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通報嚴查結果,信貸資金違規入樓市,誰是背後推手?
北京3.4億元,廣州1.47億元……近日,多地通報信貸資金違規入樓市的嚴查結果,揭開了相關問題的一角,引發公衆關注。
一方面是中央三令五申禁止、隔三差五嚴查,另一方面是銀行貸前審查和貸後管理從嚴。如此嚴厲的監管下,這一問題爲何屢禁不止?信貸資金到底鑽了哪些空子流入樓市?誰是背後推手?“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追蹤。
仍有中介頂風作案,揭違規操作種種套路
頭一天全款買房,第二天設立企業,持有房產滿六個月就申請房產抵押經營貸……
經過一番“神奇”操作,鍾某成功從平安銀行深圳分行申請到了226萬元的貸款,並受託支付至第三方張某在農業銀行的個人賬戶。當日,張某向劉某等16人合計支付資金217萬元,其中支付至劉某178.77萬元。經覈實,這筆資金爲此前代鍾某購買某住宅樓支付的尾款。
在這起違規套取經營貸購房的典型案例中,房地產經紀公司爲消費者提供了購房、成立企業、貸款諮詢等“一條龍”服務。
記者調查發現,嚴查之下仍有中介頂風作案,違規操作的“熱情”不減。一些中介赤裸裸地宣稱:“我們可以教你怎麼操作來規避檢查”“只要提現就很難查到”……
近期,記者多次接到中介的電話,詢問是否需要經營貸、消費貸:“要買房的話,可以幫您操作一下。”當記者表示最近正在嚴查,擔心會被發現,該中介人員表示,“銀行只是抽查,不一定會查到,我們也會教您怎麼操作來避開監管。”
這些所謂操作具體包括哪些手段和套路?
——“有新購房記錄,而且剛剛做了經營性貸款,這類人會被抽查,可以由兩個人分頭辦理購房按揭和經營貸。”
——“300萬元以上貸款放到第三方對公賬戶,300萬元以下貸款可打到除自己和直系親屬以外第三方個人賬戶,但只要提現,就可以規避監管。”
——“過去買殼公司的做法很容易被查出。新註冊或新過戶的公司去辦理經營貸的會被重點抽查,建議先註冊一個公司養着。”
銀行管理:“心有餘力不足”還是“睜隻眼閉隻眼”?
錢是從銀行放出來的,貸款是要經過銀行審覈的,銀行是如何進行管理的?
記者調查發現,貸後資金流向的監管,一直是銀行信貸管控難點和薄弱環節。
“現在信貸投放競爭激烈,能找到安全可靠的投放標的並不容易,有房產抵押的就算是優質客戶。另外也怕客戶覺得煩,只要從貸款流程上來說是符合要求的,一般不會大費周章地去查資金流向,通常會睜隻眼閉隻眼。”一家城商行個貸經理表示。
“沒有指定用途的消費貸款可以直接取現,經營貸一般會打入客戶提供的第三方賬戶,但第三方怎麼使用資金,我們是無權要求查看的,尤其是跨行或提現後,更難以追蹤。”北京地區某銀行人士表示。
“從現場調查和銀行自查情況看,暴露出銀行機構授信調查未充分了解客戶財務狀況、貸後管理不到位,導致信貸資金被違規挪用於購房等問題,反映了銀行機構在信貸管理的制度和執行上還存在不足。”廣東銀保監局有關人士表示。
據瞭解,一些地區的金融監管部門建立了轄區內的數據監測系統,定期向銀行機構推送跨行資金流動的可疑線索。不過,“資金一旦流出轄區,就很難查到。尤其是提現後,資金流向也就被截斷了。”某東部地區地方監管人員表示。
政策“打補丁”圍追堵截,還有哪些問題值得深思?
圍堵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樓市,多地正在出臺政策。
“監管部門下發了抵押物過戶時間與經營貸申請時間間隔不足8個月的清單,要求各銀行進行自我穿透覈查,若涉及信貸資金轉至其他銀行,可將名單上報給監管部門,申請其他銀行協助調取相關賬戶流水,查明是否有違規使用資金的情況。”深圳地區一名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監管的要求下,一些銀行也在跟進“打補丁”。
“公司成立要滿一年,客戶持股也要滿一年,才能申請經營貸。放款後,我們會實時監控客戶6個月是否新增房產。”工商銀行深圳分行個貸管理中心副總經理劉上海說。
不僅是經營貸申請門檻提高,房貸合規性的檢查也在趨嚴。廣東一房地產中介經理黃先生介紹,銀行抽查到其經手的購房客戶,讓客戶說明購房首付款來源。該客戶剛畢業,23歲。“其購房款是父母給的,我們針對這一情況也出具了相關證明函和保證函。”
專家表示,去年以來個別地區房價上漲,離不開大量資金的助推,此輪嚴查是針對已發現的違法違規“套路”,從貸前資格審查、貸後資金監管等多方面“打補丁”,圍堵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樓市的路徑。
此輪嚴查具體效果如何,關鍵看政策的執行力度。
記者調查發現,在個別熱點城市,僅一家銀行網點就自查發現8筆涉嫌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的貸款;僅東部省份的一個地級市,2020年就查出超億元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樓市。
多位業內人士提到,到底有多少信貸資金違規進了樓市?一些金融機構自查後上報的數據是否經過“人工壓縮”?有關部門在嚴查過程中是否顧慮重重?怎樣把監管部門的三令五申和隔三差五的嚴查轉化爲制度?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
違規現象需全鏈條整治
記者調查發現,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樓市,是多主體共同推動的,部分地區已經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經營貸套利鏈條,僅靠單個環節的“堵”很難根治。
“首先要加大對不法中介的打擊力度。另外,銀行不能僅僅從自身利益出發,要嚴格遵守監管規定,提高信貸管理能力。監管也要加緊補齊資金監測數據共享等短板。”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記者調查發現,對騙取、違規使用貸款的相關風險認知不清的消費者大有人在。“一般查不出來”“即便抽貸,如果真的還不上,頂多上徵信。”在一些論壇裡,不乏這樣存有僥倖心理的購房者。
廣東銀保監局發佈風險提示稱,消費者編造虛假材料套取資金購房,一旦最終無法清償、造成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損失等情節嚴重的,將被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銀行發現貸款資金流向違規,一般會採取提前收回的方式,但這其實也是息事寧人。一定要加強公衆教育,提高風險認知能力,讓公衆明白騙貸是違法行爲,同時提高借款人挪用資金的違規成本。”一名地方監管人士表示。
“貸款資金用途、流向的監控確實存在難度,但銀行機構也要切實強化合規經營意識,提高貸後管理能力。”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同時金融監管部門應藉助監管科技手段,構建覆蓋全行業的信貸資金流向監控系統,提升貸款用途監控的能力和效率。
有業內人士表示,遏制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樓市,最根本的是穩定房地產市場預期。“資本都是逐利的,防範資金違規流入樓市,根本上還是要穩房價穩預期。市場趨於平穩,資金違規流入樓市的現象就會減少。”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