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市人民醫院開啓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新篇章

面對全球超5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療困境,東營市人民醫院以技術創新破局。近日,由東營市人民醫院副院長樑建曉牽頭,醫務科統籌協調下,一支由手足外科、神經內科、麻醉科等多學科組成的團隊,成功實施了全院首例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LVA),爲一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重建“腦部代謝通路”,術後患者認知功能顯著改善,次日即可完整說出一句話。

破局:從“無藥可醫”到“精準通路”

“4年前我們發現他經常忘事兒,逐漸不會數數,也記不住家人的名字。”患者家屬李女士說。當老伴確診中度阿爾茨海默病,一個家庭彷彿被蒙上了一層陰影,“啥是阿爾茲海默病?”“是不是老年癡呆?”

剛開始可能只是忘帶鑰匙、記混兒女名字,可當大腦裡的"排毒管道"(淋巴系統)越來越堵,那些毒害神經的“壞蛋白”瘋狂堆積,病情就會像滾雪球一樣失控。東營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文珺介紹:“傳統藥物治療僅能延緩病程,對中晚期患者收效甚微。”

因阿爾茲海默症的主要致病蛋白在顱內通過淋巴向外排泄,而又因淋巴系統迴流受阻,造成了患有阿爾茲海默病的患者症狀越來越重,最後達到重度喪失記憶。而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就像給大腦裝了個“疏通管道”,把那些毒害記憶的“垃圾”沖走,讓老人們有機會重新喊出兒女的名字,把被偷走的團圓時光一點點搶回來。

攻堅:0.3毫米血管上的“生命藝術”

手術檯上,手足外科孫同新、張志成、邵明磊醫療團隊面對的是一場“毫米級戰役”。

通過能將血管放大30倍的超級顯微外科技術,手足外科團隊要在患者頸部兩側各通過一道5-6釐米的切口,精準吻合7-8根直徑約0.3毫米的淋巴管與靜脈血管,爲患者建立能夠促進顱內的致病蛋白排泄的通道。

“這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對團隊協作的極致考驗。”手足外科主任孫同新介紹。術前,神經內科精準評估,確保患者達到手術標準;術中,麻醉科全程實施精準鎮靜管理,確保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術後,護理團隊採用個性化認知訓練方案,形成“手術-康復”閉環。

國內多中心數據顯示,接受該手術治療的患者,簡明精神狀態量表評分提升30%—50%,部分患者認知功能較術前明顯改善,術後次日即可恢復活動,住院週期縮短至5—7天,不僅改善了生活質量,還緩解了家庭與社會壓力。

新生:從“遺忘世界”到“重拾溫情”

這場在頭髮絲粗細的血管上“穿針引線”的手術,帶來的改變卻是實實在在的——患者第二天就能說出一句完整的話,住院不到一週就能回家。

“手術後他不僅能叫出我們的名字,睡眠質量也變好了,以前10分鐘一醒,現在除了起夜都能安眠。”術後第三天看到親人的變化,李女士和家人再也難以掩蓋心底的激動。原本需要全天盯着的親人,術後能自己端碗吃飯、安靜睡覺了,夜裡不再突然摔下牀或者亂開門,光是“能睡個安穩覺”這一點,就卸掉了家屬肩上最沉的擔子。

這次手術的成功,像在黑夜裡劃亮了一根火柴——雖然光亮還小,卻爲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有效的治療方法。東營市人民醫院的醫生們用比“繡花”還精細的手藝,在血管上搭起“生命之橋”,背後是神經內科、麻醉科、護理團隊像齒輪一樣嚴絲合縫的配合。

新技術的路還長,就像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手術效果能持續多久、適合哪些老人,還需要更多時間來驗證。未來,東營市人民醫院手足外科將繼續加強多學科協作,不斷優化手術流程,提高手術成功率和安全性,爲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帶來更多福祉。(大衆新聞記者 鞏奕含)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