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情政治學悟出兩岸合作之道
(圖/新華社)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病毒,蔡英文總統繼2020年1月22日、1月30日後,於2021年5月13日第3度邀集相關部會及單位,聚焦疫情召開國安高層會議。相較於前一陣子甚囂塵上的中共「武力攻臺論」,臺灣目前迫在眉睫的安全威脅,竟然是一個「非傳統安全」的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百年未見的一隻「黑天鵝」,它的殺傷力遠遠超過一場世界大戰。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不僅造成巨大人命犧牲,並且改變了人與人以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亞里斯多德曾說:「人是政治的動物」,談疫情就免不了「講政治」,尤其是國際政治。
近期印度單日確診人數暴增,國際社會本着人溺己溺的精神,紛紛伸出援手,中共也不例外。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即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注意到,近期印度疫情形勢嚴峻,並出現暫時的防疫必要物資短缺情況,我們願爲印方控制疫情提供必要支持和幫助。」中印不久前纔在邊界大打出手,中方的表態讓外界頗感意外。
「國際記者聯盟」近期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中共花費龐大心力建立一整套國際媒體基礎佈局,在全球抗疫期間投入使用。報告認爲,中共把這些對外宣傳工作和「疫苗外交」結合到「一帶一路」倡議的投資項目中,以確保受惠國在聯合國會議等場合「支持中國、讚揚中國」。
明顯地,中共已透過「疫苗外交」強化與印度周邊南亞地區國家的關係。中共若能掌握印度,就能突破美國的戰略圍堵。被視爲習近平重要智囊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鄭永年認爲,印度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關鍵,倘印度配合美國,恐形成對中共之海上封鎖。中共堅決捍衛核心利益之餘,不應與印度陷入無限衝突。
疫苗被作爲外交工具,不應讓人感到意外。過去,「石油政治」曾是研究現代國際關係的一個重要課題。石油是世界重要戰略物資,中東地區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儲藏地,油價決定產油國的生存命脈,大國也爲石油而進行政治博弈。此外,被西方視爲普世價值的人權,也被拿來作爲對外政策的工具。例如強調人權的美國前總統卡特,在他任內決定背棄臺灣、承認中共,就是以「雙重標準」來進行「人權外交」。
《路透社》報導,除中共外,美國與俄羅斯等大國,都試圖透過「疫苗外交」,在全球各地深化關係,以及推動自身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中共輸出疫苗的對象,主要是開發中國家,這符合中共的外交戰略佈局。
例如,我邦交國宏都拉斯總統葉南德茲表示,宏國可能以設立商務辦事處來獲取中國大陸的疫苗,展現中共疫苗外交之影響力。中共一貫的對臺政策,即是壓縮臺灣對外活動空間。馬政府執政8年,兩岸因和解而達成「外交休兵」;民進黨政府上臺後,對岸變本加厲對臺外交施壓,更藉「以疫謀獨」之名,阻撓臺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
兩岸同遭世紀疫情衝擊,中共此舉就如同3月初的「鳳梨事件」,確實傷害了臺灣同胞的感情,也讓臺灣一些「別有用心者」藉題發揮,以此獲取「反中仇中」的「正當性」。例如,臺灣至今還有人堅稱「武漢肺炎」、視「中國疫苗」如「包裹糖衣的毒藥」,這也確實傷害了中國大陸同胞的感情。
兩岸都在做傷感情的事,如何能夠產生「心靈契合」?拜登政府認爲,中共是美國21世紀面臨的最大地緣政治考驗,但華府與北京進行戰略競爭的同時,仍努力保留雙方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空間,使「競爭」能停留在「對抗」,而不至演變成「衝突」。兩岸如果沒有「合作」,只有「競爭」和「對抗」,那又能如何避免「衝突」?兩岸或許能從「疫情政治學」中,悟出一些道理。(作者爲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