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志珍院士的“掉渣鞋”說起
12月9日,央視《開講啦》節目的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王志珍女士。
鎮靜自若的王院士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卻絲毫沒有留意到,在她來來回回踱步的講壇上,掉落了一地的鞋底渣!
——很顯然,她這雙並不高檔、塑料鞋底的皮鞋,因爲放置時間太長,鞋底老化,毫不客氣的向主人“罷工”了,可它的主人王院士卻渾然不覺!
直到主持人小撒上臺,無意中看到舞臺中央地板上那些大大小小的鞋渣,拾起一塊,展示給院士、現場聽衆和電視機前的觀衆朋友看,王院士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得不一臉尷尬的苦笑自嘲:“淨出洋相!”
主持經驗豐富的小薩,抓住這個令人難忘的細節,接過王院士的話茬說到:
“這不是(洋相),看到這個我才知道,一個科學家在乎的是什麼。以前聽說有科學家買7套一模一樣的衣服,是因爲不願花時間在挑衣服上。我們都覺得那是傳說,但現在看來,這是真的!”
聽到小薩這一番自己動容動情、又令所有聽衆觀衆動容動情、對王院士的敬業精神由衷感佩、肅然起敬的話語,全場觀衆哪裡還有絲毫尷尬的樣子,會心一笑,全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是啊,象王志珍院士這樣一生忘我工作、絲毫不顧及自己形象和穿着打扮、出盡“洋相”的科學家又何止她一個!
還記得“掃地僧”李小文嗎?
每天一斤二鍋頭,一頭長髮,瘦骨嶙峋,一身普普通通的黑衣褲,一雙“踢死牛”鞋底的土布鞋,赤着腳,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講臺上,架着二郎腿,一張單桌,一把摺疊椅——這就是我國遙感領域泰斗級人物、i-Strahler幾何光學學派的創始人、中科院“布鞋院士”李小文先生的工作照。
還記得走路撞上電線杆的中科院院士、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嗎?
有一天,陳景潤去商店買醬油,途中突然想到了一個很有趣的數字計算,專心致志之時,他不小心撞在了電線杆上,醬油瓶“砰”一聲碎了。他便責怪電線杆:“你立在人行道上做什麼?沒看到我來麼?還害我沒了醬油。”說完,便頭也不擡地離去。
1984年,陳景潤在過馬路時又被車撞了一下,後腦勺着地,幾個月後,在乘公交車上班時,又在車上被擠壓摔傷,陳景潤再次住院。
一個大男人,走個路、坐個車,爲啥會一再受傷?——因爲他心不在焉,滿腦子都是他的數學研究!
正是這個人,在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從此他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還記得那位在高鐵上改稿的白髮老人劉先林院士嗎?
高鐵二等座,滿頭白髮,普通白襯衫,破舊的褲子和鞋子,赤着腳!——如果不是眼前攤開着文件、稿紙,想必看到這樣的裝束,大家都會認爲這就是一位老農!但他的真實身份卻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2017年6月12日,他爲了準備14日研究院召開的科技成果發佈與應用交流大會的主題報告,便把PPT打印出來,在車上改了起來。
他曾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畢生都在致力於測繪儀器國產化。他曾用很少的經費取得了多項重大成果,併成功結束了我國先進測繪儀器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爲國家節省資金近2億元,創匯1000多萬元。
還記得心口不一、告誡大家不要去疫區,而自己卻第一時間搭乘火車餐車趕往江城的鐘南山院士嗎?
當時接到通知,立刻要去武漢,但火車票、飛機票都沒有了。他和助手上火車後,列車長給他們安排了兩個餐車上的座位。這就是那張紅遍全網的照片的故事!
還記得北大那位因兩個饅頭、一個塑料袋、一瓶礦泉水紅遍全網的數學教授韋東奕嗎?
他是一個數學天才,曾經兩次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滿分金牌,被哈佛大學爭相邀請,創立了“韋方法”和“韋東奕不等式”。
還記得哈理工的教授王曉琮嗎?
王老師平時不修邊幅,滿臉大鬍子,瘦弱駝背。一年四季就幾件衣服,夏天穿塑料涼鞋,冬天穿黑色膠鞋。吃飯只去食堂,會把盤子舔乾淨,上課時總拎着一個塑料袋。
有一次上課時,剛進門,一位不認識他的學生以爲他是來清理垃圾的清潔工。那位學生甚至皺着眉頭問:“大爺,你找誰?”王老師只是笑笑,開了個玩笑化解了尷尬。
古今中外,那些但凡在某一領域有着卓越建樹的人,他們大多專注於自己的事業,而在生活上毫不講究,甚至不修邊幅,特立獨行,出語驚人,超凡脫俗!
還記得拿饅頭蘸墨水吃的人是誰嗎?一個是王羲之,一個是陳毅。
被後人稱爲“書聖”的王羲之,小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帶着自己心愛的小鵝到處晃悠。他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啓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佳話。
陳毅元帥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有一次,他正在看書,媽媽端來餅和芝麻醬,叫他蘸着吃。他一邊看書,一邊吃餅。書桌上有一個大墨盒,他竟把餅蘸到墨盒裡,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媽媽走進屋,看到他滿嘴都是墨,驚叫起來。這時他才發現蘸的不是芝麻醬,而是墨水。媽媽責怪他,他卻笑着說:"沒關係!吃點墨水好哇,我肚子裡的'墨水'還太少呢!"
物理天才愛因斯坦不修邊幅,對衣着不以爲意,常常讓自己的頭髮蓬亂着。他從不爲自己的不加修飾感到難堪,有時身上發出異味也不在乎。朋友曾對他說:“你該換套像樣的衣服了。”愛因斯坦聳聳肩說:“沒必要啊,反正這個城市沒有人認識我。”過了幾年,他因相對論聞名世界,朋友再次提出建議,他卻笑着說:“現在就更沒必要了,反正人們都認識我!”
在有能力的人看來,精力應該用在工作上,而不是用在衣着上。魯迅先生說過:“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不能同時處理許多事情。”他認爲,如果同時處理許多事情,不僅會讓自己疲憊不堪,還會影響自己的效率和成果。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人也有很多。我縣經濟總顧問、李廷魁教育基金髮起人李廷魁先生就是這樣。再過兩個月,老先生就99歲高齡了。他在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曾任國家水電部中國超高壓工程公司副總經理、葛洲壩至上海500KV超高壓直流輸變電工程常務副總指揮長。1986年離休後,他拒絕南方几家大企業的高薪聘請,回到家鄉新安縣,幫助發展電力事業,一干就是20年。
基於李廷魁老先生對新安縣經濟作出的巨大貢獻,縣委、縣政府先後爲他頒發“突出貢獻特別獎”57萬元,但他分文不取,並以這筆錢爲基礎,於1997年成立了“李廷魁教育獎勵基金會”,幫助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大學新生。至今,他老人家的愛心基金資助過的學生已有700多名。可那年我到家裡去看望他老人家時發現,狹小的客廳裡擺放的傢俱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舊傢俱,一張三鬥桌,穿在身上的那件白襯衫,袖口已經脫線了。
塑料製品用久或者放久了,就會老化,糟如紙張。這是我近幾年多次整理屋子獲得的生活經驗。王院士的鞋底掉渣,足以說明,她在非常重要的場合穿在腳上的、自認爲非常高檔、珍貴的皮鞋的鞋底,應該也是塑料做的!如果是橡膠、皮革或牛筋底,斷然不會這樣——只是在講壇上邊講邊踱步,走了那麼幾個來回,就滿地掉渣,足以說明這雙並不高級的皮鞋已經放置了很長的時間!
所以啊,王院士,小薩說得對!這不是洋相,這是你崇高人格、可貴精神的真實寫照!我們家國的科學事業需要更多這樣的王院士,需要出更多這樣的“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