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舞起來
與潮汕人提起英歌舞,他們會揚起自豪笑容。老一輩潮汕人說,“只要家裡有人去跳英歌,那都是光宗耀祖的呀”。
“鑼鼓響,心蓬淺”,這是廣東潮汕地區用來形容遊神賽會時人們聽到鑼鼓聲爭相去看英歌表演的俗語。“蓬淺”意爲激動,英歌舞在潮汕羣衆心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11月初,夕陽餘暉灑進汕頭市潮陽區耀明書院,落在潮陽區後溪英歌隊隊員們明豔的服飾和張揚的臉譜上。伴隨激昂的鑼鼓聲,一羣“英雄好漢”閃亮登場。他們揮動雙槌,對敲而舞,步伐鏗鏘有力。舞至高潮,踏步聲、扣槌聲、鑼鼓聲、喝叫聲振聾發聵,氣勢如虹。難怪潮汕人說,跳英歌都是有英雄氣的!英歌舞也因而被稱爲“中華戰舞”。
力與美
近距離觀看英歌舞,在密集槌聲與極具穿透力的吶喊聲中,在力與美的對撞下,那股“中華戰舞”的熱血沸騰在觀者靈魂深處。
一曲舞罷,少年們的額頭滲出細細的汗珠,後溪英歌隊隊長、汕頭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歌傳承人林芳武張羅着讓隊員們下場歇息,好準備下面的排練。
“英歌舞突然就火起來了!”林芳武感嘆道:“之前都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看到英歌舞,現在不一樣了,經常收到各處的表演邀請,最忙的時候一天連軸轉演十幾場,今年已經演了上百場。”
英歌,也作秧歌、鶯歌,以《水滸傳》人物爲原型,英歌舞的角色也有108名,演繹梁山泊好漢的故事,渲染和歌頌一往無前、鬥志昂揚、團結戰鬥的英雄氣概和精神風貌。
水滸題材歌舞何以流行於潮汕地區?或許源於其展現的好漢精神與潮汕精神一脈相承。潮汕先民在大海邊生息,身處艱險自然環境,骨子裡生來便帶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精神氣概。在潮汕人看來,英歌舞強悍不屈的精氣神,有揚正壓邪、保一方吉祥平安的作用,以此可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帶來更多好運勢、好彩頭。
“從明代開始,潮陽始有英歌。”——《潮陽縣誌》。據記載,英歌舞迄今有上千年曆史。其源於古儺舞,在唐宋時期已有雛形,至明代大爲盛行,以潮陽爲中心呈扇形向外廣泛傳播,並在流傳中不斷演變,從最初的簡單動作、單一套路、單調陣型向動作複雜、套路與陣型多樣轉變,英歌服飾、道具的不斷更新迭代,也爲觀衆帶來了更好的視覺效果。2006年,英歌舞被國務院列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感謝大家喜歡英歌、喜歡汕頭。”在今年汕頭小公園國際元宵燈會中,以鄭梓欣爲首的西門女子英歌隊,身着紅綠兩色刀馬旦裝束,裝扮成穆桂英、花木蘭等巾幗英雄人物,踏着歡快輕盈的步伐,躍動身姿,不斷變化陣型,柔中帶剛的表演“吸粉無數”。作爲汕頭潮陽西門女子英歌隊“頭槌”,鄭梓欣也憑藉颯爽舞姿和溫暖笑容收穫了無數粉絲。
“你看,雙手各拿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對擊,打出節奏。”林芳武比畫着動作解釋,英歌舞的基本動作是“舞槌”和“擊槌”。按節奏板式劃分,英歌舞可分爲快板英歌、中板英歌、慢板英歌3種不同流派,潮陽英歌舞則屬於中快板英歌。
橫槌、豎槌、挑槌、單打、對打、三面打、四面打……潮陽英歌舞的槌法名目繁多,招式有20餘套,可變換出各種隊形,如“雙龍出海”“鐵塔凌霄”“四海昇平”“雙金錢”“鐵索股”等,並在構圖中舞出許多不同的動作套式來。
細細觀賞,英歌的臉譜也大有講究。潮陽英歌的臉譜繪製主要基於《水滸傳》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徵,神秘、獰厲、威猛,色彩和圖案非常豐富。“紅色表示赤膽忠心、正義凜然,黑色表示魯莽耿直,綠色表示俠骨義腸。”林芳武說,比如“李逵”的黑臉、“宋江”的紅臉。同時英歌還常將百獸、龍、鳳等形象畫在臉上,讓臉譜具有非常強烈的個性特色。
千百年間,英歌舞傳承對一招一式間的嚴格要求,使其始終保持着鮮活氣勢與神韻:揮槌齊眉,眼隨槌動,縱胸直背,高低適中;槌花轉動,腳勿虛空;斜肩過頭,走勢兇猛;跳如虎躍,轉似旋龍。整個表演陣勢有如萬馬奔騰,勢不可擋。
新生代
英歌舞流傳至今有着豐厚的歷史積澱。數百年來,在潮汕地區,幾乎各個鎮、鄉、村都有自己的英歌隊。
1996年11月,潮陽被命名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英歌藝術)”,而棉北街道後溪社區則是潮陽英歌舞之鄉,不少年輕人從小耳濡目染,對英歌舞產生了深厚感情。林芳武便是這樣與英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小我就跟在父親身邊學習英歌,看到了他對英歌的熱愛。”
林芳武的父親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歌傳承人林忠誠,更是潮陽後溪家喻戶曉的“英歌大兄”。如今,林芳武接過父親的英歌槌。每天傍晚7點,林芳武拉下自家玻璃店鋪的閘門,馬不停蹄地趕往後溪英歌隊的訓練場。“我們不領工資,招收學員、訓練都是不收取一分錢的,有時候還要‘倒貼錢’,所以教練們都還得有自己的營生。”他說。
“每到寒暑假,前來參加選拔的小孩都要踏破了門檻。”林芳武訴說着這“甜蜜的煩惱”。“我們一般先進行半個月的基礎訓練,再考覈是否可以合格進隊。但這些孩子們真的很努力,你能看到他們眼裡的光,完全找不到理由拒絕他們。”他笑着搖頭。
走進訓練基地,英歌隊隊員們正認真地進行陣法和動作訓練,幾位教練在一旁仔細觀看着隊員的每一個動作細節。“哈!”“哈!”一名個頭不高的小女孩熟練地揮起英歌槌,吶喊、叩擊、舞動,眼神自信而堅定,毫不怯場。她叫姚溫洵,才9歲,今年暑假進隊,短短几個月便能有模有樣地跳起來了。
“我們隊裡面最小的隊員是個4歲的娃娃。”林芳武說,這些自幼受到老一輩薰陶的潮汕孩子,耳濡目染因熱愛加入英歌訓練,慢慢跳成少年、青年、中年……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過去,英歌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講究。近年來,隨着英歌舞不斷推陳出新,女子英歌、少年英歌一步步拓展邊界,豐富了英歌的藝術形式。“男子英歌剛猛有力,女子英歌則是剛柔並濟。”林芳武說。
這份刻在骨子裡的傳承和熱愛,讓一個個充滿歷史厚重感的臉譜背後,激盪着青春活力。
向未來
踏着日新月異的新科技發展鼓點,新一代喜愛英歌舞的潮汕孩子長大了,將英歌舞傳承出了新的高度和廣度。
颯爽英歌舞,在一羣汕頭出產的智能機器人演繹下,呆萌、酷炫又科技感十足,圈粉了一批又一批海內外年輕人。
“中國玩具禮品之都”是汕頭亮麗的產業名片。今年以來,無論是在深圳的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汕頭的國際玩具禮品博覽會上,還是在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等衆多媒體的鏡頭中,人們頻頻看到古老英歌舞邂逅年輕的潮流玩具所綻放出的魅力。
在廣東羣宇互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羣宇科技”)展示區,一支由18個積木機器人組成的“英歌隊”吸引着絡繹不絕的海內外訪客。這些身披戰袍、手持英歌槌的積木機器人,起舞姿態有板有眼,配合默契。據介紹,這些積木不僅還原了英歌臉譜、戲服、道具,而且身上“武裝”了舵機等精密電子元器件,通過編程,可栩栩如生地模仿真人英歌舞複雜、統一的動作。
“完全沒有意料到,英歌舞機器人能在文博會上一炮走紅,突然就火了!”回憶起今年5月份的深圳文博會,羣宇科技總裁陳銳烽難掩自豪。
在這場全球矚目的文化產業盛會上,羣宇科技“訓練”出的積木英歌舞機器人,用精緻的臉譜、生動的舞姿,吸引了裡三層外三層的觀衆。那時的場景,陳銳烽歷歷在目:“一連幾天的表演幾乎場場爆滿,每天都要表演十幾場,英歌舞機器人的主控器經常發熱冒煙,電機都燒掉二三十個。”
文博會之後,陳銳烽的公司多了不少訂單和活動邀約。在他看來,機器人“英歌隊”的“戰績”也應歸功於後溪英歌隊。
“爲了不給非遺丟臉,我們深入後溪英歌隊去了解英歌舞的歷史、舞蹈動作、臉譜細節,力求在機器人的表情、動作設計和隊形等方面還原傳統英歌舞的神韻。”陳銳烽說,“一開始我們心裡沒底,只製作了宋江、關勝、時遷等知名度較高的人物,現在這支英歌隊已經拓展到了36個角色。目前我們還在對其進行持續不斷地調試和訓練。”
對於林芳武而言,看着機器人“英歌隊”一天天成長壯大,也如同看着自己訓練出的孩子一般欣喜不已,“羣宇科技的研發團隊經常來訓練基地研究動作、臉譜的細節,前前後後跑了十幾趟。感謝今天的新科技,讓海內外更多人知道了潮汕英歌”。
穿越千年時光的璀璨非遺英歌舞,插上現代產業與智慧科技的雙翼,從被潮汕精神滋養着的土地起飛,飛向更加遙遠的世界和未來。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鄭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