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經山歷海》:刻畫新時代可愛的基層黨員

“開始了!”自3月23日起,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街頭鎮房家溝村家家戶戶的村民每晚都守在電視機前追看《經山歷海》。這部講述基層黨員幹部平凡故事電視劇在央視一套播出,受到各年齡段、各圈層受衆的關注。“演到哪了,成爲我們最近茶餘飯後的聊天主題,圍繞劇情的各種討論天天在朋友圈刷屏。”村民房文祥說。火熱的追看景象也出現在視頻網站的彈幕評論中。“選調生報到”“現實好劇,實力派演技”,網友你一言我一語,或打卡報到,或分享觀感,興奮勁兒顯而易見。不僅收穫了良好口碑,播出數據同樣亮眼。據中國視聽大數據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情況顯示,《經山歷海》首周播出收視率1.078%,位列同時段排名亞軍。

《經山歷海》爲何能“火”出圈?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副主任張賀福認爲:“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執政大廈的根基,是黨的工作和全部戰鬥力的基礎。這部電視劇立足於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基層政治生態,聚焦鄉鎮發展過程中的現實難題與矛盾衝突,展現了基層黨員領導幹部在平凡工作崗位上努力爲羣衆辦好每一件事的實幹精神,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高擎火炬、吹響號角。濃郁的時代氣息、淳樸的煙火味道與獨特的地域風格有機調和,既具現實貼近性,又有精神指引力,很容易引發廣大黨員幹部羣衆的心靈共鳴。”

要寫“今天”的故事,寫眼前這羣可愛的人

這部電視劇改編自“五個一工程”獲獎小說《經山海》。雖有原著堅實的文學基礎,主創團隊卻沒有“紙上談兵”,照搬小說內容,而是深入生活挖掘素材。從革命老區九間棚村,到時代楷模王傳喜任職的蘭陵縣代村,他們走訪了山東省5個地市的60餘個村鎮,採訪了120多位鎮黨委書記、村支部書記,其中有充滿活力的年輕幹部,也有極富經驗的“老基層”。片方還請來曾有6年基層工作經驗的雷娟擔綱編劇,她的經歷對劇本創作特別有幫助:“某個角色的行爲邏輯應該是怎樣的,語言應該是怎樣的一種風格,我都能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信手拈來。”該劇導演楊亞洲表示,時代在發展,很多東西發生了變化,我們希望能獲取最新鮮真實的素材。在採訪和討論中,創作思路逐漸清晰起來——要寫“今天”的故事,寫眼前這羣可愛的人,契合當代人的所思所想。

《經山歷海》沒有搭景,而是選擇在故事背景地山東日照實景拍攝。大到海港山村,小到鎮政府辦公樓,很多場景“就地取材”,連羣衆演員都是土生土長的當地農民。飾演石屋村村支書劉賢達的演員秦焰介紹:“我們跟拍攝地的老鄉打成一片,苦在一起,樂在一起。”

拍攝期間,劇組每天都要聚在一起圍讀第二天要拍的劇本。大家暢所欲言,把對人物的理解和演繹方式的構想通通拿出來討論。即使拍夜戲回駐地已是凌晨,圍讀工作雷打不動。主創還邀請當地基層幹部參加,日照市嵐山區官汪村黨支部書記宋友金回憶:“一聊就是一晚上,從我日常工作流程,到生活點滴,每個細節都反覆推敲。”正是這種用事實說話、讓真人發聲,全方位沉浸式的創作方式,《經山歷海》才拍出了真情實感,才讓觀衆更加信服。

“太真實了,一幕幕都拍到了我的心坎裡”

劇中,在隅城區政協文史委工作的吳小蒿,通過幹部遴選當上楷坡副鎮長。剛上任,工作就給她出難題。先是在易地搬遷工作上遇到困難,又趕上安瀾村小冷庫爆炸,還差點在平湖村一場火災中喪命。但她並沒有被這些困難打敗,而是迎難而上,迅速成長起來,從毫無基層經驗的“愣頭青”變成受羣衆稱讚的好乾部。

觀衆只有願意將自身投射於角色,經歷他們所經歷的,體驗他們所體驗的,纔有可能真正從心底認同。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沈鈺扉看來,吳小蒿有點像《士兵突擊》裡的許三多,有韌勁兒,認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絕不退縮。“相較於那種有光環的完美角色,吳小蒿更接近我們普通人。我在觀看過程中能感受到吳小蒿能力的侷限、面臨的困境,這讓我更好奇她是如何解決這些困難的。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與這個角色產生共情,她的選擇對我來說也更有現實感召力。”

不只吳小蒿,堦坡鎮其他基層幹部也都有些小個性。比如,鎮長賀豐收經驗豐富,工作方法卻略顯粗糙。管區書記郭默有着現代年輕人的“通病”,手機不離手。創作者通過巧妙的藝術手法,讓他們成爲普普通通卻獨一無二的“這一個人”,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作爲與吳小蒿一樣的基層女幹部,日照市河山鎮副鎮長鄭潔感慨:“看《經山歷海》,眼裡老是噙着淚。因爲太真實了,一幕幕都拍到了我的心坎裡。很多情節臺詞就是我日常的切身感受。比如,賀豐收忙於工作忽略了兒子成長,他向兒子表達愧疚之情時說的那番話,道出了我的心聲。再比如爲預防泥石流災害,吳小蒿在暴雨中帶領石屋村村民撤離那場戲,我眼前浮現出去年夏天和同事爲防汛工作整夜冒雨奔忙的情景。”

影像爲黨史學習教育開拓更多空間

爲什麼選擇做這樣一部電視劇?該劇總製片人芶鵬回答:“在建黨百年的時間節點上,我們的創作團隊把目光聚焦於當下,聚焦於新時代普通基層黨員的奉獻和奮鬥。”正如劇中的一幕——當被問到嚮往什麼樣的生活時,吳小蒿回答:“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這句臺詞爲劇中乃至現實生活中無數基層幹部兢兢業業的工作找到了行爲邏輯的註腳。

大學生黨員常榕莎也對這個情節印象深刻:“女主角說這句話時語氣平和,卻一下子讓我熱血沸騰起來。我希望未來自己也能加入基層工作,爲鄉村振興發展貢獻力量。”鄭潔說:“看到觀衆‘基層幹部真不容易’的評論時,我心裡的使命感油然而生。經山歷海,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再難的事情也有解決辦法,我紮根基層的決心更足了。”

“鄉鎮是落實黨的政策的‘最後一公里’。黨的十八大以來,鄉鎮基層幹部羣體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有理想並願意將理想付諸行動,觀察問題的角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與以往不同了。他們紮根在一線,把黨中央的思想精神和決策部署學習透徹、落地生根,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發展帶來的紅利,同時又創造性地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使各項政策更加豐富完善,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關係。正是這股強大的改變力量,作用於鄉村乃至整個社會,爲時代前行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張賀福說。《經山歷海》沒有就基層幹部寫基層幹部,而是將他們的個人奮鬥與地區發展、社會進步有機結合起來,以一個個具體而真實的工作生活經歷拼貼出一幅富有時代性、複雜性和現場感的中國鄉鎮圖景。

劇名中的“山”和“海”,不僅指地理上的高山大海,也是脫貧攻堅道路上遇到的阻礙。該劇設置了環境惡劣的山村、富裕的漁村、有一定工廠基建基礎的平原村等敘事場域。由於地理位置不同,居民觀念各異,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的難題也不盡相同。其中既涉及環境整治、安全生產、招商引資等基層治理宏觀問題,也有婚喪嫁娶、家庭情感、孩子教育等民生微觀現象。大跨度的場景、多維度的關係,串聯起當下鄉鎮正經歷的大發展、大變革,爲時代新徵程留下了豐富細微的歷史記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要鼓勵創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這爲新時代的文藝工作特別是影視創作工作指明瞭方向。回望過往的奮鬥征程,中國共產黨所走過的各個歷史時期在大量影視作品中得到了生動展現。而新時代基層黨員幹部正在發生着的故事,又成了鮮活的當代史,爲我們的文藝創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寶庫。從這個角度看,《經山歷海》的創作者以歷史的眼光審視,用藝術的酵母加工,用現實主義的理念創作,化大道理爲身邊事,融論述與抒情於一體,讓黨的歷史、黨的理論、黨員信仰在影像中得到了生動表達和深刻詮釋,不失爲用影像助力黨史教育的一次十分有益的嘗試。(記者:李蕾馮帆,實習記者:杜馥利

《光明日報》(2021年04月10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