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信用卡權益“縮水”背後:“降本”或爲主要原因,存量競爭由廣向深轉移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夢雪 上海報道

今年以來,已有多家銀行公告調整其信用卡服務或權益。

僅在9月,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即陸續公告調整權益規則或部分增值服務。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上海銀行、廣發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等多家銀行通過不同形式對信用卡權益進行了調整。

多位業內人士及行業分析人士對記者分析,銀行信用卡權益“縮水”原因或在於“降本”。結合財報數據來看,當前大多銀行信用卡規模與業績雙降。調整權益服務一方面可能是應對市場環境週期性變化,但更多可能是經營效果未達到預期,信用卡投入與預計產出不匹配。

行業分析人士認爲,從整體方向看,存量競爭更多的是信用卡經營由廣度向深度轉移,相比之前的以量取勝,目前更看重高質量發展,在權益的經營上也更偏謹慎,整體更加追求經營的長效性。

翻看中信銀行卡中心公告發現,今年以來其已發佈多則權益調整公告,涉及航班延誤險、保險權益、生活權益等多種權益類型。9月14日,中信銀行再次公告調整中信銀行銀聯i白金信用卡“i白金專屬36+1新生活”交易權益規則,調整後獲取交易權益點除要求滿足每月交易金額外,還新增了其中銀聯渠道交易金額的限制。

光大銀行近期同樣對部分增值服務作出調整。9月13日,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公告稱機場接送機服務、租車免一日租金服務、健康潔牙服務因合約到期,將於2024年10月31日統一終止。光大銀行將對持有附件卡種的客戶增加配發6次/年的預約掛號+陪同就醫服務。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上海銀行、廣發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等多家銀行通過不同形式對信用卡權益進行了調整。某信用卡用戶對記者表示,其所持有的幾張信用卡今年以來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權益縮水”情況,“最普遍的還是有些權益提高了使用門檻或者乾脆取消了,還有銀行調整了積分兌換的比例、提高返現資格之類的”。

而權益調整的範圍同樣也涉及部分高端信用卡。如上海銀行信用卡中心8月公告對高端信用卡部分增值服務作出調整,包括代步出行方面調整部分境外機場接送服務地區範圍、預約境外機場服務需提供本人行程相關真實憑證,龍騰出行服務取消餐食體驗廳服務等。

某大行信用卡從業人士對記者表示,當前信用卡業務已經進入了存量競爭的階段,用高權益獲客的模式可能越來越難走通了。“本身信用卡收單費率就不高,這就導致了業務整體盈利受限。加上現在的大環境,行業普遍面臨盈利問題的時候,縮減權益也是一種降成本的方式。”

某城商行信用卡從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從其所在銀行的情況來看,今年以來權益調整與其信用卡業務整體收益不高、可能暫時不再擴張有關。此外信用卡權益被媷羊毛的機率較大。“雖然我們也有防範,但等發現羊毛黨時已經出現了部分消耗,而且有些羊毛黨已經形成產業鏈。”

結合行業數據來看,信用卡總量減少、交易金額下降、不良率上升……今年以來銀行信用卡業務仍然面臨諸多挑戰,這或許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爲何信用卡業務急於“降本”。

央行披露的數據顯示,銀行信用卡總量已經連續六個季度減少。截至一季度末,全國共開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7.60億張,環比下降0.85%。

剛剛過去的財報季中,多家上市銀行披露的信用卡業務數據同樣顯示,信用卡總量規模靠前的銀行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交通銀行均較年初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增幅較快的銀行中以區域行居多,如江蘇銀行信用卡累計髮卡量較上年末增長9.36%,南京銀行較年初增長10.19%。

信用卡交易金額同樣出現普遍萎縮的趨勢,交通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郵儲銀行、華夏銀行、上海銀行等都出現同比10%以上的降幅,僅農業銀行等少數幾家維持着交易金額的同比增長。

此外還有資產質量的問題。央行數據顯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也在一季度突破千億規模,總額達1096.76 億元,環比增長11.76%,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29%。具體到各家銀行,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末興業銀行、民生銀行信用卡不良率超過3%,平安銀行、中信銀行、工商銀行、浦發銀行、交通銀行等不良率也在2%以上。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分析師王璽認爲,信用卡當前經營壓力加大,從銀行半年報數據看當前大多銀行信用卡規模與業績雙降,基於此,經營整體更加強調降本增效。調整權益服務一方面可能是應對市場環境週期性變化,但更多可能是經營效果未達到預期,信用卡投入與預計產出不匹配,如中信近期關於36+1權益的調整,就是取消了馬術、滑雪等偏小衆的權益服務,維護成本偏高而使用人數偏少。

信用卡業務一直以來是銀行零售業務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從獲客成本和渠道場景來看,信用卡既可以作爲銀行擴大基礎客戶規模的重要渠道,也可以作爲“鉤子產品”實現信用卡用戶向其他零售產品轉化。

金融數字化發展聯盟發佈的《2023消費金融數字化轉型主題調研報告》顯示,在獲客成本維度,信用卡線上、線下的獲客成本約290元、234元,獲客成本均低於專項消費金融產品。我國銀行零售轉型的進程仍在繼續,信用卡在提升零售業務收入與利潤貢獻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結合用戶使用偏好來看,以信用卡爲抓手實現非銀機構消費信貸用戶的轉化具有現實基礎。

存量競爭之下,信用卡業務如何破局?王璽對記者表示,從整體方向看,存量競爭更多的是信用卡經營由廣度向深度轉移,相比之前的以量取勝,目前更看重高質量發展,而追求高質量發展,在權益的經營上就更偏謹慎,整體更加追求經營的長效性。一方面權益選擇上更多考慮重點客羣的剛性需求,確保不僅僅是對用戶的短期吸引力;另一方面,更多考慮產品權益與用戶價值度的綁定,規避用戶“薅羊毛”,確保產品收入能支撐權益的長期性經營。基於此,當前信用卡市場更多面向高端客羣,推出剛性年費的高端信用卡,且權益重點聚焦商旅場景等重點場景服務與指定渠道消費返現等。

用戶期望信用卡市場如何改進?艾媒諮詢“2024年度中國信用卡消費市場用戶行爲數據調查”顯示,38.03%的消費者希望信用卡市場能夠規範髮卡營銷,保障消費者權益;33.82%的消費者則建議銀行加大線上業務的探索與發展,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數字化需求。此外,30.74%的消費者呼籲加強睡眠卡的動態監測,以防範風險;30.42%的消費者希望銀行能夠細化服務要求,提升服務質量;而29.61%的消費者則期待信用卡市場能夠推出更多創新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