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補磚頭”到“補人頭” 各地樓市“花樣”補貼加速去庫存

補貼契稅、補貼人才購房、團購優惠、拆遷安置補貼……近期,各地“花樣”購房補貼不斷登場。

無論是市級政府對購房者進行補貼,還是區級政府推出有針對性的補貼方式,甚至個別房企補貼契稅,最終目的是促進購房消費,激發市場活力,加速去庫存。

業內人士認爲,除了放開核心城市限制性政策是需求端優化的重要方向外,各地有望加大居民購房補貼,政策或從“補磚頭”轉向“補人頭”。

“花樣”購房補貼頻出,最高優惠額達總房款20%

多地“購房補貼”等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強。8月12日,江西省南昌市發佈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涵蓋青年人才、家庭購房及團購補貼等多項措施。其中明確,符合條件的購房者可享受100元/平方米的補貼。此外,二孩及以上家庭購房同樣享受100元/平方米補貼,且可與青年人才補貼疊加。在一定條件下,團購補貼同樣可享受100元/平方米補貼。

而從補貼力度來看,要數江西省九江市最爲突出。8月6日,九江市住建局發佈中心城區購房優惠券實施細則,自8月15日開始發放1000張購房優惠券,優惠金額爲所購總房款的10%(其中政府、房地產開發企業各承擔5%)。

爲防止有人鑽補貼的空子,九江市住建局給出了詳細的指導方案,包括購房優惠券不能用於繳納定金、首付款。活動期間申請退房重籤或者換房的,之前領取的購房優惠券作廢;如果優惠券所抵購房款已經撥付至相應開發企業,該房屋不得辦理撤銷網籤。撤銷該商品房買賣合同網籤的,開發企業必須先退還已撥付的財政補貼。

像九江這樣的補貼力度在山東省膠州市也曾出現。6月,膠州市推出團購優惠、購房補貼、房票安置政策等政策。不僅購房保障年度最低價,而且政府將爲購房羣衆爭取半年內網籤價格最低基礎上再下調5%-10%的優惠,並允許團購人員首付款按50%繳納,剩餘款項可緩交1-2年。

上述膠州市政策發佈後引起廣泛關注。對此,中指研究院第一大區總經理薛建行認爲,該市多項激勵政策的組合拳,是在原有基礎上繼續深化、細化寬鬆,針對徵遷安置、短期購房、企業職工以及人才購房等對象羣體進一步給予權益保障與定向補貼,是通過更多渠道刺激購房需求、加快庫存去化。

除此之外,3月份,山東省日照市的補貼力度也較大,對轄區內農村轉移人口進城購買首套商品住房給予購房優惠券補貼,補貼數額爲購房款總額的20%,購買現房並直接辦證的,補貼額度可用於抵頂首付款的50%。

相比之下,安徽省合肥市的補貼更具有普惠性。5月15日,合肥市購買商品房的給予總房價1%的補貼;二孩及以上家庭給予總房價1.5%的補貼;新市民、進城農民、城市公共服務人員給予總房價2%的補貼;新購買新建車位的,給予車位總價款3%的購置補貼等,以上補貼單套補貼金額最高不超過10萬元。

業內:未來有望加大居民購房補貼力度

除了市級政府下文對購房者進行補貼之外,各個城市的區級政府也在不斷推出有針對性的補貼方式,甚至個別房企爲了去庫存也在補貼契稅。

8月8日,杭州市在蕭山區部分區域範圍內發放購房消費券。使用範圍包括在領取購房消費券的一個月內購買140平方米(含140平方米)以下商品住宅,可使用每套3萬元的購房消費券。而且當地政府鼓勵房企對團購5套及以上的商品住宅,給予優惠。

另外,長沙市望城區提出,自7月31日至12月31日,拆遷羣衆購買商品房網籤合同面積爲90平方米以下(含90平方米) 的,由區人民政府每套獎勵1萬元;網籤合同面積爲144平方米以上的每套獎勵2萬元。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房企也加入補貼的行列。比如日前長沙城發恆偉置業推出安居契稅補貼活動。對購房者購買首套房補貼契稅的100%,二套房補貼契稅的70%。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述“花式”購房補貼的目的很明確,可以減輕購房者負擔,鼓勵住房消費。而且有的優惠力度較大,購房者可以真正享受到實惠。

在中指研究院統計的房地產政策中,購房補貼成爲地方去庫存的重點政策之一。事實上,今年以來,多地啓動購房補貼,補貼方式主要包括按套或面積一次性補貼、一次性或分期撥付契稅補貼、發放消費券補貼、人才購房補貼、對購房總價進行一定比例補貼等。

比如,上海青浦區指出畢業三年內青年人才在青浦就業、創業的,符合條件者可獲總額最高5萬元租房補貼;35週歲及以下優秀碩士和45週歲及以下優秀博士,可獲最高50萬元購房補貼;蘇州實施購房契稅補貼,對購買商品住房的給予50%契稅補貼;石家莊對購買商品住房建築面積大於144平方米,補貼1.5萬元/套。此外,南通、滁州市鳳陽縣等地對自願放棄宅基地並進城購房的人羣發放購房補貼。

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認爲,從政策趨勢上看,在需求端,除了放開核心城市限制性政策是優化的重要方向外,各地有望加大居民購房補貼,政策或從“補磚頭”轉向“補人頭”。

對於8月份購房政策,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表示,購房政策無疑將繼續寬鬆,對進一步降低購房成本、增強購房能力等帶來積極作用。

新京報記者 袁秀麗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