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官宣裁員!
北半球炎熱的夏天裡,不少高校卻瀰漫出了陣陣的寒氣。
不久前,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簡稱OHSU)宣佈,將至少裁員500人,並大幅削減員工福利,以應對不斷上漲的員工和供應成本。
這是一所全美頂級的醫學院,常年躋身全美醫學院排名前十,基礎衛生保健科、助產師、醫師助理等專業均排名全美前五,在US News 2025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48位。
圖 | 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計劃裁員
目前,OHSU已經通知了142名員工將不再續約,預計在未來90天內會有額外的永久性裁員,具體情況校方之後會另行補充通知。
生育率持續走低的陰雲之下,即便是頂尖的醫科大學,似乎也難以逃出這場蔓延全球的裁員風暴。
多所高校,宣佈裁員
因入學率持續下降帶來的財政壓力,在美國境內,已經有許多大學被裁員的浪潮擊倒。
今年5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聯合校區有383 名員工接受了自願買斷提議,今年夏天將裁員 10%。買斷方案包括員工 12 個月的基本工資和 6 個月的醫療保險補貼。賓州州立大學表示,五分之一符合條件的員工接受了這一方案,其中 77% 是職員。
圖 |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開啓自願離職激勵計劃
隨後的6月,在傳媒業界享有盛譽的愛默生學院,在發給教職員工的電子郵件中宣佈,將裁員並限制明年的招聘。電子郵件稱,這一決定是在學院新生入學押金截止日期之後做出的,並指出新生班級的規模“大大低於我們的預期”。
新罕布什爾大學、皇后學院、揚斯敦州立大學等10餘所美國高校,都相繼提出或實施了不同規模的裁員計劃。
大洋彼岸的英國高校,同樣深陷生源不足、資金緊缺的困境。根據英國學生事務辦公室(Office for Students)發佈的大學年度財務報告,40%的英國大學預計將在2023-2024學年出現財政赤字,其中43所大學連續第三年出現赤字。
圖 | 40%的英國大學預計將出現財政赤字
今年5月初,BBC報道稱,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將裁減近 200 個工作崗位,並削減一些課程。
圖 | 哈德斯菲爾德大學將裁減近 200 個工作崗位
而據《衛報》更早前報道,今年3、4月份,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發佈了大規模“裁員計劃”,此次裁員潮被稱爲近年來英國高等教育界遭遇的最大就業衝擊。
英國大學與學院聯盟(UCU)表示,金史密斯學院裁員規模、速度和強度都前所未有,多個完整課程模塊和學位課程都被“撤除”,19個系中的11個系將在2024年9月前實施裁員。受影響的院系包括人類學、英語和創意寫作、歷史、音樂、心理學、社會學、戲劇和表演以及視覺文化,一些院系員工流失一半。
UCU統計的數據顯示,已有 50 多所英國大學和學院進行裁員或削減開支。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利物浦大學、利茲大學、萊斯特大學、布萊頓大學、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等高校均難以倖免。
圖 | 多所英國高校遭遇生源和財政危機
在我國臺灣省,大學教師的職業環境也不容樂觀。據臺媒統計,2018至2022學年有6所私立大專校院停辦,共270位教職員面臨失業,但臺灣教育主管機構平臺僅協助80人、約3成轉職成功,其他7成要自謀出路。
圖 | 臺灣多所高校停招
而雪崩纔剛剛開始。臺灣行業工會預估,未來8年間將有超過6000名教師失業,約40所大學“退場”。
減員增效,敲響警鐘
和英美高校不同,我國高校對教輔人員數量和結構的調整,更多源於提升管理效率的需求。
去年10月,西北工業大學宣佈啓動機構改革,明確要減機構、減幹部、減管理人員。同年底,其官網更新組織機構,多個機構被併入管理。
圖 | 西工大召開機構改革工作動員部署會
今年2月,某師範大學曾發佈一則通知,其中提到“嚴格控制新進人員規模,清理整治富餘閒散人員,對懶政、怠政、庸政人員調離機關工作崗位……除缺編嚴重的部門外,機關各部門原則上不得使用編外聘用人員,現有編外聘用人員存量要通過自然減員、調劑等方式逐步壓縮”。
今年4月,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宣佈,將從部門設置、崗位分類、崗位編制設置、崗位職責四個方面優化學院行政機構,將現行的13個部門整合精簡爲5個部門。
圖 | 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召開行政機構優化動員部署會
同月,山西某高校宣佈順利完成內設職能機構“三定改革”。根據學校報道,改革後21個部門實有人員數量減少了18個(縮減編制人員數量8%)。
隨着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校內機構、人員的冗餘在所難免。 在全國推進新一輪機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不斷加快精簡機構、減員增效的步伐,爲的是不被僵死的條條框框束縛,重新煥發學術活力。
然而,目前仍覺機構臃腫的中國高校身後,同樣潛藏着危機。人口負增長、入學率下降的警鐘正在敲響。
2023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902萬人,繼2022年首次跌破千萬大關之後,再次創下新低。而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兩年來,我國幼兒園數量共減少2.04萬所,其中2023年減少1.48萬所,連續三年在園幼兒數量出現下降。
如今幼兒園正在經歷的首輪關停潮,在“多米諾骨牌效應”下,最終會在15年後蔓延至大學,屆時或將有170多所高校面臨倒閉危機。
正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所說,“我國高等教育逐步到達普及狀態,未來對高校學位的總體需求將減少,對於不少學校而言,生源危機將逐步來臨,部分高校未來將面臨被撤銷的命運”。
圖 | 2023年1月,山西師範大學臨汾學院被撤銷建制
而在很多方面,大學的關閉就像企業清算一樣:員工拿到遣散費,資產被出售,顧客被告知另尋別處。
對於教師來說,高校的撤併無疑只是一個開始——隨着學生減少,冗餘的教師是否會被迫遣散?離開高校之後的教師,又該如何安置?
未雨綢繆,轉“危”爲“機”?
值得討論的是,天普大學日本分校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傑夫·金斯頓曾直指大學被淘汰的真相——
“世界各地的大學適齡羣體數量即將斷崖式下跌,因此,激烈的競爭將進一步升級,老牌大學提供的學位能帶來地位和機會,但二流和三流的學院將面臨可怕的前景。”
目前,像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一樣爲節省資金而進行裁員的頂尖高校,仍是少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知名學府,目前均沒有出現任何財政危機的預兆。
同樣地,在我國,隨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逼近60%,邁入普及化時代,生源的競爭早已變成了“上好大學”,而不是能不能上大學。
因此,在高校大量裁員、關停之“危”到來前,我們能否未雨綢繆,將其轉化爲教育發展和變革之“機”?
在日益激烈的高校競爭中,或許會像儲朝暉認爲的那樣,未來所有高校都面臨整體分層的趨勢,一個學校如果在辦學方面沒有特色,沒有優勢,與同一層次學校雷同,便可能被淘汰。
面對可以預見的未來, 衆多省市已經邁出了控制高校規模的第一步。黑龍江、山東、山西等省份在“十四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中明確,原則上不再增設/支持申報設置新的高等學校。
圖 | 揭陽市教育局透露廣東高校設置規劃
嚴控下,贛州工業信息職業學院、韶關健康職業學院、普寧大學、湛江大學、揭陽衛生健康職業學院等多所“新大學”建設被叫停。通過合併整合辦學資源,實現內涵式發展,成爲了許多地市、高校的不二之選。
改變已經開始。對於高校教職人員來說,能做的或許也只有未雨綢繆,做好相應的準備,以迎接未來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