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腦,人工智能的“登月計劃”

△點擊上圖有福利

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在探索城市治理的道路上,人類給出了萬千種可能,若論足以載入史冊的,應該有杭州的名字。

五千多年前,當中華文明曙光初現,良渚先民築壩修堤、開渠通河,用山河互聯開啓了“中華第一城”治水營城的探索。

新時代的今天,還是在這片文明土地上,當代杭州人歸集數據、開發場景,用數據互聯開啓了“數字經濟第一城”數智治理的先河。

奔涌而下的歷史與溯水而上的未來彼此交匯,映照現實。

2003年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提出“數字浙江”建設;這一年的今天,“數字浙江”建設上升爲“八八戰略”的重要內容。

20年來,在“八八戰略”指引下,“數字杭州”建設次第花開,成果豐碩,其中最有辨識度的就是城市大腦。它承載着良渚先民治理城市的歷史積澱,也肩負着“數字中國”建設的未來使命。

△ 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

治堵:讓出行更便捷

讓交通更智慧

下午4時30分,唐衛忠出門下樓,到小區門口等“丁橋小藍巴”1998路。三分鐘後,他坐上小藍巴,直達附近的大型超市。而在去年6月之前,他必須倒一班車、下車再步行300多米,才能坐上前往超市的公交。

△ 丁橋小藍巴

丁橋有約40萬常住人口,是杭州居住人口密集地區之一。如何疏通“最後一公里”,銜接公共交通與市民出行?

與丁橋隔城相望、相距30公里外的“雲棲小鎮”裡,城市大腦深度分析丁橋區塊出行數據,鋪畫了一幅交通熱力圖,居民出行習慣、公交地鐵線路、基礎設施佈局一目瞭然。

△ 丁橋小藍巴途經公交站的電子信息屏

根據城市大腦計算,結合區域特徵及市民出行特點,交通部門開通了無固定站點、無固定走向的專屬定製公交——“丁橋小藍巴”。這條公交線串聯起丁橋區塊的生活區、地鐵站、商貿區、學校等絕大部分生活場景,市民衝着小藍巴招手就能搭上“順風車”。

小藍巴開通以來,丁橋區域公共交通客流量提升20%。

杭州公交集團汽五分公司副總經理周豔說,像“丁橋小藍巴”這種爲老百姓量身定製公交,放在十年前是無法想象的。現在,在城市大腦的加持下,杭州哪個區域需要開通新線路,開通的線路怎麼走服務人口最多,一“算”便知。

從“數字治堵”入手,杭州還創新推出“延誤指數”,通過車輛全樣本分析、數據全流程監管,讓交通信號燈的控制算法越來越“聰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在杭州第一次做調研時,問了交警一個問題:這個城市每時每刻路上到底有多少車?

要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首先要知道城市機動車保有量與交通擁堵到底有沒有直接聯繫。而比機動車保有量更爲關鍵的一個數據,是機動車在途量。

△ 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所在的雲棲小鎮

在位於雲棲小鎮的杭州市交通指揮大廳,你可以從滾動的大屏上了解杭州實時交通情況。城市大腦每2分鐘對城市道路交通狀況進行一次掃描,實時感知在途交通量、延誤指數、快速路車速等7項“交通體徵”。

△ 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

經過一段時間的掃描,王堅院士要的答案來了:平時不堵車的時候,杭州道路上約有27萬輛;高峰時段堵得水泄不通的時候,其實路上也只有37萬輛車左右。

原來,杭州治堵的關鍵,就在於那多出來的10萬輛車。

那麼,如何讓這10萬輛車高效通行?還得靠城市大腦的調度。

△ 城市大腦助力杭州交通治理,俯瞰中河高架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從南極到北極,而是監控攝像頭到交通信號燈的距離,它們都在一根杆子上,但是從來沒有被數據聯通過。

但這一回,杭州將所有道路上的監控攝像頭和信號燈接入城市大腦,相當於眼睛和手,眼睛看到車多了,大腦就發出指令,根據車流量調節信號燈時長。中河-上塘高架、莫干山路及沿線區域,這兩條號稱杭州市區最擁堵的區域路段,一年間平均延誤分別降低了15.3%和8.5%。

王堅院士說,同樣的成效,如果通過新增拓寬道路、新建停車場等傳統做法實現“治堵”,可能要花費數百億元。

今年春節後,很多人發現地面限行遲遲沒有恢復,正當大家議論紛紛時,3月31日,杭州城市大腦2.0推進會上,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宣佈,杭州正探索通過“智慧交通”取消“雙限”:即取消小客車限購、地面道路限行。

這一天,恰好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杭州城市大腦三週年。三年來,杭州依託城市大腦建設,持續推進城市交通治理,到今年初,主城區50個交通堵點治理實現“降紫”21個、47條慢速道路中已有12條提速至20公里/小時以上。

三年過去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城市大腦時的叮囑,杭州牢記在心。三年不斷探索,杭州城市大腦交出了破解特大城市交通擁堵的高分答卷。

治城:讓城市會思考

讓生活更美好

“叮咚!”

拱墅區和睦街道的社工張晴接到一條短信:2023年3月2日4至16時持續不用水預警,請及時處理。

這是城市大腦“安居守護”應用發出的警報:金阿姨所住的房間連續12個小時未產生用水,可能存在異常。

撥通金阿姨電話,無人接聽;去敲金阿姨家房門,無人應答;詢問街坊鄰居,也說好幾天沒見到金阿姨了。

張晴頓時緊張起來,她又趕緊撥打金阿姨子女電話:“哦哦!她和我們一起去旅遊了。”張晴一顆懸着的心這才放下。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大腦是“人民的大腦”。城市大腦自誕生之日起,就是爲了解決老百姓出行、停車、就醫、居住、就學等急難愁盼問題。

城市大腦動態數清杭州隨遷和常住老年人口的數量、分佈及居住地配套設施、專業人員數量,建立決策模型、精準分析,率先形成杭州特色的“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社區大照護”體系。

以“安居守護”場景爲例,通過環境監測、緊急呼叫、行爲分析等多種智能預警,已爲20多萬老年人服務。尤其是高齡獨居、空巢、孤寡老人,“安居守護”相當於給老年人請了一個24小時在崗的電子保姆。

在生命的兩端,一老一小,最讓人牽掛,都是大民生。

二孩媽媽張靜最近犯了愁,小寶“小米粒”才22個月大,還不能上幼兒園:“我和老公平時都要上班,父母年紀大了也沒法幫忙管孩子”。

在同事的介紹下,張靜知道了城市大腦 “托育一件事”。嬰幼兒託位數、托育機構數實時數據一覽無餘,“VR雲看託”還能還原托育園實景。系統爲她智能“定製”最近的拱墅區京杭銀墅托育園,張靜實地看後非常滿意。

△ 京杭銀墅托育園,一位家長在手機上用浙裡辦App查詢“托育一件事”服務

△ 京杭銀墅托育園,孩子們正在上課

城市治理最需要解決什麼,老百姓最期盼什麼,城市大腦就謀劃、推出什麼。“治堵”顯身手後,城市大腦繼續向“治城”延伸,其創新成果相繼應用於看病就醫、辦事服務、惠企惠民等民生領域。

晚上7時,濱江區繽紛未來社區衛生服務站一樓“健康雲診室”內,徐樹茂正在自檢血壓、體重。發現有指標顯示異常,他通過“雲診室”與街道衛生服務中心24小時輪值的醫生“面對面”就診。手機完成支付,在“雲藥房”智能屏上輸入取藥碼,很快徐樹茂拿到了藥品。 “以前檢查、問診、配藥都要跑到3公里外,有了城市大腦‘舒心就醫’,現在家門口就能搞定。” 徐樹茂笑呵呵地說。

眼下,杭州城市大腦多個應用場景已從杭州走向了全國。疫情期間餘杭區首創的健康碼,從上線到全國推廣,僅用7天時間,一年不到累計亮碼達到47億次,助力全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富陽區探索推出的醫學檢驗檢查互認共享改革,已覆蓋全市249家醫療機構,116項醫學檢驗、320項醫學影像檢查結果院際互認,得到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批示肯定。

杭州城市大腦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也在全國推廣。據新華三集團介紹,僅他們一家企業,就已將杭州城市大腦的系統和模型複製推廣到北京、天津、重慶、內蒙古、山東等全國29個省區市180多個城市。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傑出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何豔玲認爲,“八八戰略”之於杭州的方法論意義之一,是迴應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人民問題,其關鍵在於民生與智治。

杭州不負衆望,爲人民而智治,讓城市會思考,讓生活更美好,奉獻給了全國乃至全球城市治理方案——城市大腦。

優環境:讓營商環境更優化

讓政府決策更科學

9時26分35秒,企業點擊“提交”;9時26分37秒,500元補貼匯入了員工賬戶。這是疫情期間杭州一家汽車銷售公司申請企業員工租房補貼的時間記錄。

企業和羣衆看得見的,是政策紅包“秒速”直達;看不見的,則是在後臺發揮作用的城市大腦。通過城市大腦支撐的“親清在線”平臺,杭州率先實現“申報零材料、審批零人工、兌現實時到賬”的惠企政策一站直達。

一站直達有多快?新華三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數字官張鵬講述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在申領到車牌照後,我打算向政府申請人才補貼。早上9時03分,我在浙裡辦App上提交了申請,手機顯示:審覈中,正在加速處理,預計需要幾分鐘,請稍候。

“應該是受理還要幾分鐘。”張鵬正這樣想着,“叮咚”,短信來了:“您的賬戶已經收到政府財政賬戶打給您的拍賣車牌照款項。”張鵬特意看了看時間,整個流程僅用時2分鐘。

2分鐘背後的溫暖,是杭州打通車牌管理、交通、車管、交警、財政、人力資源等多跨部門數據的努力。張鵬說:“一個區域治理能力現代化和營商環境的營造,不是靠喊幾句口號就能實現的,背後必須有數字化的力量。”

“城市大腦不僅僅是數字技術的應用,它的本質是數字化改革,是一種治理理念的創新、治理思路的變革,是政府刀刃向內的自我改革。”杭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副局長傅衛權說,城市大腦基於數據流,推動業務流、執行流、決策流的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從根本上推動了城市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的轉變。

學士路、浣紗路交叉口周邊醫院衆多,歷來是杭州車位最緊張的區域之一。城市大腦通過整合醫院和附近街區停車位富餘信息,實現“擡頭見泊位”,一鍵導航直達。由堵到疏,理念轉變了,辦法也就多了。

疫情初期,杭州爲何能率先啓動全面復工復產,底氣就是通過城市大腦獲取了健康碼的數據、電網的數據和城市人流、車流的回暖數據,並作出科學決策,改變了傳統的治理方式。

城市大腦用政府的誠意,換來了老百姓的滿意。司機們說,有了城市大腦,道路隔離帶、醫院周邊車輛、停車場杆子少了許多;賓館工作人員說,有了城市大腦,從之前的“低頭錄入”變成現在的“擡頭微笑”;企業家說,有了城市大腦,杭州營商環境更優了,從“找關係”變成了“找數據”。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時代考卷常答常新。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在這一宏闊的圖景中,數字領域成爲大國競爭的最前沿和新賽場。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被認爲是信息化數字化驅動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方案。

城市大腦,是“數字中國”一塊重要的實驗田。

這塊實驗田裡下一步打算“種”什麼?王堅院士說,人工智能是城市大腦未來應用重點。“城市大腦好比未來十年人工智能的‘登月計劃’,可能比ChatGPT還要重要,帶來的改變還要大。”

△ 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 王堅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推動城市文明前進一步。蒸汽機時代,公路和煤炭搭起了城市;電力時代,電網鋪就了城市。而今,我們身處的互聯網時代,數據將交互起城市的角角落落。

就像160年前倫敦第一次建設地鐵,135年前曼哈頓第一次建設電網,杭州率先提出建設的城市大腦,或將成爲人類城市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北高峰觀察】

人民的大腦,世界的禮物

——殷軍領

1994年4月20日,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從此加入方寸之間、萬物互聯的“地球村”。

信息化浪潮風起雲涌,察勢者智而馭勢者贏。

2003年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提出“數字浙江”建設;同年7月10 日,“數字浙江”建設上升爲“八八戰略”的重要內容。

二十年來,在“八八戰略”指引下,杭州數字化改革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最具辨識度的就是杭州城市大腦。它將整座城市連接成一個會思考的生命體,從此,這座城市1600多萬服務人口、156.9萬家企業、103.7萬幢樓房和453.2萬套房屋、1158條公交線、261個地鐵站……共計2000多億條數據有了同一個“大腦”。

或許很多人好奇,爲什麼城市大腦會誕生在杭州?

誠然,這有杭州數字經濟的先發優勢,但根本上與杭州這座城市敢闖敢試、勇於求變的性格分不開。從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先民,到李泌、白居易、錢鏐、蘇軾……杭州歷代主政者孜孜追求的,就是如何把城市治理好,如何讓老百姓把日子過好,這也便是城市大腦誕生的原動力。

城市大腦終將改變什麼,未來可以想象的場景很多。

但可以肯定的是,城市大腦是“人民的大腦”,是杭州獻給世界的禮物,也必將爲全國乃至全球城市治理貢獻“杭州方案”。

文/記者 項輝 陳奕 殷軍領 邵婷

攝影/記者 陳中秋

視頻/記者 俞建效 肖寬

製圖/記者 李前芳

看完了新聞,

我們一起來聽一下

今天的佩琦說新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