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款新能源車可在車外語音喚醒、打開車窗?實測

具體而言,即車輛不斷電情況下,人在車窗外呼喊語音助手喚醒詞,能夠成功實現打開車窗等操作。這種情況下,可能存在安全風險。

客服:僅蔚來、小米明確承認可在車外喚醒

有媒體就此事諮詢問界、智界、阿維塔汽車客服,不過客服均迴應稱人站在車外是無法喚醒語音助手的;另外,問界汽車客服表示,人在車外,如果是車主聲音,則可以喚醒,但是其他人聲音無法喚醒。

筆者也就此事諮詢了比亞迪、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極氪汽車、小米汽車和哪吒汽車客服,除了理想汽車外,其餘幾家客服都回應稱,智能語音助手並沒有類似“聲紋識別”的功能,包括車主在內,都可以喚醒語音助手。

而理想汽車則告知車頭條,理想的語音助手能夠識別車主聲音,其他人無法喚醒。

對於人在車外是否能夠喚醒語音助手問題,只有蔚來汽車和小米汽車明確表示確實可以在車外喚醒,比亞迪汽車客服表示不清楚,需要車主親自嘗試。

其中,小米汽車解釋稱,如果車輛在沒有斷電且沒有鎖車情況下,是可以實現車外喚醒語音助手,並且進行一些基礎操作;但是如果是沒有斷電但是鎖車情況下,則能夠喚醒但是無法進行任何操作。

而蔚來汽車客服則表示,人在車外確實能夠喚醒,如果擔心有風險,一定要更改語音助手的喚醒詞,不要使用默認喚醒詞,這樣只有車主才知道如何喚醒。

據瞭解,目前小米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等不支持修改喚醒詞,小鵬汽車表示將會在未來OTA中增加該功能;而蔚來汽車、比亞迪、問界、智界、阿維塔以及極氪等均支持更改喚醒詞。

博主測試:大量新勢力皆能在車外喚醒語音助手,並可以打開車窗等

雖然大多數車企客服都給出“無法在車外喚醒智能語音助手”的回答,但很多博主測試結果顯示,現在智能汽車的語音助手是能夠在車外喚醒的,且都可以語音打開車窗、甚至後備箱。

來看一組不同博主對不同品牌的測試:

智己汽車

問界

理想汽車

小米汽車

理想汽車

小鵬汽車

蔚來汽車

極氪汽車

問界

測試結果顯示,比亞迪、蔚來汽車、小米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智己汽車、問界汽車等多個品牌電車,都能夠在車外喚醒智能語音助手。

還有一位博主在測試比亞迪時,先將比亞迪語音助手的喚醒詞更改爲“小愛同學”,接着關上車門在車外,卻仍然能以默認喚醒詞“你好小迪”喚醒助手。

顯然,博主們測試結果和幾家車車企客服的迴應多少有些出入。爲了進一步驗證此事,筆者也親自用自己的車做了一輪簡單測試。

親測:比亞迪車外能夠喚醒

筆者的車是2023款比亞迪唐Dmp,混動智能汽車,搭載小迪語音智能助手,喚醒詞爲“小迪”,測試過程如下:

首先,作爲參照,在車輛沒有斷電情況下,車內可正常喚醒語音助手。

而如果車輛斷電,則無法喚醒。

接着,測試正式開始。

筆者先嚐試了車輛不斷電,在主駕駛窗戶外嘗試喚醒語音助手;令人意外的是,竟然成功喚醒小迪,並且開啓了主駕駛側車窗。

測試中,筆者僅喊出“打開車窗”,但小迪語音助手能夠識別到聲音來自主駕位,自動打開主駕駛側車窗。

筆者又同樣在沒斷電情況下,在右後車門外嘗試,結果也成功喚醒小迪,並且開啓了右後排車窗。

除了開車窗外,筆者也成功在車外喚醒小迪,並且打開後備箱。

而如果斷電後,在車外則無法喚醒小迪。

下一步,筆者嘗試鎖車不斷電,看看是否能夠實現車外喚醒語音助手。

同樣,作爲參考,在鎖車但是不斷電情況下,車內可以成功喚醒語音助手,並且執行操作。

而在鎖車門不斷電情況下,筆者在車外主駕駛側也成功喚醒了語音助手,但是卻無法執行操作,語音助手提示鎖車情況下不能操作。

但這裡需要額外強調一下,“不斷電鎖車”在車外嘗試喚醒語音助手的操作,筆者僅成功一次,之後無論怎麼嘗試,都無法在鎖車不斷電情況下在車外成功喚醒語音助手。

最後,筆者也測試發現,比亞迪的語音助手喚醒詞雖然能夠自定義更改,但是更改後也依然可以用默認喚醒詞喚醒。

確有安全風險,謹記及時鎖車斷電

測試結果顯示,現在的智能電車確實能夠被人在車外喚醒語音助手,並且實現一定操作。並且,多數汽車並沒有所謂“聲紋識別”功能,並不能指定某個人才能喚醒。

這麼看的確存在一定風險,但是,筆者今天的測試過程其實並不容易:

首先,在車外喚醒語音助手,需要非常大的聲音,而且必須緊貼着車玻璃。實際測試中,筆者稍微離遠點,就完全無法喚醒。

而且即使緊貼着車玻璃,也未必能夠一次就成功喚醒,需要嘗試多次才行。

其次,語音助手只能實現一些不嚴重影響駕駛安全的操作。例如打開地圖、車窗、天窗、後備箱(非駕駛時)、車機App互動等。像剎車、熄火、踩油門等操作無法實現。

爲了儘可能避免安全風險,用戶使用車輛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更改語音助手喚醒詞,不要使用默認喚醒詞;停放好車輛後,要確保車輛斷電並鎖車;如果需要在不斷電情況下,在車內長時間等待,那麼也務必記得鎖車門。

對於車企來說,智能語音助手能夠在車外被識別確實是一個“bug”,有必要考慮增加一些針對性的應對功能或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