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大戰靠強國?尼泊爾鬥印度的邊界地圖亂鬥

印度和中國爆發嚴重的邊境衝突;幾乎同時,山區另一邊的印度和尼泊爾,也正在地圖上展開領土之爭。圖爲加勒萬河谷衝突後盤旋在中印邊界的印度空軍。 圖/法新社

不久前,印度和中國在有主權爭議的邊界——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爆發衝突,雙方軍隊上演全武行,造成1962年中印戰爭後最慘烈的死傷。由於印中存在領土爭議已久,本次走火是積怨下的必然結果,兩國正試圖透過外交渠道降溫,也讓廣袤的喜馬拉雅山區陷入不穩局面。

或許是因爲兩個核武大國以拳腳相向太吸睛,山區另一邊幾乎同時發生的爭執——印度和尼泊爾的領土之爭——卻乏人問津。6月中旬,尼泊爾修法將兩國存在主權爭議的部分領土,劃入尼泊爾新地圖,兩國雖然沒有暴力衝突,卻代表印度正面臨來自弱小鄰居的挑戰,特別是中國因素的摻入,深刻威脅印度的南亞霸權野心。

6月中旬,尼泊爾修法將兩國存在主權爭議的部分領土——卡拉帕尼(Kalapani)、裡普列克(Lipulekh)和林比亞都拉(Limpiyadhura)——劃入尼泊爾新地圖。圖爲尼泊爾外交部長與尼泊爾地圖,資料照片。 圖/美聯社

印度與尼泊爾的領土爭議,可說是百年曆史恩怨,近期越演越烈,則可回溯至去年,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決議廢除〈憲法第370條〉所致。在廢除此條文後,查謨和喀什米爾邦失去自治權、成爲聯邦屬地,印度爲此公佈新的領土地圖,更趁勢將與尼泊爾的爭議地區劃入,引來加德滿都強烈抗議。

改改地圖、換換名稱,是各國對爭議領土常見之舉,真正的麻煩乃是改變現狀,因爲這等於破壞雙方默契。今年5月初,印度修築了一條通往印、中、尼邊界裡普列克(Lipulekh)的道路,此路線是給印度的喜馬拉雅山朝聖者提供的最新禮物,可縮短通往西藏自治區岡仁波齊–瑪旁雍錯(Kailash-Manasarovar)的時間。

乍看是印度內部工程,但這條路穿越尼泊爾聲稱擁有主權的領土,再度讓尼泊爾不滿。

今年5月初,印度修築通往印、中、尼邊界裡普列克(Lipulekh)的道路,這才引爆不滿的尼泊爾,在邊界地圖上有所動作。圖爲西藏自治區內的岡仁波齊。 圖/中新社

裡普列克位於卡拉帕尼(Kalapani)山谷上,形成了印度、尼泊爾和中國之間的三分點,也是一條古老的貿易和朝聖之路,在中印戰爭後爲防禦中國入侵,印度決定關閉,直到九零年代才逐步開放。

加德滿都之所以認爲此地域屬於尼泊爾,是根據1816年的《蘇高裡條約》。此條約爲英尼戰爭後,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尼泊爾國王簽署,表明卡利河(Kali River)爲尼泊爾邊界的西端,換言之——尼泊爾的領土限於卡利河以東,包括了現在印度佔有的卡拉帕尼等地。

爲了反制印度的主張,今年6月中旬尼泊爾公佈該國的新地圖,便將卡拉帕尼、裡普列克和林比亞都拉(Limpiyadhura)爭議地區納入(這三個地區目前由印度實際控制),自然也遭到印度駁斥。

印度政府聲明,修路是在卡利河以西,沒有侵犯領土的問題,兩國可透過外交溝通,軍方更表示有理由相信:尼泊爾可能是在「他國」要求下提出新地圖,似乎暗示中國就是藏鏡人。

尼泊爾對於卡拉帕尼(Kalapani)爭議地區的認定,根據來自英尼戰爭後簽署的《蘇高裡條約》。圖爲英尼戰爭畫作。 圖/維基共享

要知道,印度目前的邊界——不管是與尼泊爾的邊界,或與其他鄰國的邊界——都是由昔日英國統治下繪製界定。印度繼承了英屬印度的領土,也接受多數過去簽署的條約,但由於政治考量與自然環境變遷(如河流改道),舊條約只能當作參考,重點還是在於各國如何協商。

根據《蘇高裡條約》劃定邊界看似簡單,但該條約卻沒有敘明卡利河的具體位置,原因在於此河的起源。卡利河屬於馬哈卡利(Mahakali)河下游段,而馬哈卡利河有兩條支流,東北段源自裡普列克,西南段源自林比亞都拉,若將裡普列克當作卡利河起源,有利於印度,反之則有利於尼泊爾。

如此不難明白雙方的立場,多年來兩國也不斷列舉歷史文件,強化自身對爭議領土的立場。如尼泊爾提到在1816年至1880年出版的大多數地圖裡,都顯示馬哈卡利河源自林比亞都拉;印度則提供了1830年代的稅收記錄和其他行政文件,聲稱卡拉帕尼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雙方各說各話、難有交集。

尼泊爾與印度雙方各說各話、難有交集。圖爲尼泊爾軍隊。 圖/法新社

此外,尼泊爾強調卡拉帕尼地區是「借給印度」,因爲1960年代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Mahendra)有感於中國大軍壓境,希望幫助印度解決安全問題,因此允許印度臨時使用此區域。然而中印戰爭後,印度軍隊與駐守的邊防警察並沒有離開,造成尼泊爾的困擾,多次要求印度撤出。

印度卻主張,當時尼泊爾接受印度對喜馬拉雅山區的戰略觀,爲抵禦中國入侵,故將卡拉帕尼地區「實際轉交」給印度,這從馬亨德拉戰後未具體反對印軍駐紮可看出。不過也有尼泊爾人反駁,這是因爲馬亨德拉當時爲保君主專制,無法得罪印度,如今尼泊爾已轉爲民主政體,且與中國關係改善,必須糾正歷史錯誤,不能再縱容印度。

需注意的是,從1980年代開始,印尼兩國嘗試解決邊界問題,獲得一定成果。像是成立聯合工作小組共同測量劃定,完成98%的邊線,只剩卡拉帕尼等區域。又如1996年雙方簽署《馬哈卡利條約》,約定共享河水、共同發展;兩國還於1998年簽署協議,同意通過雙邊談判解決所有邊界爭端。

即便兩國高層有合作意願,但卻面臨國內政治的變數,即是尼泊爾內戰與廢除君主制。事實上,《馬哈卡利條約》在尼泊爾引起相當大的反彈,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CPN-UML)因此分裂,現任尼國總理奧利(KP Sharma Oli)即是當時尼共要角,也非常反對與印度簽約。

1998年,尼泊爾的共產黨支持者遊行抗議,要求印度軍隊退出卡拉帕尼地區。 圖/法新社

尼泊爾內戰於2006年結束,一年多後君主制正式走入歷史,成爲民主共和國,這段期間共產黨各派系也積極參與政治,替未來執政打下基礎。2017年尼泊爾舉行睽違多年的國會選舉,奧利領導的尼共(馬列)成爲最大黨,再加上激進的尼共(毛主義中心,CPN-MC)席次已過半,兩派不久便合併,開啓共黨掌權新時代。

兩大之間難爲小,尼泊爾亦擔心被印中兩國當作交易籌碼。2015年莫迪訪中,兩國發表聯合公報,內容便提到可通過裡普列克進行貿易,等於直接否認尼泊爾對此區域的主權訴求,尼泊爾提出抗議也無濟於事。此公報也是今年印度修路的遠因,顯示兩強尋求共同利益,隨時可能犧牲弱國。

爲避免這種最壞的情形,奧利政府利用國內反印聲浪,選擇傾向中國,但如果只將尼共的對外政策歸爲意識形態,有簡化其戰略之虞。誠然,尼共與中共有許多共通點,北京更希望透過尼共推動一帶一路、拓展勢力範圍,但奧利政府則借力使力,企圖透過引進中國力量,以平衡印度多年來對尼泊爾的干預。

像是習近平於2019年訪問尼泊爾,兩國簽署了包括貿易、投資和邊境管理在內的衆多協議。中國預計將於2020年至2022年間提供35億元人民幣援助計劃,並將兩國關係提高到戰略伙伴。最受注目的還有中尼鐵路的修築,被視爲是打破印度長期掌控尼泊爾進出口的管道,特別是印度曾數次封鎖、施壓尼國。

北京希望透過尼共推動一帶一路、拓展勢力範圍;奧利政府則借力使力,企圖透過中國力量平衡印度。圖爲青藏鐵路;中尼鐵路則是兩國計劃要將青藏鐵路延伸、連接中尼兩國邊界。 圖/新華社

另一方面,尼共也着手進行「去印化」。由於歷史、地理等因素,尼泊爾長期受到印度影響,二戰後各殖民地紛紛獨立,印度仍是以特殊關係來界定與尼泊爾的兄弟情,1950年友誼條約即規定「雙方人民可自由遷徙並享有國民待遇」。基於條約精神,印度主張邊界開放,但尼共認爲該條約會傷害國家主權與利益,因此認爲應修正甚至廢除。

又如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大流行時,因非法越境的印度人民可能帶來難以追蹤的傳染人口,奧利總理公開表示:

來自印度的病毒,比中國或義大利的更致命。

印度與尼泊爾的領土爭議,可說是百年曆史恩怨,近期越演越烈。圖爲加德滿都羣衆,抗議印度修築通往裡普列克(Lipulekh)的道路,通過尼泊爾領土。 圖/歐新社

奧利刻意煽動民間反印情緒,尼共更試圖修改國籍法,讓外籍新娘必須等待7年才能獲得公民身分。雖然法律一視同仁,但與尼泊爾人主要通婚者即印度人,此舉也被視爲是藉機阻擾印度人民取得尼泊爾國籍。

尼印的地圖之爭同時,6月中旬又傳出有20多名印度人試圖從比哈爾(Bihar)邦邊界進入尼泊爾,與尼國軍警發生衝突,有人因此遭受射傷身亡,是近年來最血腥的邊界糾紛之一。儘管進一步消息不明確,但這顯示雙方正陷入交惡狀態,尼印雙方几乎沒有對話。

這就讓尼泊爾別無選擇,即使面臨中國的債務陷阱、或是中國因河流改道而可能獲取尼國領土,尼泊爾寧可火中取栗,靠向中國。進一步而言,當尼泊爾和印度兩國都由民族主義政黨執政、當印度仍不改傳統交往模式,本次地圖風波只是開端,尼印關係將呈現越發僵硬的趨勢。

兩大之間難爲小,但尼泊爾寧可火中取栗,靠向中國。圖爲2019年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到訪尼泊爾,加德滿都街頭掛滿了習近平以及尼泊爾總統班達裡的照片。 圖/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