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樓夢》到《749局》,中國導演到底有多“嘴硬”
文|令狐伯光
今天再寫寫中國電影方面的問題吧,因爲有些問題真的不吐不快。
今年爛片其實不少,但有些導演電影爛了,成績不好,躺平任嘲,你好像罵不了什麼。比如《解密》的陳思誠,《異人之下》的烏爾善,電影確實有問題,票房也不行,上映時賣力宣傳,但電影結束後他們沒說啥。
按照現在的網絡輿論,網友仍然會瘋狂嘲諷導演和電影,但導演不發言沒有反饋,網友也只有私下罵罵,但有的導演就不同了,最典型大概是《紅樓夢》的胡玫和《749局》的陸川。胡玫在電影上映時遭遇差評直接破防了,一天裡連着發了好幾條微博,居然放下架子跟網友“鬥法”。網友嘛,就算上帝來了,當他面前創造了宇宙,網友都是不服的,更何況一個導演。
而陸川就不用講了,先陰陽怪氣《抓娃娃》不說,後面《749局》上映。這種大爛片有多爛相信不用多講,但陸川一天天嘴是真硬啊,痛批觀衆不懂、自己不拍爛片,還有什麼衝我來,別衝演員等種種說法實在令人噁心。
最關鍵的問題還有啥呢,電影《749局》召開專家研討會,說是作品遭到了水軍攻擊。這個不但是嘴硬,你還會發現中國電影圈沆瀣一氣,你都完全不明白這幫人,都不知道怎麼形容這種現象了。
從《紅樓夢》與《749局》來看,中國電影“爛到根子裡了”
國產電影怎麼啦?國產電影沒怎麼啦,還是老樣子,爲什麼?因爲人還是老樣子。
馮小剛當年鼓足二百倍的勇氣說出了電影界存在悖論:觀衆是青年;拍電影的是中年;審電影的是老人。青年人喜歡的,中年人不屑拍,老年人不過審。而中年人拍的,青年人不喜歡,老年人拒絕審。而老年人過審的,中年人不想拍,但硬着頭皮拍,青年人捏着鼻子看,電影一開演就沒有人看了。
這就是中國電影的常態。由於資本的介入,原有的格局有了鬆動。資本家可以用錢遊說片審,可以指示導演拍片,但資本家只想賺快錢,喜歡蹭流量。所以,漂亮臉蛋,再加上無腦的劇情和無趣的搞笑,堆砌出一部又一部爛片子。
說是依賴市場卻不按市場規律出牌,總是與時代相背離;想抒發情懷,卻沒有創作的激情,炒冷飯能炒出激情,纔怪呢。
政治正確是觀衆調侃美國電影和電視劇製作最集中的問題,爲了現在的政治正確,把歷史都不當回事。其實回過頭來,政治正確不是我們面臨的壁壘嗎?花大價錢拍的電影,因爲某個背景板,某個演員的個人行爲,電影不讓演了,投資全打水漂了。
要知道,選演員的時候,拍電影的時候,演員還沒問題,出問題是拍完電影之後的事,電影依然不讓放映。這就難了,投資電影真的是風險很高的事情。
這樣看了,能出爛片子已經不錯了,起碼這些片子能拍出來,能放映,能與觀衆見面。不能與觀衆見面的電影,是好是壞,還重要嗎?
國產片的出路,不在於互相挖人內卷,而在於消除濫竽充數的土壤。大量粗製濫造的影視劇爲什麼能流行,歸根結底還是因爲有利可圖,而爲什麼有利可圖,純粹就是影視文藝的推廣發行、利益分配從主幹上就開始腐爛了!
爲什麼說是腐爛的,因爲影視劇的製作,目的根本就不是爲了藝術和觀衆,而是作爲一個從國家文藝撥款裡分一份利的勺子、一個從各大電視臺套現的……金融產品。以利益爲最高導向、甚至是唯一導向——能發展出什麼結果——除了畸形怪狀的獵奇產物、感官刺激的低俗產物、愛慕虛榮的拜金主義,還容得下反映現實的、符合發展觀的、貼近人民生活的能引起共鳴的作品麼?
而要消除這種瞞上欺下、利益糾葛的濫竽充數現象,最好的辦法就是除了公益性、新聞性的公共類節目之外,在保證政治性、社會性審覈的前提下,讓所有的商業節目自負盈虧。沒有錢可以揮霍了,自然就收性子了。
除了電視臺,還有各大影院,一樣取消補貼自負盈虧,而且還要嚴格審計,避免出現灰色資金利用影院洗錢的勾當。如果核實影院參與了洗錢,除了從重處罰,實行永久行業禁入。良性的發展是競爭,惡性的發展是傾軋,既浪費了資源,又歪曲了發展規律,歪脖子樹能長成參天大樹嗎?
一放就死,一管就亂?國產電影的問題確實難治
不過,上面的辦法是理想中的上行下效的手段,問題是真的走行政路線,大家覺得按照嚴格的管理,大家會不會覺得又會管死去呢?雖然是未知的,但全管又不行。而且這種操作,可行性比較小。
那麼剩下最實際,最簡單,又最可以操作的路線,我個人的建議是:儘量別看老導演作品,支持中國青年導演作品,尤其是內地青年導演。他們的電影即使不算特別好,但沒有特別爛,而且至少有意思。
我國影視圈子,只怕已經被少數人把持了,這些人想讓大家看什麼就拍什麼,至於觀衆愛不愛看他們纔不管,他們只會說現在的觀衆配不上他們的“藝術”,比如胡玫是和第五代導演對應的電視劇導演,她是58年的,已經66歲了。陸川是中國第六代導演,71年的也有53歲了,在六代導演當中是最墮落的。
像商業大片導演郭帆、韓寒、大鵬、路陽、饒曉志,包括陳思誠基本上都是80後。
像文藝片,8090這一代文藝片導演,畢贛天賦是最高的,雖然是學塔科夫斯基,但是《路邊野餐》絕對是開創了中國藝術電影風格的,表達完全異於第五代,第六代的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仔細想想,之前有過中國詩意導演大師嗎?
畢贛口碑不好,之前無非是《地球的夜晚》的所謂營銷問題,這片從文藝片角度來看不是爛片,最大問題在於第一部火了過後大明星加入,長鏡頭,光影都是世界一流級別,但偏偏沒了《路邊野餐》那股子靈氣,後者講夢境但得到與失去的愛情挺爛俗的。
魏書鈞,走荒誕現實主義吧,前者中國大導演裡也少,想法有,才華有,但創作太飛了,所以前兩部能入圍戛納,就是拿不了獎,《河邊的錯誤》有餘華的原著打底所以拍得最好,但這又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就是《樹先生》那類)。
中國已經拍很多了,風格流派上還是差點,他產量又高,看能否節節攀升。
顧曉剛:這個人走中國山水畫詩意電影,有學侯孝賢的意思,但又有不同。《春江水暖》也非常不錯(我覺得略輸《路邊野餐》),但第二部《草木人間》也犯了畢贛第二部的問題,中國文藝片導演真的解決不了投資和明星問題。
如果《大象席地而坐》胡波不自殺能算,走現實主義的,有楊德昌的味兒了,《宇宙探索編輯部》的孔大山走蘇聯存在主義路線,天賦和基本功等都不錯,但還是要看第二部作品。其它還有不少有才華文藝片導演,像《愛情神話》的女導演,《平原上的摩西》的張大磊,《過春天》的白雪。
哪怕就年輕女性導演當中,今年口碑最好的短劇《我的阿勒泰》導演滕叢叢是85年的,然後是暑期檔兩部《從21世紀安全撤離》和《負負得正》,兩個導演也都是80後,你再加上同樣兩個80後的《黑神話悟空》(馮驥和楊奇),答案是不是呼之欲出了。
爲什麼,現在大電影導演的片子越來越不好看。電影作爲展示藝術的一種,它是帶着傳播性質的,所以他最主要的還是符合時代背景,它就有一個開始過程結果。但是無論婁燁,賈樟柯,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甚至包括姜文都太老了。
他們有過巔峰,現在的電影都是開頭可以,中間囉囉嗦嗦,但是就是有點擰巴了。
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過去條件不好,也沒有特效,化妝技術欠佳,全靠演員表情肢體和語言去“說故事”。所以電影劇本往往簡潔,劇情能短就短,幾句對話一個場景就描繪完了。而故事如何在很短時間抓人眼球,道出表達內涵,高潮點設置和一個讓人想很久的結局就非常重要。
但隨着拍攝器材條件的變好,特效加入,其實導演和製作人反而變“懶”了,思維上的惰化,他們又不太懂技術和時代背景,觀衆到底想看什麼,以往要幾個月的創作現在一個月就能完成,漸漸的自然就變得擰巴。
最關鍵的是,他們身居高位,他們圈子人脈廣泛,他們和資本,親朋好友綁定,話語權是比較高的,明明拍得跟構思一樣但周圍全是吹捧的,最終纔會出現陸川《749局》拉一堆專家吹捧的事情,臉都不要了。
中國老一輩導演是真的可以退休了,至少大家別再期待這幫人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