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短鏈化 看國產車機會
福特六和汽車總裁邴兆齊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國封城更引爆連鎖斷鏈危機,給產業界的啓示,是製造業要有在地生產的能力,就像口罩國家隊一樣,不能因爲別國停工,就導致生產線完全動不了,這是相當嚴肅的國安與經濟課題。
我在汽車產業工作超過20年,大多時間都待在製造部門,相關之車身、塗裝、引擎、完成車裝配、品質及新產品車型導入都有涉略,很深的感觸是,國家的經濟若要發展起來,基本面很重要,基本面就是製造業。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認爲臺灣的國產車市場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平心而論,以臺灣的市場規模不大,如今還希望國外車廠來臺加碼投資設生產線,絕對不敷成本,與其寄望盼不到的新血,更應該強化在地車廠功能。
這波疫情是個契機,過去強調全球化,但全球化的缺點就是一廠停工,全球停擺,區域或在地化的零組件供應,可望成爲趨勢,長鏈變成短鏈之後,這就是臺灣的機會。
臺灣的車廠與零組件廠都很強,但汽車產業畢竟是全球產業,在地組車廠需要外援,能讓原廠點頭投資、導入新車,纔有活絡在地供應鏈的機會,欠缺的是政府態度,要如何證明給原廠看,臺灣是個可以投資之地。
舉例來說,去年底車輛公會推動調降9項汽車關鍵零組件關稅。過去很多人誤解,國產車爲什麼賣那麼貴,實際狀況是進口車與國產車的關鍵零組件,都適用17.5%稅率,國產車着實難以發揮優勢,更遑論擴大生產規模。
其次,汽機車舊換新可減徵貨物稅的政策是否延長,財政部很在意稅損,多所保留。但這項政策不只提高換購意願,還有增加車輛安全與環境保護的效果,車賣得更好,就可彌補稅收損失,政府未必吃虧。
疫後的經濟重建之路,對臺灣、甚至對國產車業來說,是危機也是難得機會,已累積足夠社會共識的議題,也盼政府能拿出紓困、振興的魄力盡速通過,不只幫企業站起來,更要做到彎道超車,找回產業的光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