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子鎮牆子路村長城腳下走花會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王洲

2月24日,元宵佳節,密雲區大城子鎮牆子路村一年一度的民間花會活動再次上演。“總督官”精神抖擻地打一杆小旗引路,緊隨其後的是龍門旗,橫幅上寫着“牆子路民間花會”七個大字,後面五顏六色的龍旗隨風飄舞。12檔花會依次登場,原本平靜的小村莊沸騰起來。

今年的表演隊伍由牆子路村和相鄰在北溝村共152名村民、12檔節目組成。表演者個個精氣十足,紛紛亮出絕活:氣勢恢宏的舞龍舞獅、剛健熱烈的大鼓、引人發笑的小車會、動作靈活的高蹺……這些表演讓羣衆大飽眼福,點燃了村民們對傳統民間藝術的熱情。現場歡呼聲、掌聲不斷,喜氣盈盈、熱鬧非凡。據村委會工作人員介紹,活動開始前幾天,就不斷有北京市裡和密雲城裡的居民打電話詢問花會是否舉辦,這項活動一直受到社會各界關注。活動當天,很多遠道而來的遊客,以及攝影愛好者、抖音博主出現在行進的隊伍中,爲傳統民俗增加了一份時尚新鮮感。

表演者老幼相差60多歲

據牆子路花會“督官”蔡波介紹,表演者當中年齡最長者已79歲高齡,這位名爲魯廣生的老人蔘加過10多次花會表演,一直在“吵子”的隊伍裡專注演出,而最小的表演者僅12歲。表演高蹺的孩子們都很年輕,其中今年讀高中的魯明昊是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參加演出活動。魯明昊媽媽負責“訓練”高蹺隊伍,她說,孩子們第一次走下來全都累哭了,但是沒有一個人放棄,後來又抹乾眼淚接着學。“音樂”檔花會本是5位老人的節目,但因1人無法參演,村裡的一位少年披掛上陣,參加到演出隊伍中,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轎子坊”代表性傳承人王樹才的孫子。

隊伍中,可以看到十多個稚氣未脫的孩子踩高蹺、表演二韃子摔跤、舞獅,牆子路花會的生命力在“00後”、“10後”當中得到傳承。

多民族融合形式的表演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牆子路花會傳承至今已有近百年曆史,在90年代村裡關於花會活動的記錄中,還未出現“音樂”和“腰鼓”這兩檔花會。可見花會的“會檔”組成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着時代發展、羣衆喜聞樂見的方式在不斷“自我生長”。

“音樂”會檔起源於清代末期,當時專門爲祭祀、慶典、婚喪嫁娶演出,出現在花會當中並不多見。而“長城腰鼓隊”是北溝村組織的一支隊伍,表演者均爲女性,她們身穿紅綢綵衣,腰挎小鼓,邊敲邊舞,走出各種複雜多變的隊形,展示了長城腳下村民的威風。

牆子路民間花會呈現如此豐富的形式,與其邊關重鎮的歷史地位不無關係。明清以來,來自天南海北的駐軍和商賈曾使這裡繁盛一時,而他們的後代落戶居住於此。這個800多人的小村子,竟然有着46個姓氏,除了“王”“趙”“蔡”這些常見姓,也不乏“琚”“屈”“榮”“翁”這類少見姓氏。這一方村落的開放、包容,令五湖四海的民俗習慣在這裡實現了交匯、融合與綿延發展。

福滿京城,春賀神州。牆子路花會活動持續兩個多小時,在村民的歡聲笑語中,營造了歡樂、喜慶、濃烈的節日氛圍,熱熱鬧鬧地開啓了新一年的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