的持續提升,對後續電池回收的增長空間起到強力支撐,考慮到6至8年的電池服役週期,疊加以舊換新政策的推動,預計退役電池的規模化放量拐點將至,預計2030年全球退役電池回收量有望達到831GWh,市場空間超千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整理後發現,比亞迪、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欣旺達、天賜材料、德方納米、國軒高科、孚能科技、中創新航和瑞浦蘭鈞這10家動力電池企業紛紛在2023年ESG報告中披露其在電池回收業務開展的工作。

具體來看,寧德時代在其ESG報告中詳細披露了電池回收業務成果。寧德時代子公司邦普循環全年回收10萬噸廢舊電池並再生1.3萬噸碳酸鋰,鎳、鈷、錳回收率達99.6%,鋰回收率達91.0%。報告期內,邦普循環提出再生材料追溯方法及再生材料標準,聯合多方發佈了動力電池回收碳足跡綜合權益方法學;

天賜材料雖未披露2023年碳排放數據,但其給出了電池回收業務的成績。2023年子公司九江資源循環回收廢舊電池2400噸,再生利用350噸碳酸鋰,倡導企業綠色製造發展。公司的電池材料再生業務目前聚焦於磷酸鐵鋰電池回收,已基本實現磷酸鐵鋰電池鋰、鐵、磷、氟、鎳、鈷、錳的全元素回收,一般固體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率達99.83%;

國軒高科ESG報告顯示,公司每年可處理5萬噸廢舊電池及1萬噸報廢極片,電池全組分元素綜合回收率>92%,銅、鋁、正極、負極粉料分離率>99%,磷酸鐵和碳酸鋰產品純度>99.5%,鐵、磷回收率> 92%,鋰回收率>92%,除去回收過程中的部分損耗,廢物無害化處理可達100%,磷酸鐵和碳酸鋰產品達到電池級別;

中創新航在報告中表示,目前公司實現了廠內回收利用大部分電極主材的殘次品和生產廢料。此外,公司自研電極材料的原位修復技術,修復後的材料在性能上與新材料接近,具有替代新材料的條件;

2023年,比亞迪已在上海和廣東建立回收工廠,總年產能達1.3GWh;瑞浦蘭鈞溫州基地全年已成功處理相關有價廢棄材料超9000噸;孚能科技則增加了NMP回收比例,在模組設計中降低灌膠設計;欣旺達亦在佈局電池回收,打造退役電池智能化回收體系,開展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億緯鋰能建立了“廢舊鋰電池 - 化學材料 - 電池材料 - 鋰電池”的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德方納米則提及,生產後的廢酸由供方循環回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