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岸關注!蔡英文接受外媒專訪 改稱大陸爲「中國」

總統英文接受新南向國家媒體聯訪。(圖/總統府提供,下同)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總統蔡英文日前接受新加坡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6國媒體聯合訪問,談到新南向政策時,表示並非要與「中國競爭,而是強調臺灣要以自身優勢,促進雙方互惠互利的發展;此言論一別過往,改稱「大陸」爲「中國」,而在其所公佈的受訪致辭全文中,也一律以「中國」稱之,立刻引起對岸媒體關注。

蔡英文於連訪中強調,臺灣的新南向政策與「中國」所推動的一帶一路完全不同,新南向政策的思維與目標,是與國際社會建立互惠互利的關係,「臺灣擁有強大的民間企業醫療教育人力資源開發、技術創新、農業防災等各種軟實力,這些都不是金錢、政治力可以取代或阻擋的」,並無要與「中國」強碰的意思。

不過,最受對岸媒體關注的,是蔡英文並非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爲「大陸」,而是改稱「中國」,且其辦公室所公佈的致辭全文也只見「中國」,不見「大陸」,頗有宣示臺灣主權之意,但其實根據總統府資料,蔡英文上月接受《路透》專訪時,就曾以「中國」稱呼;至於陸委會目前仍是使用中國大陸而非「中國」。

▼▼▼蔡英文致詞全文▼▼▼

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在座各位從東南亞和印度來的媒體朋友們談談臺灣的新南向政策。

基本上,新南向政策就是臺灣要如何在這麼多鄰近國家的羣體中,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不同於以區域地緣政治考量的大國,我們的新南向政策目標很簡單,就是經濟和貿易。我們想建立在經濟上互惠互利的關係,共同改善社區內人民的生活。

這是今天我主要想傳達給各位的訊息。事實上,許多臺灣人對南向國家極感興趣,當然包括我自己。作爲新南向政策的主要倡導人,我個人對東南亞和印度有極大的興趣。過去我擔任經貿談判工作,有機會走訪許多新南向國家,包括今天各位來自的6個國家。過去這幾年,我也有幸曾再次回到其中幾個國家。對我及許多臺灣人來說,這幾個國家朝氣蓬勃、欣欣向榮。許多國家人口年輕,更深具潛力。

在場有來自印度的朋友,我們就以印度爲例。2012年我到印度訪問,留下深刻印象。那年參選總統沒有成功,我想,去走訪一個我一直嚮往的國家,應該還不錯,於是我就到印度,從新德里搭了16小時的火車到孟買,這是很特別的經驗

還記得我跟車站裡書報攤的老闆聊最新近的文學,很有智識的感覺,書報擺設的方式和挑選的書籍都讓人印象深刻。當然還有風味獨特的印度菜,我在倫敦學會品味咖哩,但顯然印度美食不僅只有咖哩。在印度時,每次會晤與訪問智庫時,我都會和充滿哲思的優秀印度人士對談,也遇到一些對未來充滿好奇的印度青年。當然,若要了解印度的全貌,就不能不提到印度的電影工業寶萊塢,我也知道有一部電影「三個傻瓜(3 Idiots)」在臺灣超受歡迎,尤其是年輕人,符合現今文化潮流。

2013年,我造訪印尼,在雅加達這個1000萬人口的東協中心,我看到滿街充滿自信與雄心的年輕人,許多人拿着手機,和全世界連結在一起,令人印象深刻。整座城市裡,大家都致力於國家的發展。那時候,我也去拜訪「指南日報」,今天「指南日報」也有記者在場,在他們的報導裡可以看到印尼多元豐富的一面。即使在臺灣,印尼年輕人工作勤奮、努力,人人皆知,臺灣很感激他們,臺灣今天的經濟發展,他們扮演重要角色。

此外,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每個國家都擁有悠久的歷史及豐富的文化,並且充滿活力、高度國際化,他們原本就是臺灣的朋友與夥伴。

再一次歡迎大家來到臺灣,我非常珍惜透過這次訪談的機會,代表臺灣向各位國家的好朋友們問候。針對大家事先提出的一些問題,我在此提供有關新南向政策的概述,詳細內容可以參考我們爲各位準備的資料。

正如我所說,新南向政策的用意,並不是在這個區域內提出一個政治宣示,而是希望如何與國際以及亞洲社會建立更互利互惠的關係,並從另一個角度探索臺灣身處於許多近鄰中,可以如何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讓我再次重申:這非關地緣政治,而是經貿事務。

因此,我們的整體目標是加強臺灣與各國在資源、人才市場方面的合作。我們希望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建立更多長期和戰略的關係。

新南向政策的具體內容爲何?

我們首先着手的領域是開發、分享人才與資源。人力資源包括技術勞工、工程師,以及研發專業人才,這對許多成長快速的新南向國家,是最迫切需要的,臺灣在這方面可以提供協助。我們有許多優質的大學院校以及培訓中心,可協助各國培養產業人才。目前我們已與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進行合作。這是互利互惠的關係,我們希望未來可以進一步推廣。

最近,我們正在推動產業人才發展的旗艦計劃,擴大政府、學校及企業在各領域的合作,目的是爲新南向國家及臺灣本地與海外臺商企業,特別是在東南亞的臺商企業,提供更好的技能訓練,希望未來也能包括印度臺商企業。例如:目前約有1200位印度籍學生在臺研修,未來將擴大辦理「臺灣獎學金」及「臺灣獎助金」計劃,提供印度優秀學生來臺就學。

我們也鼓勵臺灣企業贊助前述獎學金計劃,以提供來自印度及其他國家的學生最大協助,這也有益臺灣企業。臺灣企業贊助來自印度及其他國家的學生來臺就讀大專院校,或在職訓中心接受訓練,提供生活費及學費,以及實際訓練機會。他們畢業後回國前,可能會待在這些企業一段時間,回去之後,便成爲赴印度及其他國家發展的臺灣企業的良好橋樑。所以,我認爲這麼做很好,我們的產業也喜歡這個想法。教育部告訴我,參與這項計劃的企業及學生正快速增加。我們預計來自各個新南向國家的學生約爲5000位,今夏,臺灣企業將贊助約5000位此類學生。

第二項是產業合作及內需市場的發展。大部分新南向國家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且成長急速。這爲許多新產業提供極大的發展潛力,但需要技術及經驗去開發。這是臺灣可以着力之處。我們擁有豐富的產業發展經驗,可以和新南向國家合作,開發新的機會,尤其是在內需市場。我以前訪問一些新南向國家時,就感受到龐大的市場潛力有待開發。

例如,我在印度時發現,內陸省分不易取得海鮮等生鮮食品,但是內陸居民也應該要能享用這些食物,因此印度內陸需要物流及食品加工,甚至水產養殖技術,我想,這些臺灣都有豐富的經驗。當然,臺灣企業也有興趣進行這方面的投資,這就是有待開發的市場潛力。印度人口衆多,而我們有許多改善生活品質的方法,這正是我所謂的市場潛力。相信我們可以提供許多協助。

我要舉的另外一個例子是各島嶼間靠船舶運輸的印尼。我們擁有良好的造船業,正在和印尼討論合資計劃,共同建造島際交通的船舶。這是我看到的印尼和臺灣的市場潛力。

強化我們在這些龐大內需市場的佈局,就可以強化我們的競爭力,也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其他區域市場。以我看來,我們共同努力是絕對互利的。

第三項是我們的製造能力。臺灣擁有全世界最好的製造業。世界各地的人來臺灣學習我們的產業,尤其是資訊通訊及科技產業。臺灣不僅擁有足夠的能力滿足區域內各種市場的需求,我們的經驗也能協助其他國家建立製造業。例如,臺灣擁有先進的造船業,透過合作,我們可以協助解決印尼的一項挑戰,也就是1萬個島嶼間,以水運爲主的交通問題,同時創造有好收入的工作機會。

因此,我們可協助農業及產業發展,並提供經驗以及投資者。

第四項我認爲非常重要,並且可以建立合作關係的最重要領域,就是中小企業。臺灣以強韌、有活力及競爭力的中小企業而聞名,而中小企業文化就是臺灣獨一無二的特色。中小企業不僅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也是活絡地方經濟的關鍵,是解決收入差距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我們願意與新南向國家分享我們的經驗,可以幫助莫迪總理推動「印度製造」政策。

綜上,爲聚焦我們的努力,我們推動了五大旗艦計劃,包括產業人才發展、醫療衛生合作與產業鏈發展、創新產業合作、以及區域農業發展。

我最後想提的第五項旗艦計劃是政策論壇與青年交流平臺。讓年輕世代有一個交流的平臺,我覺得是好事。

這五大旗艦計劃是基於臺灣的軟實力,尤其是醫療、教育、人力資源開發、技術創新、農業、防災等方面,分享臺灣在這方面的經驗,符合新南向國家的需求,爲本區域的發展及人民福祉貢獻心力,並強化共同體意識。

我們也希望邀請更多新南向國家人民訪臺,在過去1年和今年初,我們推出許多國家民衆來臺免簽證措施,並協助我們的產業取得「清真認證」,這顯示臺灣歡迎包括伊斯蘭等不同背景的觀光客。推動成效已經顯現,去年來自新南向國家的旅客人數成長率已超過來臺旅客總人數成長率。

我要藉此機會澄清一些對新南向政策的批評。有人說,臺灣推動新南向政策,預算編列規模不足,也有人說,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已限縮臺灣在本區域的發展空間,有礙新南向政策的推動。

我要強調的是,「新南向政策」和中國的「一帶一路」是完全不同的模式,臺灣擁有的是強大的民間企業及醫療、教育、人力資源開發、技術創新、農業、防災等各種軟實力,這些都不是金錢或政治力可以取代或阻擋的。

在座有一位新加坡朋友,所以我想舉新加坡爲例。新加坡的鄰國大多是大國,但新加坡能夠發展出自己的優勢,憑藉的不是地理或規模,而是其政治領導人的遠見及企圖心。如果新加坡當初自限於幅員,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地位。

我從一開始就說,新南向政策的用意並不是在這個區域內發表政治上的宣示,而是與國際社會建立互惠互利的關係;不是與中國競爭,而是強調臺灣做爲本區域的成員,以自身優勢促進互惠互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