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競爭時代 信用卡如何“刷存在感”?

隨着上市銀行陸續披露2023年業績報告,各行信用卡業務的“成績單”也公之於衆。根據年報數據,與2022年相比,多家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的信用卡髮卡量和交易額出現明顯下滑。業內人士認爲,信用卡業務規模縮減並不一定是壞事,甚至是銀行有意爲之,畢竟信用卡業務早就過了“跑馬圈地”的粗放式發展,進入到“存量競爭”時代,在新形勢下,如何精耕細作提高效益纔是關鍵。

全國開卡量連續五個季度下滑

央行近日發佈的2023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去年年末,全國共開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7.67億張,同比下降3.89%,也就是全年減少了3100萬張;如果相比去年三季度末的7.79億張,則單季減少了1200萬張,連續五個季度出現下滑。

全國信用卡髮卡數量的縮減在主流銀行的年報中也充分體現。年報數據顯示,國有大行中僅中國銀行髮卡量爲正增長,其他均爲負增長,下降幅度最多的是工商銀行,降幅爲7.27%。此外,無論髮卡量有無增長,各大行的信用卡消費額增長乏力,工行、中行、交行和郵儲都出現負增長,其中實現正增長的農行和建行漲幅很小,基本持平。

多家股份制銀行交易額下降

股份制銀行中,“零售之王”招商銀行的信用卡業務一向是同業標杆,但去年招行信用卡部分指標也出現下滑。截至去年年末,招商銀行的流通卡數量從2022年的10270.93萬張下降至9711.81萬張,年內減少了近560萬張,同比減少0.44%,這是招商銀行自2021年躍過1億張流通卡大關後,首次跌落至億級以下規模。

其他股份行的髮卡量或客戶數則保持正增長。過去一年,民生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浙商銀行、光大銀行的累計髮卡數或客戶數同比分別增長8.37%、7.68%、7.49%、6.88%,民生銀行在報告期內信用卡新增髮卡439.44萬張,同比增長12.55%。

與此同時,多家股份行的信用卡交易金額出現大幅下滑。年報顯示,平安銀行信用卡全年交易額降幅達到18.00%。

信用卡業務該如何“精耕細作”?

業內人士普遍認爲,近年來,銀行信用卡業務各項指標增速逐漸放緩,表明當前信用卡業務已從“跑馬圈地”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如何深耕信用卡存量用戶已成爲銀行面臨的一大挑戰。

告別“跑馬圈地”後的信用卡業務進入精耕時代,如何高質量獲客?精細化運作?不少銀行已採取行動。

自主控制髮卡量就是一個選擇。據不完全統計,從2023年年底至2024年3月,包括交通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長沙銀行、浙江民泰銀行等多家銀行都宣佈停發部分聯名卡和主題卡,其中包括浙江民泰商業銀行的京東聯名標準卡、中信銀行的騰訊和平精英聯名信用卡、家樂福聯名信用卡、郵儲銀行的廣東粵通卡ETC聯名卡等。

關於聯名卡停止發行的原因,多數銀行在公告中表示是由於“業務調整”或“合約到期”。但業內人士指出,聯名卡比普通信用卡製作成本更高,受衆更小,髮卡量和交易額很難持續增長,銀行停發聯名卡也是出於成本效益的考慮。

博通諮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指出,信用卡行業進入存量時代,簡單優惠刺激已無法迅速起量。在獲客量見頂情況下,若持續髮卡,髮卡行要付出運營、資金、風控等多項成本,並非明智之舉。

文/本報記者程婕統籌/餘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