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央行官媒:債券市場潛在風險不容小覷

陸央行媒體引業內人士稱瘋搶國債也是對經濟的唱空。(澎湃新聞)

大陸央行官媒《金融時報》13日報導,今年以來,大陸債券市場持續火熱,但是潛在風險不容小覷。業內專家多次提示,債市不會永遠上漲,當前市場反轉的風險不斷增大。

對於債市風險,大陸央行正從喊話轉向行動。從4月開始,央行就開始提醒市場「不要炒國債」;7月1日,大陸央行宣佈,將於近期面向部分一級交易商開展國債借入操作,並表示賣出國債操作正推進落地。

《金融時報》報導,「這次公告表明,央行會用實際行動來告訴市場,國債價格會降。國債市場存在價格下降預期,未來運行就會更平穩。」光大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張旭解釋。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央行公告借入國債並賣出,是保匯率、穩預期的體現。國債買賣是貨幣政策架構調整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利於更好地發揮利率調控機制作用。

絕非量化寬鬆 央行買賣國債定位於拓寬基礎貨幣投放管道

實際上,近幾個月以來,市場對大陸央行買賣國債一直保持高度關注。

如何理解這一操作?業內人士提示市場注意,大陸央行買賣國債定位於拓寬基礎貨幣投放管道,絕不是要搞量化寬鬆(QE)。

從國際經驗看,發達經濟體央行搞量化寬鬆往往有自身階段背景。通常是在危機衝擊下,持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直至面臨零利率下限約束後,國債市場仍流動性較差,缺少買盤而拋售力量很強,價格管道傳導不暢,央行通常會訴諸非傳統貨幣政策,其中就包括量化寬鬆(中央銀行大規模購買國債、商業票據等)。

比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後,發達經濟體央行普遍將寬鬆貨幣政策用到極致,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向市場提供極度充裕的流動性。

而回看大陸情況,目前貨幣政策仍有充足空間,財政狀況健康可持續,並不需要實施QE。據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及研究部總監龐溟分析,大陸經濟保持回升向好態勢,金融機構總體保持健康穩定,穩健的貨幣政策下尚未面臨零利率下限約束,國債市場認購和投資熱情頗高,一定程度上還有「資產荒」跡象,不存在推出量化寬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必把作爲常規操作的國債買賣,與量化寬鬆畫等號。

爲何選擇推進「賣出」操作?

對於大陸央行爲何推進國債賣出操作,有業內人士解釋,此舉有利於平衡好供需的時間錯位問題,並更好地發揮利率調控機制作用。

「央行一直表示買賣國債操作是雙向的,既有買也有賣。」該業內人士分析,短期央行對國債買賣的探索可能以賣出操作爲主,這與近期不斷走低的國債收益率有關。大陸央行有可能通過借入國債,然後再在二級市場賣出,以達到維持正常收益率曲線的目的。

具體來看,這種操作實際上釋放出了存量長債,短期內會形成相對更多的供給,對二級市場債券供求有實實在在的影響;可視爲是未來供給的提前釋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上反映的長期國債發行偏慢問題。

除了平衡供需,在張旭看來,央行國債買賣是貨幣政策架構調整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利於更好地發揮利率調控機制作用。他表示,未來大陸央行更多是以調控短端利率爲主,逐步理順由短及長的傳導關係,通過短期政策利率引導長期市場利率,從而形成正常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將二級市場國債買賣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對於更好地實現價格調控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長債利率,張旭認爲,當前長債利率已處歷史低位,未來跟隨降息下行空間有限。「今年以來30年、50年期國債收益率先後跌破過2.5%,整個國債收益率曲線延續下移態勢。」他表示,當前長債利率明顯超調,未來降息降的也只能是實體經濟的綜合融資成本,不代表處於低位的長債利率也要跟隨下行。

「央行也明確表態要保持正常向上傾斜的長債收益率曲線,兩者是會統籌考慮的。」亦有業內人士解釋,如果市場參與者將降息視爲對長債利率下行預期的印證,將會形成新一輪長債利率下行壓力,帶來預期與長端利率之間的螺旋下行循環。

此外,從保匯率、穩預期的角度,業內人士解釋,機構瘋搶國債,等於預期以後利率越來越低,說不定像日本那樣進入長期低利率時代,基本上就是在唱空人民幣,也是在做空中國經濟,加大了資金流出壓力。

《金融時報》報導,「美國降息時間表還有不確定性,資本市場表現仍然較好,大量美元迴流美國,美元較爲強勢。亞洲各國都在打一場看不見的匯率保衛戰,防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再現。」龐溟對進一步分析,國債收益率是資產定價之錨,會直接影響銀行利率;國債價格過高,意味着收益率太低,未來利率就不可能提高。

當然,維護債市平穩運行需要多管齊下,發揮政策合力。「央行已經多次提示相關風險了,未來還需平衡好政府債券發行節奏、提升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加強投資者教育、落實好監管制度等。」龐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