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博士上市第一年少賺1.16億元,熱衷技術投入,研發人員平均年薪20萬元|財報異動透視鏡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貝貝 見習記者 李未來 北京報道
上市10個月後,常州博士符黎明一手創辦的時創能源(688429.SH)交出了第一份成績單。
從業績表現和股價表現來看,時創能源上市似乎並不逢時,2023年其營業收入爲17.31億元,同比減少6.6億元,淨利潤爲1.77億元,同比減少1.16億元,更糟糕的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爲-1.79億元。而從上市以後,時創能源股價也一直下滑,今年1月下旬甚至跌破了發行價(19.2元),目前價格掉到了15元以下。
在光伏整體產能階段性過剩的情況下,時創能源的業績表現已在市場的預料之中,光伏技術快速更新迭代,行業從P型技術路線轉向N型、TOPcon的趨勢十分明顯,這對時創能源來說也是一次不小的考驗。以500多次實驗開啓創業之路的常州博士符黎明深知技術儲備的重要性,在研發上持續投入,2023年研發投入1.63億元,幾乎與淨利潤相當。
“現在光伏行業集中了很多博士、專家,技術在不斷更新,企業如果不轉型,市場就很小,但轉型其實不難,主要看資金、技術實力。”華東光能總經理朱治國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對於業績下滑、技術轉型等問題,記者聯繫了時創能源並向其發送了採訪提綱,但截至發稿之日尚未獲得回覆。
光伏電池毛利率僅10.19%
時創能源的產品主要有3種:光伏溼製程輔助品、光伏設備、光伏電池。
所謂光伏溼製程輔助品,適用於制絨工藝,即在硅片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金字塔絨面,以減少反射損失、增加光的吸收、提高短路電流和電池效率,這是電池片生產的必要步驟。時創能源的光伏設備也是和電池片生產相關的,如鈍化設備、退火設備、吸雜設備等。
值得一提的是電池片,時創能源的電池片與一般產品不太一樣,是把晶硅邊皮料做成半片硅片,再把半片硅片做成半片電池。據說這是時創能源在行業首創的技術,並不是在性能上有多優越,而是在成本上可以降低很多,因爲使用的都是邊角料。
即便這樣節約,2023年時創能源光伏電池的毛利率也只有10.19%,比上年降低近2個百分點,光伏電池營業收入10.71億元,同比減少38.74%,而成本就已經達到了9.62億元,再刨去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等,這一業務板塊幾乎很難賺錢。
電池板塊對時創能源整體業績影響很大,儘管營業收入下滑,但仍佔總營收的62.27%。其他業務中光伏設備營業收入2.41億元,同比減少21.08%。唯有光伏溼製程輔助品銷售額保持增長,實現營業收入3.67億元,同比增長29.54%。
對業績貢獻最大的光伏電池片卻成了最拖後腿的板塊,時創能源解釋稱:“2023 年光伏產業鏈價格整體呈波動下行態勢,第四季度電池片價格快速下跌,受此影響,公司電池價格也隨之下降,銷售收入減少。”
雖然2023年時創能源淨利潤實現了1.77億元,但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卻爲-1.78億元。
朱治國表示:“光伏行業發展雖然有階段性波動,但是長期向好的,我認爲至少還有10年光景。過去行業技術突破很難,因爲專業知識不夠,進展慢,現在行業專業知識都比較好,所以發展快。”
擴張後的尷尬
電池片是時創能源後來才發展起來的業務,此前其主攻的是光伏溼製程輔助品。
符黎明創業之前是實實在在的技術流,他在浙江大學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在浙江太陽谷公司任浙江太陽谷能源應用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浙江太陽谷是一家主要經營光伏設備的企業,當時光伏電池單晶和多晶制絨核心技術被國外壟斷,符黎明意識到這一點,於是在2009年開始創業,專攻光伏溼製程輔助品。
符黎明自己回憶,他和當時已是設備工程師的表弟在杭州租了間房,花了4個月時間,做了500多次實驗,終於在出租屋的廚房裡研發出“單晶制絨催化劑”技術。他帶着這一研發成果回到老家常州溧陽市開啓了創業之路。後來,在單晶和多晶制絨輔助品這個細分領域,時創能源佔據了國內一大半的市場份額。
2021年光伏全產業鏈進入繁榮期,時創能源不甘於只做細分領域的龍頭,將業務擴展到電池片。與常規電池片不同,時創能源將晶硅的邊皮料採購進來,做成小尺寸的半片硅片,顧名思義,其寬度只有長度的一半,又把半片硅片做成半片電池,從而節省了很多原材料成本。在國內,時創能源還是第一個這樣做並且量產的企業。
時創能源依靠半片電池收穫了遠超傳統輔助品的收入。2021年其光伏電池收入實現1.29億元,2022年一舉衝到15.35億元。
但與光伏溼製程輔助品相比,光伏電池的毛利率一直很低。2020年和2021年,時創能源光伏電池毛利率分別爲-1.27%、-18.23%,投入大於產出,2022年提高到12.18%,2023年降到10.19%。相反,光伏溼製程輔助品毛利率一直在60%以上。
收入多卻難盈利,時創能源面臨擴張後的尷尬局面。
加大研發力度
更爲尷尬的是,隨着光伏產品的快速更新迭代,時創能源似乎還沒有完全跟上步伐。
當下,光伏市場正向N型和TOPCon技術路線轉型,傳統的P型產能面臨逐步停產出清的局面,這對時創能源光伏電池和光伏設備業務將產生較大沖擊,其半片電池產能仍以P型技術爲主,而其光伏設備只是在HJT技術路線上獲得一定認可,在TOPCon技術路線上的光伏設備還沒有獲得主流製造商的訂單。
時創能源解釋稱:“公司2GW電池產能區別於傳統的PERC產能,作爲公司邊皮技術和半片技術的示範線,其除了向市場推廣半片電池,進一步提高市場對半片技術認可度外,與傳統的PERC線相比,在成本等方面有顯著優勢。”
另外時創能源還透露,公司新的半片N型TOPCon電池產線於2024年上半年投產,該產線融入了公司自身對溼法材料的理解,同時配套了自研掩膜設備和新的電池工藝,有利於提高N型電池產線的效率和良率。
顯然,善於以技術開拓市場的符黎明,也不得不快速追趕技術更新換代的步伐,因此其在研發上投入很大精力。
2023年,時創能源研發費用爲1.63億元,超過了銷售費用(1810.66萬元)和管理費用(1.14億元),同比增長35.76%,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爲9.41%。研發費用的增加主要是職工薪酬和實驗能耗增加。
年報顯示,2023年時創能源研發人員數量共479人,佔公司總員工的30.5%,比2022年增加了166人。研發人員薪酬合計9509.96萬元,平均每個研發人員年薪19.85萬元。不少高管本身也是核心技術人員。包括董事長符黎明、副總經理陳培良、副總經理任常瑞等等。
並且這些核心技術人員薪酬普遍較高,陳培良年薪102.25萬元,任常瑞年薪112.7萬元,後者高於公司總經理方敏,是除符黎明(113.02萬元)之外年薪最高的高管。
時創能源2023年IPO募集資金也有很大部分投向了研發項目,其中1.37億元投向高效太陽能電池工藝及設備研發項目,2.18億元投向研發中心及信息化建設項目。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