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技術再突破!韓提「電共振無線電力傳輸技術」 立體空間就能無線充電
韓國蔚山國立科學技術研究院團隊提出名爲電共振無線電力傳輸技術,標榜能在立體空間內實現針對任何位置裝置進行高功率充電。
傳統無線充電技術是透過電磁原理產生電力耦合效應,藉此實現一定距離內的無線電力傳輸,進而達成對特定範圍內裝置充電目的,但因爲目前用於日常生活的無線充電技術對應傳輸距離仍有限制,因此多半僅能在固定位置進行充電,甚至裝置擺放位置稍有偏移就無法觸發無線充電。
而韓國蔚山國立科學技術研究院團隊提出的電共振無線電力傳輸技術,則是利用電荷特性,搭配開放式雙線圈設計產生電諧振效應,標榜能在2公尺距離內以46%功率傳遞50W電力,甚至可同時針對多臺裝置進行充電,更不受固定充電位置限制。
在此之前,市場多半是以磁共振方式實現隔空充電,並且讓裝置在充電過程可維持使用,但充電功率通常不算高,因此主要用在小型物聯網裝置,或是用於邊緣運算的感測元件應用設備補充電量居多。
包含小米、OPPO等業者先前都曾提出遠距離無線充電技術,只是充電功率多半介於5W至7.5W左右,雖然標榜能用於手機充電,但對比使用者實際使用心理預期可能還是有很大差距。
此次提出新無線電力傳輸技術,在確保使用安全無慮情況下,或許在未來幾年內將能實現用於一般日常生活的隔空充電設計。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