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俄烏戰爭學教訓」 若臺海爆衝突...歐洲智庫:歐盟制裁需要快狠準

獨立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近期發佈的政策簡報《狠、快、準:烏克蘭相關制裁對臺灣衝突啓示》深入分析了歐盟在這種情況下的可能選項。示意圖/ingimage

(德國之聲中文網)隨着中國大陸可能對臺灣採取軍事行動的風險增加,歐洲政策制定者正面臨一系列複雜挑戰。獨立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近期發佈的政策簡報《狠、快、準:烏克蘭相關制裁對臺灣衝突啓示》深入分析了歐盟在這種情況下的可能選項。

報告作者、ECFR地緣經濟研究負責人阿加特·德馬賴斯(Agathe Demarais)指出,歐盟必須準備採取迅速而有力的制裁措施,以應對可能的危機。她強調,儘管對俄羅斯的制裁未能阻止其入侵烏克蘭,但從中吸取的經驗教訓對於應對中國的潛在行動至關重要。

制裁威懾的潛力與挑戰

報告分析稱,要準確評估制裁威懾的效果並非易事,因爲缺乏反事實的參考。然而,德馬賴斯認爲,歐盟如果能在臺灣問題上發出明確而強有力的制裁威脅,可能會改變北京的戰略考量。

她指出,俄羅斯在2022年入侵烏克蘭前,可能低估了歐盟實施嚴厲制裁的決心。同樣,中國或許認爲自己能夠通過威脅報復來阻止歐盟採取行動。然而,俄羅斯的經驗可能促使北京在無視歐洲警告前更加謹慎。

德馬賴斯向德國之聲表示:「歐洲的對手通常不認爲歐盟會團結一致實施強有力的制裁。中國可能認爲可以通過威脅報復來阻止歐盟採取行動。然而,如果歐盟在臺灣問題上發出明確的制裁威脅,可能會改變北京打算盤的方式。」

大陸的「制裁防禦」策略

簡報指出:面對可能的制裁,中國近年來積極採取措施,減少對西方金融體系的依賴,從而增強經濟的韌性。

首先,中國大力推動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中的使用。過去十多年裡,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貿易比例從幾乎爲零增長到如今的過半水平。這一變化顯著降低了中國對美元等西方貨幣的依賴,使其國際貿易更具自主性。

其次,中國建立了自己的國際支付系統——跨境銀行間支付清算系統(CIPS)。該系統已連接了近1600家全球銀行,爲中國在被切斷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訪問的情況下提供了替代方案。儘管CIPS的交易量目前仍無法與SWIFT相比,但其戰略意義不可小覷。

此外,中國積極推進數字人民幣(e-CNY)和mBridge項目,旨在創建一個不受西方制裁影響的數字貨幣結算體系。作者總結稱:這些舉措有助於降低中國對傳統金融系統的依賴,爲其提供了更多金融自主權。

金融制裁的侷限性與貿易槓桿的優勢

鑑於中國在「制裁防禦」方面取得的進展,報告認爲傳統的金融制裁可能難以對其產生實質性影響。然而,歐盟仍然擁有強大的經濟槓桿——市場準入。

德馬賴斯強調:「歐盟的市場準入是對中國最有力的槓桿。」數據顯示,出口佔中國GDP的近20%,其中約40%流向七國集團國家。令人驚訝的是,中國約有1億個就業崗位依賴於外國需求,其中約4500萬個與七國集團經濟體有關。

儘管中國試圖深化與新興經濟體的貿易關係,但美國和歐盟仍是其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2023年,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貿易順差總計達5560億美元,而對新興經濟體的順差爲2810億美元。

她指出:「歐盟對中國的貿易槓桿在未來幾年內不太可能減弱。自2019年以來,歐盟從中國的進口增長了42%,這凸顯了歐洲企業在減少對中國經濟依賴方面面臨的挑戰。」

「狠、快、準」制裁策略的必要性

報告提出,歐盟應避免漸進式的制裁策略,以免給予中國適應和強化抵抗力的時間。這種現象被稱爲「制裁抗體(sanctions antibodies)」。德馬賴斯解釋說,部分制裁可能促使目標國家加快自身的防禦措施,削弱未來制裁的有效性。

她強調,歐盟需要採取中國難以適應的制裁措施,尤其是貿易限制。具體而言,可以與七國集團合作,針對非關鍵性的消費品進口實施限制,如電子產品和低端商品。這些商品對中國的出口收入至關重要,但對歐洲消費者的影響相對可控。

「歐盟如果直接實施中國難以適應的制裁措施,如貿易限制,可能會對北京產生更大的影響,」德馬賴斯表示。「這些措施需要迅速、有力,才能避免中國有時間採取反制手段。」

應對民衆輿論與虛假信息

報告指出,在可能的臺海衝突中,雙方都將努力贏得國際輿論的支持,紛紛聲稱自己站在「歷史的一邊」。爲此,中國可能會組織虛假信息宣傳活動,試圖分裂七國集團盟友,削弱西方公衆對制裁的支持。

德馬賴斯認爲,雖然向歐洲民衆解釋臺海衝突的嚴重性具有挑戰性,但鑑於衝突可能帶來的巨大經濟影響,大衆或許更容易支持制裁措施。她警告說,經濟困難也可能導致部分歐洲人認爲臺灣問題過於遙遠,不值得爲此承受代價。

她指出:「烏克蘭的經驗表明,向歐洲人解釋臺海衝突的嚴重性可能具有挑戰性。然而,臺灣危機將對歐洲人產生巨大的經濟影響,可能使公衆更容易支持制裁。」

經濟衝擊的規模與應對

報告引用彭博經濟研究的數據,估計臺灣衝突可能使全球GDP增長率下降約10個百分點,相當於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的近兩倍。同時,中國的GDP增長率可能下降高達17個百分點。

鑑於衝突可能帶來的嚴重經濟後果,報告建議歐盟成員國考慮爲受制裁影響的企業提供支持,類似於新冠疫情期間的經濟援助。這將有助於緩解私營經濟的壓力,增強對制裁策略的支持。

「經濟上的困難也可能助長歐洲人認爲臺灣過於遙遠,不值得他們爲此放棄購買最新款的iPhone」德馬賴斯補充道。

面對複雜的地緣政治挑戰,歐盟需要在短期經濟利益和長期安全關切之間取得平衡。報告強調,只有通過「狠、快、準」的制裁策略,歐盟纔能有效利用其市場力量,影響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決策,避免一場可能引發全球動盪的衝突。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爲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 本文章由德國之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