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不易累積壓力」的生活習慣!精神科醫師:先從這兩件事做起

日本精神科醫師Sidow認爲,若想養成「避免累積壓力的習慣」,可先從兩件事做起:一是決定什麼事不做,二是改變面對不想做的事的態度。圖非當事人。 示意圖/Shutterstock

哪些習慣讓你不會累積壓力?

提到「不會累積壓力的習慣」時,各位會聯想到什麼呢?

我想大家腦海中應該會浮現這些內容: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起牀、一週運動三次以上、一天三餐飲食均衡、每天睡六小時以上,或是不做不想做的事。

那麼,只要養成這些習慣,就能成爲完全不會累積壓力的人嗎?

答案是不行,與其說這樣太過精確的生活會讓人疲憊,倒不如說光是要實際執行就不太可能了。

如果各位是平常就能實踐這些習慣的人,應該從一開始就不會入手這本書了。

這些習慣當然全都很重要,但是會拿起這本書的讀者,應該也存在着那些無法保有睡眠時間、暴飲暴食或是做着不想做的工作的人,爲此我想分享給他們一些不必勉強自己就能避免壓力累積的習慣。

「stretch」這個單字含有「拉長」的意思,其實它和壓力〈stress〉這個單字的來源相同。

壓力如果像被拉長一般,持續處於負荷過重的狀態下,壓力便容易積累,因此要從平時開始注意不過度施加負擔,才能邁出養成不累積壓力的習慣第一步。

如果能夠自然而然地做到早上在固定時間起牀、一週運動三次以上、留意飲食營養均衡等等事情,那就沒有問題,但如果這些事造成的負擔過重,反而會讓持續下去這件事變得壓力重重。

因此,如果要養成某種習慣,只要設定比自己目前的狀態「稍微高一點點」的目標就好,先等到能輕鬆達到這個目標後,再設定接下來的目標。

在此基礎上,希望大家注意這兩件事:「決定什麼事不做」與「改變面對不想做的事的態度」。

首先,不是決定要做的事,而是「決定什麼事不做」。

人們打算養成某種習慣時,通常會決定「要做的事」,例如每天要走三十分鐘、一週要去一次健身房等等。但是,如果決定了要做的事,要是中途有一天沒有達成,通常就會難以養成習慣。

因此我推薦大家「決定什麼事不做」,也就是要改善自己生活中的負面行爲。

但請大家注意,絕對不要考慮將這些行爲直接減至零發生。例如想停止暴飲暴食時,不要想着「不要暴飲暴食」,而是要想「一週最多隻能暴飲暴食一次」。

透過訂出想要戒掉的行爲的最低標準,當做出這種行爲時,罪惡感會減輕,且更重要的是你會較容易繼續戒除此行爲。

上述方法還可以運用在其他不健康的習慣上,例如抽菸、熬夜或亂花錢等等,請把這個方法當作改變壞習慣的契機,試着採用看看吧。

隨着壞習慣減少,生活中的混亂能獲得改善,也能減輕壓力,最終便容易走入良性循環。照着這個方法做,一開始覺得很難達成的規律運動與睡眠,都意外地能做到,所以作爲養成不累積壓力的習慣的第一步,請試着決定出不做的事吧。

第二件事是「改變面對不想做的事的態度」。

任何人都會遇到必須得做不想做的事的情況,但希望大家記在心裡的是,當下我們要將這個情況想成「對自我的成長有幫助」。

例如,突然被派了繁瑣的工作時會感到壓力,然而,如果只是將它認定爲壓力,則身心靈的負擔會變得更重。請試着在感到壓力後,稍微喘口氣,並且思考看看「做這件事會帶來什麼好處呢?」

以上述被分配工作的例子來思考,可以想到這些好處:能夠當作提升作業效率的練習、能對同事提供幫助、上司對自己的評價更佳等等。這樣一來,原本令人討厭的事情便會轉變成對自己有益的事。

時常聽到有人說「爲了在公司做出一番成績,要先喜歡上工作!」但我對這種思考方式並不是很贊同。無論是什麼事,不擅長的事就是不擅長、討厭的事就是討厭。如果有人和我說要喜歡上某件事我就能立刻喜歡上,那日常生活中應該也就不存在什麼煩惱了。

因此就算不擅長或不想做也沒關係,只要想成是爲了成長而做就好。用體育活動來思考會比較好懂,本身就喜歡跑步訓練或柔軟體操的人相對較少,但正是因爲知道這些基礎項目可以帶來更優秀的成果,所以才能堅持下去。

如前述,即便是不想做的事情,只要賦予它一些意義,感受到的壓力程度便會降低同樣地,面對令人震驚或厭惡的事情時,儘管已經發生的事實不會改變,但要怎麼賦予它意義是你的自由。

感覺到壓力時,請稍微喘口氣,並試着思考這件事會爲自己帶來什麼吧。儘量習慣這種思考方式後,對於壓力的感受應該會完全不同。

《爲什麼吃蛋糕、看電影、去了健身房,都還是好不起來》。 圖/高寶書版

本文摘自《爲什麼吃蛋糕、看電影、去了健身房,都還是好不起來》,2024/07/17高寶書版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