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君/臺灣觀光「千萬」別滿足!請正面迎接兩千萬的挑戰

▲在陸客人數持續衰退下,來臺旅客人數還是逆勢成長,但其實臺灣出境旅客人數成長的更多!(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陳國君/《ETtoday新聞雲》現任社長,曾任新北市觀光旅遊局局長。

2018年來臺旅客人數突破一千一百萬人次,在陸客人數持續衰退的情勢下,來臺旅客人數還是逆勢成長,似乎該值得高興。但大家比較沒注意到的是,臺灣出境旅客人數成長的更多!如果把最近幾年的觀光外匯收入與出國旅遊總支出做比較,數字更怵目驚心;短短几年,差距已經從1500多億臺幣,大幅成長到3700多億!貿易出現逆差要處理,那觀光業出現這樣的收支差距,政府是不是該要積極的去應對?

而且在臺灣官方沾沾自喜於來臺旅客人數還有成長的同時,臺灣鄰近各國的觀光客人數卻是大幅躍進。2015年,臺灣有1044萬國際旅客,佔全世界5.3%;2017年有1074萬,但全球成長的環境下,佔比只剩下3.3%!兩相比較之下臺灣在國際觀光版圖的份量比例逐漸減輕;某種程度上來說,臺灣觀光正處在邊緣化的趨勢!

事實上,在安倍首相重新上任的次年(2013),訪日旅客人數爲1036萬,跟臺灣的801萬,200萬差距並不算很大。但到了2018年,來臺旅客數1106萬,訪日旅客數卻已經成長到3119萬人!差距已經超過2000萬!

日本有許多強大的觀光條件,但這幾年訪日旅客的大幅成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爲安倍首相帶頭,以國家戰略產業高度,全力推動觀光產業。

安倍政府在日本經濟復甦政策「日本再興戰略-JAPAN is BACK」(2013年6月)中,提出「爭取在2030年讓訪日外國遊客人數超過3,000萬人」,並在「日本再興戰略2014修訂版」(2014年6月)中增加了「2020年實現2,000萬人」的新目標。之後又因爲2015年訪日遊客數高達1974萬人次,已接近2000萬,日本政府在2016年就把目標調升到2020年4000萬人次。

有報導指出,觀光廳最初提出了「略爲低調」的目標,即2020年實現3000萬人次目標。不過,首相安倍晉三在召開「觀光願景構想會議」之前對官房長官菅義偉等做出指示:「目標定得高一點爲好。」一手操辦並主持會議的菅義偉指示觀光廳,稱「不通過努力而自然達成的目標是不行的」,進而把2020年把訪日遊客提升至4000萬人次!

領導者的眼光的高度與企圖心,會影響整個團隊的表現。如果日本政府可以從2013年的1100萬成長到2020年的4000萬,那我們臺灣領導者的企圖心在哪裡?如果還在以臺灣面積只有日本八分之一當作理由劃地自限,那新加坡2018年境外遊客(不含陸路入境馬來西亞公民)已超過1850萬,又該如何解釋?

在臺灣工業不容易有大幅成長的今日,臺灣沒有本錢錯過全球快速成長的觀光商機。如果要讓臺灣觀光業達到「進出口平衡」,考量臺灣未來出境人數還會持續成長,臺灣應該可以考慮仿照日本,訂一個讓全國上下一起努力的觀光目標:「2025兩千萬!」

臺灣並不是沒有兩千萬國際旅客的條件,臺灣位於東北亞跟東南亞航空樞紐。以廉航指標的4小時航圈來說,臺灣4小時航程函蓋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強人口,而這些區域剛好也是全球觀光成長最快的地區

臺灣本身的自然條件優越,短短距離內有山有海有溫泉,尤其小小島嶼居然有269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從高山到海底,有豐富多樣的自然面貌。

臺灣也有多元的文化。由於地理位置和歷史因素,除了原住民與漢人文化,臺灣也經歷了葡萄牙、荷蘭與日本文化的洗禮,更因爲戰亂的緣故,聚集了中國大陸各地的人民在此定居。近30年更因爲就業和通婚等因素,東南亞各國的文化也一起交織在這片土地。甚至有人說,最豐富多元的漢文化不在北京,不在上海,而是在臺灣。

提升機場旅客容量是首要工作

但也不是說有位置優勢及自然人文條件,觀光客就會源源不絕來到臺灣。如果今天台灣要挑戰2000萬人次境外旅客,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機場!

桃園機場2017年旅客量已經來到4488萬人次,2018年更成長到4563萬人次,但其實目前兩個航廈設計容量只有每年3400萬人次,即使加上預計今年完工的第二航廈擴建工程,設計容量也不到4000萬人次!連應付目前需求都不夠,更別說支援「兩千萬國際旅客」的目標!雪上加霜的是,第三航廈興建工程,因爲政府對於「預算、招標條件並未完全掌握」,廠商評估無利可圖、風險高,結果無人投標。原本預計2021年完工啓用,現在變成最快也要2023年年底。而原本預計2025年完成的第三跑道工程,現在更是沒有多少人敢再提起!

桃園國際機場目前兩條跑道大約可以提供每小時50架次起降,如果遇有整修,或者連續假期尖峰時間,狀況就會吃緊。第三跑道完成後,每小時大約可以起降90-95架次,每年服務7000-9000萬旅客。桃園國際機場設定2030年要能服務5,800萬旅次,2042年要衝到年服務8,600萬人次,第三航廈及其衛星廊廳、第三條跑道的建設,是達成這些目標的重要關鍵!

所以要達成「2025兩千萬」的目標,第一個工作就是要抓緊桃園機場的第三航廈以及第三跑道!尤其第三跑道,可以說是桃園航空計劃的核心項目,換句話說,就是要讓被延宕的桃園航空城,趕快啓動!

而除了足夠的機場容量,也還需要有足夠的機位。以目前入出境人數逆差最大的日本來說,目前臺日航線,就載客率來看感覺還勉強夠用。但若扣除紅眼或時段不佳的航班,要來支援跳躍的觀光成長目標,就顯然沒有什麼空間。國營的華航,政府是否也該要讓它爲國家觀光戰略發展擔負起更多的責任?

臺鐵等陸路交通環節要打通

除了讓旅客進來臺灣,該怎樣讓他們分散到臺灣各地區景點,也是很重要的。畢竟臺灣有些景點,在過去陸客熱潮時已經太過擁擠。而且臺灣在都市化及人口發展中,很多地方人口減少且高齡化,是最需要地方振興的地區。針對這點,我們首先應該要提供東部充足的鐵路運量,讓臺鐵往返花東「假日夠返鄉,平日拼觀光」。

司機跟維修人力不足?那就儘快招募!需要一兩年培訓?那更應該馬上開始!臺鐵樹林南港區間路線繁忙,無法再多開列車?那就增開部份花東往返南港車站的啊!也可以把原本只開到七堵的對號列車,延伸到東部啊!列車不足?那就買列車!8節的太魯閣、普攸瑪列車運量不夠?臺鐵已經開標採購12節日立列車!事實上,主要大站多可以停到15節!

如果用發展觀光戰略產業的高度去投入資源,臺鐵東部運量的問題,其實都可以解決!

至於把旅客分散到中南部,除了鼓勵航空公司在桃園跟松山以外的機場開設國際航線,也可以模仿日本鐵路公司針對外國人發行PASS,例如用很優惠的價錢可以搭乘機場捷運以及高鐵來到中南部!

而空間上的分散,也不只是把人帶到中南部就結束,臺灣的高山裡山小鎮,各有各的韻味,很多常來臺灣的日本人,都很愛臺灣自在的「生活感」!如何讓第一、二次來臺灣且語言不通的外國人,可以安心的往鄉下跑、往山上爬、往海邊去?歐美跟日本,長距離步道旅行越來越流行,臺灣的淡蘭古道,就很有發展的潛力!行之有年的臺灣好行,也需要再擴充!結合智慧手機及公車動態系統,再補充可通簡單英語的計程車,對於空間上的擴散就完成了第一部份的工作。

觀光是地方生活文化的投射

不只要到得了臺灣,更重要的是給人家一個非來臺灣不可的理由!如果大家都只限於視覺上的景點,那能的去處就相對受到限制。但現在旅遊趨勢發展,其實是比較傾向節省的交通費、住宿費,但願意把預算花在獲得更多更好的體驗

日本人來臺北,如果沒有去腳底按摩、吃小籠湯包、算命、跟拜拜,就不敢說來過臺北的感覺。當然,這些並不只臺北有。但臺灣各地有沒有什麼臺北沒有、屬於自己地方獨特的體驗?

路跑、登山、單車環島、媽祖進香、陣頭、廟會、天燈、豐年祭、長距離步道旅行,還有牽罟、焢窯…等數不盡的農漁體驗,都是源於先人在這塊土地生活演化而來的文化,我們能否不要只是想跟別人一樣?能否正視並重視這些舊東西,進而轉換成吸引觀光客體驗的文化亮點?

觀光發展到一定深度之後,往往就是那個地方整體生活文化的投射;一個地方的觀光產業發展的提升,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生活文化水平的成長。觀光是服務業出口,可以在國內提供許多基層就業機會,還可能繁榮衰退中的偏鄉、讓消失中的文化習俗重新被注意,可說是在階級、在空間、甚至在時間裡的財富重分配。

▲進香參拜民衆。(圖/記者湯興漢攝)

「國際旅客兩千萬」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蔡英文總統大選觀光政策白皮書起草人黃正聰教授,2015年也曾提出「臺灣觀光的下個10年7大推動策略」、「10年2千萬觀光客整備計劃」。蔡英文總統在2015年競選時也引用世界觀光旅遊委員會的預測,認爲在2025年,臺灣的觀光生產總額會達到1兆2千億新臺幣!但因爲領導人沒有出面帶頭用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來看待,只讓二級單位交通部觀光局孤軍奮戰,導致整個觀光產業,無論國內外旅客人數或以及整體環境整備,都在原地踏步!而交不出觀光成績單的政府,只好不斷大灑幣,除了補助還是補助!

臺灣不應該也沒有本錢置外於國際觀光商機,政府應該從國家整體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先把政府自己手中,堵塞住觀光產業的幾個瓶頸排除,首先是把整個交通的環節整備好、其次要盤點臺灣觀光景點資源,避免有限的預算資源浪費,列管中央地方公部門景點建設及停車場等旅遊服務設施,不要再補助一次性景點的建設,破壞臺灣天然資源!

熱門文章》►日本將成爲全球觀光大國?

►按贊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爲話題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