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巴比倫到AI時代,地圖是怎麼“活”起來的?
作者|楊知潮
編輯|原 野
AI最需要什麼?
從1956年人工智能的概念被提出以來,AI幾乎每隔幾年就會成爲風口,又每隔幾年被冷落,而每次被冷落的原因幾乎是一致的:缺少需求。
這意味着哪個行業能夠提供需求,哪個行業就能在AI的風口之上佔據優勢位置。而地圖,正在表現出它和AI之間良好的契合度。
近日,高德地圖更新了V15版本,其中包括六大核心功能,通過引入AI等前沿技術,實現了車道級導航、3D立體地圖、無網導航、AI領航員、衛星求救、性能提升。其中多項功能均實現了行業首創甚至是全球領先。
在這些新功能裡,生成式AI的對話、視頻渲染、決策等能力,與地圖的視覺化、智能導航、語音交互之間展現了良好的契合度。
地圖爲AI提供需求,而AI也將地圖的想象力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從用戶體驗、到智能駕駛、再到B端的企業服務,地圖所能做的事情,都比以往更多。高德地圖曾多次表示:我們的工作是做好一張“活地圖”。原因很簡單:世界是活的,地圖也就應該是活的。而AI時代的到來,正在讓“活地圖”從夢想逐漸成爲現實。
01 穿越時代的地圖
科技的發展,總是伴隨着大量工具的淘汰,但歷史超過4500年的地圖,卻穿越了一次次科技週期——地圖這種工具,天然適合被科技所改造。
國內現代民用電子地圖的故事開始於世紀之交,GPS等定位系統逐步向民用市場開放,意味着建立在LBS之上的電子地圖有了向大衆普及的可能。2002年3月,中國地圖出版社宣佈,國內第一份具有導航功能的電子地圖研製成功。也是同一年,新成立的高德地圖正式進入車載導航領域。
在汽車領域成功的高德,很快迎來了下一個風口:移動化。
2007年,喬布斯發佈了震撼世界的iPhone,開啓移動互聯網時代,並引發無數傳統行業的變革。自然,其中就包括地圖。2014年,高德被阿里巴巴收購之後進入了增長快車道,在短短三年裡突破了5億用戶的里程碑——而QuestMobile今年一季度的數據顯示,高德地圖的月活用戶已經突破8億,僅次於微信和淘寶。
自此,地圖正式進入了移動互聯時代,由技術變革而帶來的改變,也愈發增多。
地圖軟件的普及原因,不止是手機的普及帶來的,更重要的是,地圖所能完成的任務變得越來越多。
在移動互聯網早期,高德地圖更多是司機羣體的駕駛導航工具,但由於智慧城市網絡的發展,地圖不只可以進行車載導航,還能連接公共交通、步行道、共享單車等設施,成爲一體化出行平臺。2019年,高德地圖同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合作,上線了北京交通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平臺,即北京MaaS平臺。今年6月,高德公佈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 高德綠色出行帶動超過5440萬用戶參與。
地圖的契合度不止表現在出行領域,龐大用戶規模的流量效應與實體經濟數字能力的提升,使得地圖介入消費成爲可能。
最先被改變的當然是與導航最息息相關的打車領域,2021年,高德再次進行品牌升級,進入到了“出門好生活開放服務平臺”的時代。也標誌着打車市場進入到了聚合打車時代,如今,高德地圖已經成長爲市場前二的打車平臺。
事實證明,無論是對衣食住行,還是前沿技術,地圖的承載能力都是極強的。地圖足夠簡單,只需要點線面就能繪製。地圖也足夠複雜,它可以疊加各種前沿技術,變成一個數字化的動態模型。正是這種包容性,讓地圖能夠一直穿越週期,並且適應週期。
02 AI地圖
2022年以後,一場堪比大航海的真正時代變革來臨:AI大模型。
變革很快落在了各種行業,PC和手機搭載NPU,試圖打造AI終端的概念。百度和谷歌以生成式AI代替搜索,以“先革命自己”的方式來防止“被大模型革命”。
而地圖,也沒有錯過這次機遇,並且地圖的需求,與AI的功能之間展現出了良好的契合度。9個月之後,高德地圖V15版本發佈,進一步將前沿技術應用到C端產品之中。
高德本次新版本主要包括六大核心功能:車道級領航、3D立體地圖、AI領航員、衛星求救、無網導航、性能提升。其中,車道級領航、3D立體地圖、AI領航員這三項技術,是此次更新中的重磅功能,均在AI的基礎上實現了重大突破。
車道級領航方面,高德地圖V15應用了全球領先時空計算引擎。該技術能夠通過周邊用戶的數據結果,擺脫傳感器的制約,最終實現感知範圍的擴大,提前預測道路情況。
眼下,智能駕駛的發展如火如荼,但無論是40多萬的問界M9,還是20多萬的特斯拉Model 3,都在將智能化能力作爲自己的殺手鐗。但這種智駕能力更多體現在中高端車型之中,對於中低端車主或者燃油車車主,他們的汽車可能並沒有什麼數字化功能。
而車道級領航最大程度地實現了技術的普惠,即便是車機都沒有的低價燃油車,在這一技術的加持下,也可以擁有智能化的車道級領航功能。這是廣大燃油車車主的剛需。
高德V15的第二項重磅更新來自視覺——3D立體地圖。高德地圖應用了獨立研發的3DGPT地圖技術,在原有的奇境產品上進行了升級,把整張地圖從2D平面變成了立體的3D模型。只需要通過簡單的交互,用戶就能像玩3D遊戲一樣穿梭在各個場景之中。
視覺是高德地圖的主要努力方向之一。比如早在2018年,高德地圖就和OPPO聯合,推出了國內首個AR步行導航,至今已經成爲用戶的主流導航方式。2020年,神經渲染技術開始成爲學界熱門。這種僅通過2D信息就能夠呈現複雜三維場景的技術,成爲了地圖“升維”的不二之選。2023年9月,高德地圖推出了產品“奇境MAX”。它可以把傳統的平面圖渲染成3D模型,讓地圖上原本乾巴巴的點位,變成可以立起來的三維景觀。而眼下,3DGPT的介入,又在效果、成本等方面,爲高德的3D化努力提供了新的技術動力。
高德V15的第三項重要更新,來自語音交互。AI領航員是原生的大模型應用,可以簡單理解爲地圖版本的“Siri”。通過大模型的對話能力,用戶可以直接擁有自己智能化和情感化的語言助手,它不僅能提供天氣查詢、尋找加油站等實用功能,甚至還能安慰駕駛員的情緒。
高德V15的另一項重要更新是“衛星求救”。該功能上線僅僅數日,就幫助了用戶得到及時救援:9月3日晚,一位外地遊客前往西藏自治區哲蚌寺後山徒步,因網絡信號不穩定遭遇迷路。由於海拔過高、晝夜溫差極大,該遊客出現了呼吸困難等高反緊急情況。第一批救援團隊在接到遊客報警後很快趕往現場,但由於當事人身體情況過差無法下山,所以第一梯隊隊員利用高德地圖衛星求救功能向後方發送求救並持續更新位置,最終,在定位系統的幫助下,原本5個小時的路程,縮短到了2個多小時,兩批團隊成功對接,並最終完成營救。
高德V15是高德地圖技術實力的展現,它還證明了地圖這種工具在AI時代的優勢:生成式AI所提供的能力,正好與地圖的痛點對應。
03 天然契合
儘管蘋果的AI技術被大衆外界詬病,但這仍然不影響這家公司的股價藉助AI概念在近期一路上漲,PE超過30倍,甚至有些要取代英偉達,成爲最強AI概念股的趨勢。
這當然不是因爲蘋果的大模型能力超過了Open AI,而是市場越來越認識到,AI的核心,是數據規模和應用場景——這些恰恰是蘋果的優勢。龐大的出貨量提供寶貴的流量和數據資源,豐富的文字、文檔、圖片處理需求,又爲大模型提供了貼切的應用場景。
高德地圖與蘋果並不屬於同一行業,但與蘋果近似的是,這一地圖軟件也與AI存在着極高的契合度。
首先,地圖是天然的數據場。
從高精度地圖採集車等方式採集到的地理數據,再到用戶的使用習慣、出行規律,地圖行業擁有着在科技行業頂尖的數據數量。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訓練,AI能夠實現對用戶軌跡和消費的預測,還可以實現導航決策,甚至是爲企業提供經營層面的幫助--這正是高德集團旗下高德雲圖正在做的重要工作。
這意味着地圖擁有AI合適的土壤。而與此同時,AI的“果實”,也是地圖最需要的。
眼下,全球AI行業整體存在需求不足。無論是C端的ChatGPT,還是B端的各種開閉源大模型,都面臨着客戶的不足。這種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在於,AI所產出的服務,與許多行業的需求並不吻合。
但在一些垂直領域,比如辦公軟件、自動駕駛等,AI正在解決真實的需求,併爲金山、微軟、特斯拉等企業提供了大量高毛利收入。
地圖也是這樣的行業。
首先,地圖是一種以視覺爲核心的產品,而視覺是AI技術良好的應用場。通過神經渲染等前沿技術,一些平面圖形能夠“拔地而起”成爲立體化的時空模型——畢竟世界本來就是立體的,那麼最好的地圖,也理所應當是立體的。
這是高德地圖在最近幾個版本中的重點更新方向,比如奇境MAX,以及高德V15版本中更新了3D立體地圖功能。通過這些功能,各種難以在2D地圖中表達的城市動態以更清晰的形式呈現。除了用戶體驗的提升,它還帶來了許多新的想象力,比如爲數字文旅提供了可能性——不久前,高德就與故宮博物院展開了合作,高德地圖將充分發揮在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勢,共同打造故宮博物院數字孿生應用示範 。而在B端,3D化可以爲一些工廠等立體化的業態提供更直觀的立體模型,幫助他們進行運營生產商的展示和監控。
在導航過程中,地圖則是以智能化的語音作爲重要交互手段的。但用戶的需求往往是多元豐富的,比如尋找服務,規劃路線等,對傳統導航來說,這種交互顯得有些複雜。但這卻是AI的強項。高德V15版本升級了AI領航員功能,正是滿足了這部分需求。
視覺和交互之外,AI在地圖中的第三個重要應用場景是決策。
如今的地圖已經不僅僅是個被動的工具,更是能夠幫助用戶決策的智能化助手。事實上,早在高德地圖的V13版本中的北斗車道級導航2.0中,高德地圖就能夠精準識別路障、急剎車等因素,提前告知用戶,輔助用戶決策。
高德地圖V15推出了北斗衛星無網導航功能。在AI技術的加持下,智能識別途中網絡不佳的風險區域,預加載導航信息,當網絡信號不穩定時,自動切換到無網導航模式 。
對功能強大的AI來說,需求複雜不是問題,沒有需求才是問題。而地圖,恰恰能夠提供足夠的需求,它也因此天然適合AI時代。
很難想象AI時代地圖的最終形態會是什麼樣的,正如站在2002年的視角,沒有人能預測到一家爲汽車製作導航軟件的公司,可以成爲打車平臺、餐飲平臺、票務酒旅平臺。那麼同樣,站在2024年的視角,也很難預測一家地圖企業,可以在未來創造多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