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和智商已不夠 國教署長:「非認知能力」是教育新趨勢

教育部國教署長彭富源認爲,「非認知能力」是新教育的趨勢。(均一教育平臺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過去人們總認爲,一個孩子要成功,是靠他的EQ和智商。不過教育部國教署長彭富源昨天在一場論壇中表示,「非認知能力」是新教育的趨勢,包括恆毅力、自律、樂觀等,應該在課綱中更積極對應落實。

所謂「非認知能力」包含了了Grit(恆毅力)、Perseverance(堅持)、Curiosity(好奇)、Optimism(樂觀)、Conscientiousness(自我覺察)、Self-control(自我控制)等6項能力,教育學者則稱之爲「品格優勢」。

均一教育平臺昨天在「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辦理「2022教育永續發展論壇」。均一平臺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呂冠緯提出,目前最值得關注和落實的三個新教育趨勢是「個人化學習」、「非認知能力」、「專案學習力」,他建議在國家即將啓動下一波118新課綱剛啓動規畫之際,不妨一起思考爲孩子提早準備。

彭富源指出,「非認知能力」是新教育的趨勢,教育部期待和民間教育組織(爲臺灣而教 、KIST實驗學校、均一等3個非營利組織)合作發展非認知平臺,藉由公私協力來發揮統合綜效的力量,帶動更多的深度改變。

臺北市教育局長曾燦金表示,未來人才是斜槓、跨域,培養孩子的競爭力,資訊科技就是重要的工具。曾燦金指出,臺北市非常希望能夠繼續連結更多NPO、NGO的夥伴,讓臺灣的教育能夠在量跟質都有改變,創造更多的教學奇蹟。

Hahow好學校共同創辦人江前緯說,教育還是迴歸初衷,科技改變食衣住行,但教育幾百年都沒有改變,直到疫情發生後,孩子不能去學校才發現,線上學習有好多的資源和可能。臺灣中小學教育體制內已經越來越有動能,民間線上學習資源可以分享給更多的學校、更多的老師去運用。

屏東大學副教授王慧蘭指出,偏鄉學校的老師流動率非常高,當政府全力推動「生生用平板、校校有網路」的政策,這個政策的前提其實是「生生有老師」,包含孩子怎麼運用數位內容、數位設備,都是需要有老師來協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