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研究報告 「挑食」疑似諾氏駝遠古時代滅絕死因
大陸研究挑食疑似諾氏駝遠古時代滅絕死因。圖爲已滅絕的諾氏駝復原圖(中)與現生的野雙峰駝(左)和家雙峰駝(右)。(中國國家博物館環境考古研究所提供)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新華社報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消息,該校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賴旭龍、盛桂蓮團隊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機構,研究已滅絕諾氏駝的古基因組,揭示了舊大陸駱駝屬動物演化歷史的複雜性,發現諾氏駝因「挑食」在末次盛冰期加速走向滅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線上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上。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教授盛桂蓮指出,駱駝對乾旱惡劣氣候環境有很強的耐受性,是學界探究生物環境適應性的理想物種,其演化歷史一直備受關注。早更新世晚期以來,分佈在歐亞大陸的駱駝以現生的單峰駝、家雙峰駝、野雙峰駝和已滅絕的雙峰駝諾氏駝爲主。
研究團隊獲取了中國東北地區7個晚更新世時期諾氏駝化石材料的完整線粒體基因組及部分核基因組,利用駱駝屬動物滅絕種與現生種的遺傳學數據,結合形態學、年代學、穩定同位素數據開展跨學科分析,並對諾氏駝與現生雙峰駝祖先種羣可能存在的基因流動進行了分析。發現在駱駝屬動物的演化史上,歐亞大陸雙峰駝不同物種存在廣泛的基因流動,諾氏駝與家雙峰駝、野雙峰駝之間的演化關係不能模式化概括爲簡單的分叉樹,推測其應爲網狀結構,其演化歷史比學界已有認知更爲複雜。
與現生雙峰駝有着交叉親緣關係的諾氏駝爲何在晚更新世末期走向滅絕?研究人員通過對諾氏駝樣品的碳同位素分析發現,隨着時間推移,諾氏駝食性變化不大,飲食習慣較單一,比較挑食。相比現生家雙峰駝和野雙峰駝,諾氏駝的核苷酸多樣性更低,這可能反映了在深海氧同位素3階段期間諾氏駝種羣就已發生了收縮,隨後到來的末次盛冰期嚴酷氣候環境成爲壓垮諾氏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大大加速了其滅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