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成本將降至10萬內 末端無人配送2023年迎爆發
本站汽車6月3日報道 6月3日,辰韜資本在北京發佈末端無人配送賽道研究報告,報告預判,全球首個超千臺規模的無人車隊將於今年率先誕生在無人配送賽道。未來3年,無人配送整車成本會逐步下降至10萬元以內,無人配送賽道將率先迎來爆發。
城市配送的最後1公里,一直以來是物流配送業成本最高的地方,也是自動駕駛最具價值的落地場景。
與幾年前相比,末端無人配送這條賽道在成本、效率和運營成熟度方面已經進入批量商業應用前夜。
報告認爲,2021年我國末端配送市場規模將超3000億元,末端無人配送最主要的兩個場景快遞和即時配送(包括外賣、生鮮、商超、零售等),都蘊含着巨大的市場價值。
快遞、商超、零售將率先商業落地
數據預測,2021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將完成955億件,業務收入達9800億元,即時物流訂單規模將達到300億單左右。
目前,快遞業末端配送成本平均約1.2元/件,即時物流配送單價約7-9元/件,配合2021年訂單規模綜合計算下來,2021年快遞和即時物流末端配送總市場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並且訂單量還在快速上漲。
一邊是火熱的訂單需求,一邊卻是物流配送的現實難題。
末端配送主要分爲快遞和即時配送。當前物流配送業面臨着招人困難、運力短缺、管理困難、成本上漲等諸多難題,這使得自動駕駛等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應用有了極大必然性。
自動駕駛應用對於末端配送具有多重價值,包括補充配送運力、提升配送安全性、節省物流成本,以及提升物流、配送管理規範性等。
實際上,在細分應用場景上,生鮮、零售和快遞將比餐食外賣更容易實現無人配送應用。快遞和生鮮、零售配送爲單點對多點的場景,發貨點一般有專門的場地用於停車,並且有專人負責揀貨,即時性要求也相對較低,非常適合由無人車配送。
而餐食外賣爲多點到多點的場景,車輛需要在多箇中小商家取貨,大多數商家沒有專門的停車場地和專業的揀貨人員,且商家多位於商圈,人流密集,環境複雜,對算法有較高要求,同時,餐食外賣的即時性要求非常高,綜合來看,餐食外賣短期內並不適合無人車落地。
目前京東、阿里、美團,以及初創企業白犀牛、毫末智行等,將更多精力放在快遞、生鮮和商超場景,隨着技術逐步成熟和法規允許,將逐步擴大運營規模。
實際上,近年來快遞、商超和外賣等場景下的無人車送貨服務,已經在各地低調推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商業模型也已初步形成。
無人配送產業鏈
無人配送上游是各硬件和零部件供應廠商,包括線控底盤、激光雷達、攝像頭、計算平臺等,既涉及到汽車產業,也需要新的數字化和智能化配件,讓無人配送車真正能夠“自動駕駛”。
整體來看,我國無人配送車行業的上游關鍵零部件供應商發展較快,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技術不斷成熟,芯片算力、傳感器性能、底盤穩定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整車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也快速提升;
二是價格不斷下降,隨着量產計劃實施,大規模應用將進一步降低硬件成本;
三是國產零部件供應占比逐步增加,線控底盤、芯片、計算平臺、激光雷達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加入戰局。
無人配送中游是解決方案公司,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互聯網巨頭,以阿里巴巴、京東、美團爲主,三家公司都比較早開始自動駕駛技術的前瞻研發,目前都組建了百人以上規模研發團隊,他們既有較強的技術團隊和研發積累,也是場景方,同時在資金和資源上有非常大的優勢。
另一類是創業企業,以白犀牛、新石器、一清創新、行深智能、毫末智行等爲代表,這些企業創始人多有自動駕駛研發和技術背景,選擇無人配送作爲其技術落地的主要場景或者場景之一。
下游主要是傳統配送服務商、配送需求方,主要包括電商、商超、快遞、外賣,以及本地生活服務企業,一些封閉園區也採用無人配送車來承擔園區物流需求。
整體來看,主要分爲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以京東、阿里、美團爲代表的電商集團公司,他們基於自身業務需求和特色,在一個或多個場景下進行試運行。
第二種是以永輝超市、物美超市、叮噹快藥、每日優鮮等爲代表的商超零售企業,這類企業的特點是市場較爲分散且地域性很強。
第三種是順豐、四通一達、達達等快遞/配送服務商,目前很少投入無人配送的研發,多處在探索和嘗試階段,未來較大可能會通過與解決方案商合作的方式開展無人配送服務。
互聯網巨頭有場景優勢 初創公司可差異化競爭
配送環節的效率、成本、服務已經成爲了各大電商巨頭、外賣平臺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因此,阿里巴巴、京東、美團在無人配送研發和試運營上投入巨大,並已經初見成效。
車輛數量上,京東計劃2021年達到千臺規模,2022年5000臺以上,後續3年實現5萬臺規模。
京東、阿里、美團無人配送情況對比
除了阿里、京東、美團之外,目前國內其他配送服務商/需求方,如生鮮零售企業、快遞配送企業,基本沒有無人駕駛方面的研發投入和技術能力,但是配送能力亦是其提升線上服務競爭力、保持傳統業務優勢的必爭之地。這一定程度上給了創業公司機會。
互聯網巨頭如京東、阿里和美團有一定優勢,他們既是解決方案商,也是場景需求方,目前是賽道的主要玩家,但初創公司在組織管理和商業選擇上更加靈活,仍然有巨大的市場機會。
快遞、零售業存在海量無人配送需求
我國零售業有諸多玩家,它們與巨頭存在潛在競爭,與獨立第三方無人配送公司則是天然盟友,爲了保證配送服務,同時確保流量、數據安全等不被競爭對手卡住,在有限的資金下,他們更願意與初創企業合作。
這些商家的線上業務體量正在快速增長,將產生大量即時配送訂單,這些需求和場景有很強的地域性、多樣性,且難以被巨頭壟斷,可以支撐新的商業模式和無人配送服務商。
商業模型已初步形成 未來3年賽道迎爆發
目前無人配送商業模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以服務集團內部業務爲主,服務內部需求、內部結算,主要代表爲阿里、京東、美團,但各家的結算方式可能略有不同。
第二種爲提供無人配送運營服務,即提供無人配送運力。如白犀牛、行深智能、毫末智行等。
第三種以車輛銷售、租賃、軟硬件解決方案收費,如新石器、一清創新、馭勢科技等。
據辰韜資本調研瞭解,未來也有可能出現配送服務商/需求方和無人配送解決方案商成立合資公司,共同佈局無人配送研發和運營的深度合作模式。
無人配送商業模式
影響無人配送綜合成本的核心要素包含車輛軟硬件成本、使用/運營成本、運營效率等。
在車輛成本方面,根據辰韜資本調研,無人配送車整車成本會因車型(底盤+上裝)、傳感器方案、計算平臺選擇的不同而呈現較大差異,目前部分企業能做到整車成本20-25萬元左右,也有企業的整車成本在50萬元左右。多位無人配送從業者表示,無人配送車在未來3年內會實現規模化量產和商用,整車成本會逐步降至5-10萬元。
車輛使用壽命方面,目前底盤和傳感器廠商基本都是質保1-3年,預計未來隨着供應鏈和技術不斷成熟,使用壽命可以達到3-5年。
運營成本方面,目前無人車的運營成本主要包含保險、車輛運維、現場安全(運維)人員、後臺遠程監控/操作人員費用、雲平臺服務費用等。其中保險和車輛運維成本佔比較低,現場安全(運維)人員、後臺操作人員的薪資佔比較高。但人員成本會隨着去現場安全員、後臺人員監管效率提升而大幅降低。
從無人配送車運營成本來看,去現場安全員、轉由遠程人員負責監控、管理多輛無人車,爲商業應用的先決條件。
無人配送成本和運營現狀
自2020年起,末端無人配送頭部玩家已陸續去掉安全員進入常態化運營,並在實際運營中產生真實的商業收入。這意味着,無人配送車已超越Robotaxi等賽道的測試或者開放體驗階段,離真正的規模化、商業化落地更進一步。
辰韜資本預期全球首個超千臺規模的無人車隊將於今年率先誕生在無人配送賽道,未來3年,無人配送整車成本會逐步下降至10萬元以內,無人配送賽道將率先迎來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